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uasimodo
老鼠,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肮脏龌龊的,身上携带着瘟疫病毒。它走到哪里,基本只有“人人喊打”的份儿。
但如今,冲浪前沿的网友们却开始自比老鼠,开启网络独有的“鼠鼠文学”。
以“鼠鼠我啊”为开头,用最萌的语气,讲生活里最惨的事……
“鼠鼠我啊”,
现实里的失意者
王尔德有句名言:“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而这句话,有位贴吧老哥也是深有体会。
他形容自己就是生活在下水道里的老鼠,是社会底层里最微不足道的小喽啰,曾经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碎成一地。
“我是下水道的老鼠,也想抬头看看天。”
一句颇为心酸的期许,让无数网友共鸣,也纷纷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鼠鼠我啊,曾经……”。
正在读二本的鼠鼠,自己因为学历自卑,开始逃避和害怕别人关于学历的追问。
一位女鼠鼠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还曾想过将她给其他家庭抱养,从小到大感受到的是父亲以及他家那边亲戚的冷落。
唯一能够温暖她的只有,妈妈和姐姐们的爱意。
来源:@一周
还有的鼠鼠人到中年,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壮志雄心,如今却大冷天坐在马路牙子上摆摊给人画画,心中不免泛起哀愁。
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未来会是光芒万丈的主角,后来才发现自己只是个不重要的小配角。
正如陈奕迅唱的《浮夸》那样:那年十八,母校舞会,站着如喽啰……
图源:@蓝怪兽
他们只能够透过这没人爱没人怜、卑微落魄的鼠设,来倾诉、发泄、呐喊着心中的郁结。
鼠鼠,一时间成了许多失意人的共同画像。

即便传播到至今,鼠鼠文学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诸多情境。
但那琐碎且真实的小失意,依然笼罩在每个鼠鼠心头。
比如“鼠鼠我啊,长这么大还没牵过女孩的手,也交不到女朋友”;
 比如“鼠鼠我啊,这一年好像把人生过得特别糟糕”;
比如“鼠鼠我啊,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
字里行间,大多数都透露出一种自认为失败人士的不甘,同时也有现实与梦想差距太大带来的无力感。
“每次看到‘鼠鼠我啊’这个梗都感觉很难过。”
有人将鼠鼠文学当作现实文学,读完都忍不住为鼠鼠们掉眼泪。
笑完之后,
就能好吗?
“只要我先自嘲,别人的嘲笑就伤害不了我。”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从“打工人”、“小丑竟是我自己”再到如今的“鼠鼠我啊”,其实很多人都在用自嘲的方式去消解生活的各种不如意。
豆豆眼,再加之矮胖滚圆的鼠鼠形象,则更容易让人产生同情。
就像有位网友表达对鼠鼠文学喜欢的理由,“当我自称是鼠鼠的时候,会有一种和其他的鼠鼠是同一阵营的踏实感。”
在互联网的当下,不少人依靠诸如此类的网络热梗,寻找“群体认同”。
它让相同价值观和共同情感体验的人能迅速找到彼此,感受群体共鸣带来的安全感,形成内在的归属感。
玩梗对象也从人变成了真·鼠鼠,已经有不少养鼠人把自家的仓鼠称为“鼠鼠”,还很热衷于给宠物配音。
和鼠鼠称兄道弟的情景,也是随处可见。
只是这种自嘲文化背后,能折射出使用者的真实心理。
有许多网友说,鼠鼠文学原的底色,是中专、二本、残疾、贫穷、被甩、失恋、没人爱、孤独。
有位喜好养鼠的网友更是直接点出了其中的内核,无论是“地下水道的老鼠”还是“吃饱就睡的仓鼠”,鼠鼠其实基本都是出身不好或生活坎坷的代名词。
来源:Redamancy
自称为鼠鼠的人,想起随意被人握在手中玩弄的仓鼠,在某个时刻,是不是也想起被命运左右摇摆的自己?
