‍‍‍能切身感受到,近两年,对文艺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愈发增多。
引用我昨天微博看到的一条男性评论——感觉现在什么电影电视都能厌女累不累啊」,这话显然倒转了叙事逻辑。
恰恰不是女性不辞辛劳翻找厌女例证而是厌女思维太过轻易融入影视作品当下大众觉得诧异厌烦不过是因为从前少有人指出
世殊时异,现在到了算账的时候。
其实「明文本」的厌女,观众相对容易察觉。例如《三体》里「巴赫的音乐,可能是最不会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感兴趣的乐曲了」之类的台词,不需要多敏感就能感受到这种冒犯。
而文艺作品中「潜文本」的厌女,往往以角色的构建、情节的走向,价值的默认,用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在虚构中再次完成对女性的客体化和他者化。
潜文本厌女最容易表现在女性角色和女性视角的缺少根据猫眼数据2013-2023年春节档57部国产非动画电影中以女性角色为一番仅有6
就算回到电视剧领域各种大女主戏的外皮也掩盖不住内里女性视角的匮乏与之相对的男主角似乎才是占有主动控制权力的真正主角
而处于配角的女性,也很难等来正常的刻画,潜文本厌女的第二层,就是将女性无能化。
肉欲、色情、花瓶化,或者添乱、找事、被拯救,就是各种影视作品里属于女性的全部戏份。就算女性要成为掌握力量的英雄,也得先「去性化」成为一个假性男人,仿佛女性生来不配拥有力量。
阿凡达2令我诧异的一点就在于处处彰显母系自然的潘多拉星球生长的社会结构依然父系到不行
在第一部还拥有点个体魅力的尼特丽在第二部却彻底退化为一个神经质母亲完全服务于父子承认这种老套男权戏码尽管故事背景已经到了2154
再往深挖掘,潜文本厌女最恶心之处,就是将女性资源化。
例如张导从12年前《金陵十三钗》到今年春节档,似乎都习惯用贞洁定义女人的价值,再用女人的贞洁去捆绑家国的叙事,无数情节冲突仿佛不过是在争抢,女人作为一种资源到底该被谁「享用」。
就算翻转到女性主角,这种贞洁资源化也难以摆脱,譬如《梦华录》女主多次贬低古代卖身妓女,完成的那种无比诡异的价值自证。
恰如上野千鹤子《厌女》里说,男权视角中,女性只被分为「圣女」和「娼妓」。在这种叙事中,被外族夺走女性的「贞洁」是无上耻辱,而夺走异族女性的「贞洁」却是男人及集体的骄傲,像《东八区的先生》里将「睡洋妞」和「为国争光」的莫名联结就是例证。
每当女性主义批评出现,就一定会有人以时代背景作为辩护。但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作品都是服务于当代观众。
文艺作品可以呈现狭隘、偏见、落后的「明文本」,但必须通过「潜文本」完成一种叙事的驳斥。
例如《甄嬛传》,尽管舞台上满是男女依附和奴仆关系,最终角色结局却充分揭示出封建社会的本质悲剧。像《娘道》那类只呈现、不批驳的「女德」影视作品,用时代背景做遮羞布实在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从睡美人美人鱼白雪公主这种公主童话到当下各色影视里狭窄的女性角色从小到大的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的文化灌输其实再一次证明——女性不是天生成为女性的」。
女性主义在影视中、生活中的正常化,不知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只希望将来不需要再特意划出一种电影,叫做「女性主义电影」,不需要再特意写出一种批评,叫做「女性主义批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