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我习惯性地刷了刷热搜,看到这样一个词条:#妈妈先抱弟弟引女儿委屈质问#
先给大家看看新闻原视频:
视频中两个孩子闹别扭,妈妈先哄了弟弟,但没想到,这个“小举动”竟让姐姐委屈地质问起妈妈:
“我不是你的亲生孩子吗?”
听见这句话,妈妈下一秒也忍不住捂脸痛哭。
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质问”,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事后,妈妈也坦言,孩子这么小,会说出这样的话,很惭愧。
熟悉晨妈的朋友都知道,我也是一位二胎宝妈,所以看完视频,我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是心疼小女孩和这位妈妈,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下意识的某个举动,会伤害到大宝或二宝,让他们产生这种“可怕”的想法。
思来想去,我就借着这个新闻,和大家聊聊“多孩家庭关系处理”的话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也在很早之前就提出过“出生顺序效应”理论
即出生在同一家庭的儿童,因不同的出生顺序,造成不同的家庭地位,最终导致不同的个性及行为。
抖音上一位妈妈就曾对三个孩子进行了一场“爱的测试”。
她故意将三个孩子碗中的肉丸夹走,看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老大看着肉丸被夹走,默不作声;老三见妈妈筷子伸过来,立即阻拦。
只有老二,不但没有阻止,还把碗中剩余的一颗肉丸也夹给了妈妈。
图源:都市观察
不少同为老二的网友也在评论区表示“深有同感”。
除了这个测试,从身边及影视剧中的例子也不难看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确实有些共性:
排行第一的老大,责任感强,对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则更高;
排行中间的孩子,为人随和友善,会迎合他人“喜好”做人做事;
排行末尾的小宝,会使点小性子,做事会依赖他人,行为叛逆乖张。
因此,出生顺序效应是有一定依据和参考性的。
不过,孩子的性格如何,未来如何,是完全取决于他的出生顺序吗?
这显然过于绝对了。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苏明成,就是一个例子。
家中排行老幺的明玉,照理说应该是全家的掌上明珠,最终养成有点娇惯的性格。
而排行老二的明成,则应该养成谦逊有礼,同情他人的性格。
可事实上,因为苏母对待两兄妹截然相反的态度,让他俩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妹妹明玉从小独立自主,长大后成为苏家最有出息的人;
哥哥明成从小依赖父母,长大后成了一个标准的“啃老族”。
这结局明显和“出生顺序效应”理论相悖。
再打个比方,大宝和二宝在争夺玩具,如果父母总让大宝让着二宝,长此以往,二宝性格必然骄纵,大宝性格必然软弱,保守。
但父母若是告诉二宝,这是哥哥/姐姐的玩具,一定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才能玩,那不但给二宝树立了规矩,还激发了大宝的责任感。
因此,真正决定孩子性格和未来的不是出生顺序。
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才是决定他们人生走向的关键。
苏母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也必然存在。
河南洛阳,一名17岁的女孩在遗书上留下一句“我们走了,以后指望你儿子”后,便带着10岁的妹妹跳河自尽。
图源:新京报
而姐妹俩自杀的直接原因,仅仅是一碗凉皮……
当天,妈妈买回一碗凉皮后,姐弟三人都想吃,因此引发了争执。
结果妈妈过来就对着小琪和妹妹一顿狠批:“你俩都多大了!还和弟弟抢吃的!”
图源:新京报
妹妹性子软,姐姐小琪却忍不了:
“妈,你也太偏心了!每次都叫我们让着弟弟,什么都是给弟弟,你考虑过我和妹妹的感受吗?你只想着你儿子!”
这句话也直接点燃了妈妈的情绪:
“死丫头你还有理了!我不管你你是怎么长这么大的,白养你这么些年,就知道和弟弟抢东西,没一点姐姐的样子,老了我还怎么指望你!要你有什么用!”
说完便扔下俩人,带着弟弟出门了。
留在家中的两姐妹又想到平日里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对待,一气之下写下遗书,做出“傻事”……
显然,这碗凉皮只是压垮姐妹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害了她们的,正是父母长期以来的偏心。
图源:新京报
如果说这种刻意的偏心是把硬刀子,那无意的偏心就是一把软剑,同样会“刺伤”孩子的心。
很多父母会对偏心有误解,认为“吃穿一样”就是公平,就是不偏心。
但往往,父母说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早已对其中一个孩子造成伤害。
演员胡可分享过一段育儿故事。
有了二胎后,她和绝大多数父母一样,经常对哥哥说:你是老大,不能欺负弟弟,要保护弟弟,让着弟弟。
有一天,她发现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在批评完哥哥以后,他竟绕到弟弟餐椅后面说了一句让人惊讶万分的话:
“我现在这么惨,都是被你害的。”
听到这句话,再看到哥哥的愤怒的眼神,胡可瞬间惊醒。
她一直以为的“公平”,实则早已伤透了大宝的心。
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忽略语言的力量,也永远不要“偏心而不自知”。
两个,甚至三个孩子既是甜蜜,也是负担。
如果没有处理好兄弟姐妹间的关系,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后也会带来诸多麻烦。
但若是处理好了他们的关系,那随着父母老去,他们便是世界上彼此唯一的牵挂和依赖。
在处理多孩方面,晨妈不是专家,但也有几点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最好将每个孩子都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要在两个孩子间进行比较。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孩子间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异也是巨大的。
或许老大聪明伶俐,但做事浮躁;老二稍显木讷,但为人踏实。
他们选择了相同的父母,并不意味着要选择相同的人生。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某个孩子当做“标准”,让其余孩子都向他看齐,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
一味地表扬和比较,只会不断的挫伤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其次,尽量不要把照顾和陪伴弟弟妹妹的责任都推给大宝。
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抚养不断长大的孩子,这的确是耗费体力和精神的事情。
但晨妈之前也多次说过,决定生二胎和三胎之前,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是否可以支撑抚养多个孩子。
不论大宝比弟弟妹妹大多少,他也只是小宝们的哥哥姐姐,并不是“爸爸妈妈”。
照顾每个孩子,给予每个孩子不同的陪伴,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需要不断付出与学习的。
最后,父母们大部分时间可以做个“旁观者”。
孩子们平时产生冲突在所难免,而他们争吵的源头大部分是一些琐事,比如抢东西,抢电视……
如果我们每次都在第一时间插手做调解员,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从事情本身转移到“争夺父母的爱”上。
孩子也会觉得“妈妈更帮谁,就是更偏爱谁”,这反而增加了孩子间的隔阂。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次弟弟小鱼儿被哥哥欺负,都哭了起来。
但几秒钟一过,他马上又和哥哥一起玩了。
所以,当孩子们争吵时,我们可以多做一会“旁观者”,同时要相信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同样,每个孩子在心底都渴望被父母承认,得到父母的赞许、认同。
尤其是在与兄弟姐妹的竞争中,他们渴望被父母“看见”、被关爱。
一旦决定生小宝,那么如何平衡好孩子间的关系,就像是养娃路上的“附加题”,也注定要比独生子女的父母付出更多。
最后,希望晨妈今天提到的几个方法可以对你有用,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育儿心得,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本期内容由妈妈手册原创,千万妈妈都在看的科学育儿手册。主编:晨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品质生活理念,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