有篇代表作《他们都说我是“老鼠人”》里,是这样写道的:
“肮脏的下水道里,一只老鼠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它的皮毛油光发亮,两只手抱着偷来的垃圾,望着下水道外面的天,灯红酒绿、车马喧哗,正当它踌躇满志想出去看一看的时候,肚子叫了,它只能吃掉手里的垃圾,再去找下一个垃圾。”
从这个方面来看,自称“鼠鼠”是一种自我矮化的行为,透露出的是自我认同感低。
要知道,那些名校毕业却考不上研、找不到好工作的人都在自称鼠鼠。
看似是凡尔赛,但对于他们本人而言,也有可能是真实的痛苦。
他们自认为平凡且渺小,战战兢兢地遵循着这个社会的规训,无时无刻告诫自己要踏实努力,但生活总是不尽人意,他们的梦想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就一如之前网上许多小镇做题家所感慨那样,相比那些大城市来的同学,他们缺乏人脉资源和社会视野,毕业后也会处处碰壁。
就像是前段时间爆火的《中国奇谭》的野猪妖一样。

在家里,他是天赋异禀的好苗子,但到了浪浪山,却只能是一块擦锅布。
鼠鼠文学中的消极和无力感,从何而来?
在1988年修订的《新华字典》中,里面有一个例子写道,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入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当年看到这句话感受到的是人各有志,大家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如今,截然不同。
在提倡精英的社会里,许多年轻人都在仰望成功,而成功体现在好文凭、好工作以及赚钱能力上。
而这逐渐趋同、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加剧了许多人身份焦虑。
有位抖音的鼠鼠,讲述了自己从小被变态父母严格管束,一度让她上了五年初中。
实际上,她曾经成绩相当不错,只是即便是年级第七,都不能讨来父母的欢心。
在这种他人高期待的目光下,她更加害怕读书,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能读职校。
她成为了父母眼中的“废物”。
她自己也陷入了焦虑与迷茫,不满足自己的成绩,又无力改变这一切。
网上有这么一组数据: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如果你拥有100万,那么你的存款利息就相当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但现实里,毕业三年还拿不出一万块钱的,大有人在。
只要经历一次租房暴雷,经历一次试用期裁员,经历一次行业巨变。
他们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可能会随之崩塌。
阶层流动性日趋固化的大环境下,许多年轻人其实已经失去了可选择的机会。
“越努力越碰壁”,让赤手空拳的年轻人,更加感到困惑焦虑。
由此,鼠鼠文学诞生了,他们躲在网络世界里,寻求一丝慰藉。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里“一事无成”的名校毕业生在自哀
只是偶尔的自嘲,是一种乐观化的表达。但如果长期都自居鼠鼠,被此类心态拿捏,只会将我价值和自我效能耗尽。
自媒体@KnowYourself 曾提到:“自我怀疑就像是一只贪婪的寄生虫,它以你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喂食,逐步地侵蚀你。”
或许有人要说了,这不过是玩梗,不必要这么上纲上线。
但语言的魅力在于,它承担着潜移默化的驯化力和迷惑性。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室友们一起在寝室玩过家家,大家都是高管,只有她是打扫卫生的。
起初她并不在意当作玩笑,结果后来室友们再也没有叫过她真名,只是称她为“保洁”,并且态度也变得居高临下起来。
习惯了自我贬低的仰视,就会忘记自身的闪光点。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由此,或许终其一生,许多人都难以达到世俗的成功标准,依然有机会拥抱幸福。
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思索:
第一步:接受平凡,认可成功多样化;
第二步:开始自我探索,好好梳理情绪。尤其是将感受和事实分开,不要疯狂步入情绪的无底洞;
第三步:重新振作起来,好好专注眼下。可以从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做起,重新获得一些秩序感。
就像是之前B站爆火的视频里,两位211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仍一事无成,做着普通的工作,但她们说,“当个废物也没关系”。
图源:B站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
“鼠鼠我啊,要允许一切的发生。然后,要做一只勇敢的鼠鼠。”
鼠鼠文学后,回到现实,我们依然要相信自己会拥有光明的前途。
点个[在看],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我是Quasimodo,寻些人,讲他们的故事。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