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在采访中表示,退休后的这几个月,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最近在看关于通用电气的书籍,也不执着于是否还有机会去实践操作,因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去落实,人类真正的成功在于思维成功。”退休之后,宁高宁还发明了一个新词——“人感”,他解释道,“去买件衣服有手感,听音乐有乐感,学语言有语感,打球有球感,对人也要有人感。”
来源 | 遇见大咖
分享 | 宁高宁(绿研院·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国中化原董事长)
作为曾经执掌过华润、中粮、中化、中国化工四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传奇人物,宁高宁在央企驰骋35年。如今的退休生活,正如他在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沉静而从容的状态。
退休半年,宁高宁有着怎样的心得体会?他会如何回望自己的过去?在执掌央企期间,又发生了哪些传奇故事?
央视财经《遇见大咖》第六季第六期节目专访到了宁高宁,这也是被称为“央企第一人”的宁高宁,退休后接受的第一场正式采访。
《遇见大咖》专访宁高宁完整视频
退休后享受思维活跃与提升的状态
宁高宁发明新词“人感”
2022年8月26日,64岁的宁高宁退休。与大多数人刚退休后有些“郁郁寡欢”不同,宁高宁非常享受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在放松之下的一种思考,一种回忆,一种反思”,宁高宁向主持人史小诺如此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去没有时间和心情,现在可以傻坐两个小时,但实际上脑子非常活跃。”
宁高宁说,退休后的这几个月,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最近在看关于通用电气的书籍,也不执着于是否还有机会去实践操作,因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去落实,人类真正的成功在于思维成功。”退休之后,宁高宁还发明了一个新词——“人感”,他解释道,“去买件衣服有手感,听音乐有乐感,学语言有语感,打球有球感,对人也要有人感。”
先后操刀央企改革和联合重组
宁高宁顶着巨大压力前行
宁高宁的职业生涯非常特殊,他曾先后管理过四家大央企,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每到一处,宁高宁都会奇迹般地把企业带到一个新高度。而面对外界“红色摩根”、“救火队员”、“中国的杰克韦尔奇”等赞誉,宁高宁说自己的职责就是把国有资产看好、管好,为社会创造效益。
2016年,宁高宁从中粮调任至中化,面对当时中化在经营上面临的挑战,宁高宁决定在股权结构上对其进行改革。正如宁高宁自己所言,“看摊”、“守成”不是他的风格,58岁上任执掌中化,宁高宁仍然干劲十足。他在万字长文《科学至上》中,详细阐述关于中化改革的思路,又经过和团队成员三天三夜的闭门会议后达成共识,要把中化由贸易企业全面转型成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公司,而面对“是否有条件转型”的质疑,宁高宁霸气答复,“什么条件都没有,只有决心。”最终,中化把握天时地利人和,成功进行改革,企业业绩创出历史新高。
2021年3月,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合并为中国中化。“两化”的合并并不容易,当时,中化经过改革后业绩创出新高,而中国化工却是资产负债率很高,宁高宁在中化内部面临很大的阻力。面对反对的声音,宁高宁首先问自己,“如果这个东西是自己家的,做不做?”仔细衡量过价值和风险,同时经过精密的数据测算后,宁高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而面对巨大的压力,宁高宁称,“自己的心态是两面的。对公司和对外,必须充满信心和斗志;当然也会有担心。”为此,他写了长达100多页的《两化成一,凤凰涅槃》,详细阐述了关于两化合并的思路。最终“两化”合并成功,宁高宁作为操盘手功不可没。中国中化成立当年,营收即超过1.1万亿元,2022年,更是跃升至《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1位,化学品行业榜单第一位。
不管针对中化的改革,还是两化合并后新公司究竟去往何处,宁高宁始终肩负着巨大压力。直到带领两化完成诸多整合任务、产业拓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宁高宁才退休。
分享央企35年管理实践经验
感悟65岁之后的人生意义
2023年1月12日,宁高宁受邀和创业者及年轻的企业家们做交流,以“我做企业的体验”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央企35年的管理实践经验。他认为,作为企业领导人,在关键时刻,诸如投资或经营失败时起的作用,更加考验管理者水平。正如他所言,“有好的亏损,有坏的盈利。”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带动团队,如何塑造企业文化,十分关键。
分享活动中,宁高宁还纠正了社会大众对“进体制就能躺平”的误解。“在国有企业工作要承担相当的责任和压力”,他说,“躺平你别来,这个地方躺不平。”被问到退休后的打算,宁高宁表示,想要回顾、总结、提炼自己的过往,通过读书、写作,思考和感悟自己65岁之后的人生意义。
回忆艰苦环境下读书经历
舍弃个人利益,坚持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1958年,宁高宁出生于山东滨州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他当过知青,还当了两年兵,但不管是下乡还是入伍,始终不曾放弃过学习。宁高宁表示,自己能走到今天,和读书有很大关系。回忆起初中经历,父亲四处找人请人修收音机,只为能让他从电台的广播中学习英语,这给宁高宁带来的印象非常深刻,正如他所说,“家庭教育没有要求你去做什么,但这个氛围使得你读书不好不行。”到了下乡的时候,即使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宁高宁仍然坚持看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对未来充满期望。
1979年,宁高宁考入山东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考入美国匹兹堡大学继续深造,期间,不仅学习了MBA工商管理课程,还经常去旁听经济系课程。面对当时不同物质世界带来的冲击,宁高宁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更是特别想回到中国,他说:“那时候对金钱的即刻回报不敏感,而是希望对国内的经济改革、融入国际社会做出贡献。”正是这种方向感和价值观指引着宁高宁选择回国,因为对他来说,“比起个人高收入和优越的环境,对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更为宝贵。”
35年前,宁高宁从美国学成归来,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他误打误撞去了位于香港的红色央企华润。自此,从华润到中粮,再到中化、中国化工,宁高宁迎来了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航程。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新浪财经和公众号“人文典藏”。本微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品牌商务作 :1881141821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