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喧喧闹闹半个月了,还没有消停。这段时间,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科幻和电影工业的崛起,分析种种原因的人都有。春节至今,一直有人留言催更,让我们写这个。


要我们也写写《流浪地球2》,或者郭帆和刘慈欣。
《流浪地球2》俨然有了种全村希望的架势,被无数人推搡着,想要把它扶上神坛。郭帆被戏称为“科幻妲己”。
恍惚之间,有种科幻在国内还是一种新兴事物的感觉。
《流浪地球》系列和《三体》,让不少向来观点尖锐的、张口闭口爱国的时政评论大V成为自来水,各种鉴定别家电影的资本如何只手遮天兴风作浪,好不热闹。
科幻能够再度站到这么高的位置上,真是不容易。要不还是老祖宗会说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毕竟几十年前,科幻也曾被人人喊打过。
1
那是四十年前,80年代初,当时也正值科幻盛世。我们也曾有过一位新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曾是科学院天文台研究员,作协成员和世界科幻协会成员,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的作家。
早在1978年,他便写过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
那时起中国科幻曾有过一个几年的小盛世。群英荟萃的鼎盛年代,1978年到1983年,一些代表作曾出版到欧美日韩等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力。
另外一位科幻大家叶永烈,他的一本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首印即超过120万册。
说到叶永烈,估计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过名字,但是说到他20岁时参与编撰过的《十万个为什么》,估计无人不知。当年北大毕业的他,曾是该书最年轻的作者,也是写文最多的作者,他一人共写有326篇,占首版总条目的三分之一。
那还是消费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40年前,科幻小说动辄都是印刷超过几十万册的时代,养活了一大批的本土科幻小说家。
今天,我们在欧美科幻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元素:星际航行、基因变异、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战等等,在那波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中,都有过。
而且足够民族和本土。
比如《星星营》就有强烈的伤痕文学痕迹。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做科幻文章。
比如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写的是国内男女比例失衡的背景下,男主购买了婚姻机器人作为妻子,沉迷于机器人妻子的美貌、温柔、贤惠和绝对服从之中,逐步迷失自我,开始自我崇拜和自我欣赏,直到意外烧毁自己的重大科研成果。男主将所有罪责推卸给女机器人,要离婚的科幻故事。
出版后,他又迅速为此书写上了续作《我决定与机器人妻子离婚》,写的是机器人妻子通过阅读中西哲学,完成了思想启蒙,女性觉醒,去除自我物化,成为《玩偶之家》式的觉醒“娜拉”,开始反抗自己的丈夫,控诉男权社会,成为首位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机器人的科幻故事。
再比如《万能服务公司的最佳方案》,作者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知识付费服务,以及大数据寻找丢失的孩子,视频聊天等等。
2
只不过那次巅峰是很短暂的。正是因为争吵和对立。科幻小说,涉及的是科学和幻想,就难免牵涉出“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矛盾,前者要求严谨,后者更求天马行空。
轰轰烈烈吵了好几年,甚至卷入了路线之争。
不巧也是一些习惯搞时政评论的人,搞成分鉴定,下场四处冲杀,说科幻是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在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
大讨论发生的时间点很不巧,赶上了83年的一些大事件,后来科幻小说被定了性,“精神污染”,随后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噤若寒蝉,迅速向下转折,说是一蹶不振毫不夸张,行业消沉凋零,没了媒体报道,也鲜有杂志书籍出版。
科幻作家们纷纷转行,或者封笔。比如前文提到两位科幻大家,郑文光和叶永烈,前者一气之下中风瘫痪,坐上了轮椅,没再创作;后者放弃科幻创作,公开“挂靴”,转型成了传记作者。
与之相伴出现的伪科学热潮,各种气功大师,特异功能大师层出不穷。
直到90年代才渐渐复苏。
1999年,刘慈欣36岁时才出版第一本科幻小说,也有这个原因。
现在大家习惯称刘慈欣是大器晚成,其实他早有科幻之心,没有科幻的门路。因为赶上了科幻大低潮期,科幻没有市场,没人出版也就没有人看。
文脉是影视的基石,科幻文学界孱弱,也成了科幻电影始终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刘慈欣是15岁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的,那年是1978年,便是受到了上波全民科幻潮的熏陶。
然后是大低谷,他去做了电工。26岁时,给一个科幻杂志《奇谈》投过稿《超新星纪元》,无疾而终。
《奇谈》的跌宕也颇具时代烙印,它原名叫做《科学文艺》,低潮期改名叫做《奇谈》,后又改名叫做《科幻世界》。
数据量化一下,2005年,刘慈欣出版《球状闪电》,都说反响不错,销量是三四万册(现在当然肯定不止了)。而80年代初,科幻小说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册的出版。
2012年,刘慈欣接受采访时还说,在中国靠写科幻小说能够养活自己的,不超过三人。
其实,科幻市场整体恢复,是在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距离83年,已经过去32年。
这也难免出现了,2010年,刘慈欣自己都觉得科幻小说不是个大市场,说中国靠写科幻小说能养活自己的不超过三人。由此,他把《三体》的影视改编权,以十万块钱的超低价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张番番。
《三体》的影视化改编,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与争夺之中,拉拉扯扯十余载,直到今年才登陆视频网站。
这都是在为过去走过的弯路还债付学费。
讽刺的一景是,当年批评和质疑科幻最凶猛的有一批做时政评论、强烈排斥资本的,如今支持《流浪地球2》和《三体》、呐喊声浪最高的,也有一批搞时政评论、强烈排斥资本的。

<喜欢的话>
 <请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 复制链接发到微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