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最新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南航机长马保利斩获桂冠,让我想起很多被诗词影响人生的名字:
外卖小哥雷海为、天才少女武亦姝、北大才子彭敏……
其实耳朵我,也是一个被诗词影响的人。
还记得年幼时,我被祖父抱在怀中,听着他带着方言和古音的吟诵。
那是我对唐诗最初的记忆,《春晓》。
后来,上学入校,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
再往后,读文科,进中文系,直至现在依靠文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切的起点,似乎都离不开古诗词的启蒙。
这些年,我时常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要读古诗?
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下面这3个人的故事之中。
01
先看一段古诗吟诵。
在客家方言的吟诵中,一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从历史的长河中“活”了过来。
等到纯净苍古的古琴声,和悠扬低回的交响乐响起,一下子就回到了千年前的盛世大唐。
这是昨夜,@抖音唐诗三百首 直播间内西安交响乐团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的第二章《春江花月夜》。
表演者名叫杨一
当杨一站上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的舞台,距离他远走粤北,在北京做流浪歌手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
起初,杨一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为人民歌唱”的歌者。
从北京到新疆,从西安到成都,他唱着民谣,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
中间,有过身无分文的岁月,也曾被误会是盲流,送进过收容所。
等到终于出了唱片,在音乐上有了一些成绩,2005年还去了德国交流学习时,他忽然发现:
这一切,似乎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
于是,36岁那年,杨一干了一件“人生大事”。
与古为徒,学习古琴。
旅居德国时,他曾反复翻阅随身携带的《陶渊明诗集》,用童年记忆中祖父的客家话音调去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年后回国,他又遇见了“耆宿国宝”钱绍武先生,跟随钱老正式学习传统吟诵和书法。
四年后,当他学有所成,便开启了自己的“客语吟诵”之路。
这些年,杨一潜心中国古诗词吟诵的音乐研究与创作,并且在大理多所幼儿园担任书法和吟诵课老师,推广幼儿传统古诗词吟诵的实践教育。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杨一的音乐之路走得挺坎坷的,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满怀赤诚。
最终,他在古诗吟唱上,延续了一缕文化血脉。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02
现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更别说有吟诵的“闲情逸致”。
如果你也秉持这样的观点,耳朵想带你看看一位名叫李仓卯的85后的故事。
出生湖北农村的李仓卯,初中毕业就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奔赴他乡打工挣钱。
刚出社会那会儿,他连普通话也说得很不流利。
那时“厨师”在他看来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于是就去饭店后厨当学徒,从帮工到厨师长,一干就是7年。
后来,李仓卯又因生活和工作的枯燥乏味改过行,他当过小城乐队的歌手,又做过婚庆主持。
本以为未来再无波澜,这时李仓卯遇上了改变他人生的恩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成教院的詹泽教授。
在詹泽教授的指导下,李仓卯开始系统学习朗诵。
自此,语言凝练、讲究音律之美的古诗词,自然而然地走进刘仓卯的世界。
“不疯魔不成活。”
这是李仓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从最基本的发音、技巧,到情感的表达,他一遍遍练习,一遍遍录音,直到把每一个作品融会贯通。
5年后,在四川卫视推出的文化节目《诗歌之王》中,李仓卯一鸣惊人,成为全国冠军。
后来,他又入驻抖音,开始在抖音直播间朗诵诗词。
继厨师、主持人等职业之后,李仓卯有了新的身份:朗读者。
李仓卯的抖音账号持续更新仅两个月,平均每晚就有24万人次停留在他的直播间,一起共享诗词之美。
这时,你再回头看李仓卯走过的那些路,就会发现: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诗词不一定会让我们出口成章,成为一个大文豪,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种诗意的可能。
03
提及古诗词吟诵,一定避不开一个名字:叶嘉莹
她是当代中国古典文学著名的教育学家,熟知叶嘉莹先生的人都知道,她一世多艰。
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与诗文相伴,叶嘉莹本应有一个明媚灿烂的前程。
但是生不逢时,青年时,因为北平沦陷了,父亲失踪。
不久后,母亲又辞世。
后来她和丈夫辗转来到台湾,又面临打压和迫害。
年过半百,大女儿和女婿还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在最痛苦绝望的时候,叶嘉莹曾想过和这个世界诀别,但最终她还是咬着牙往前走了很久很久。
最后,她不仅成为了影响世界的华人女性,还被世人尊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
我们赞叹叶嘉莹的坚韧和伟大,而她却留给世人这样一段话: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许多古代伟大的心灵、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对我有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
今天,叶嘉莹依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各地,线上线下推广诗歌吟诵。
因为叶嘉莹深信:
诗人会在诵读声中复活,然后照亮你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你傲立人间的风骨。
04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古诗?
借用史学大家钱穆先生的一段话:
“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
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象到。”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有些问题父母不懂,老师不懂,同学朋友不懂,但是诗词会懂,中国人千百年留下的古老智慧会懂。
所以,当昨天听闻抖音联合西安交响乐团,将《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搬进@抖音唐诗三百首 直播间的时候,我也走进了音乐会的“现场”。
从第一章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到第八章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幅大唐由盛转衰的千古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浪漫风流,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洒脱。
你能看到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慷慨悲歌,也能感受到诗佛王维笑看风云的淡定从容。
杨一的客家方言吟诵声依然让人感动到泪目,融入戏曲韵白的《边塞诗六首》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更别提还有濮存昕、吴京安、关栋天等艺术大家的精彩吟诵。
那一刻,古今交融,诗人的经历,诗歌的精神,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
文艺批评家约翰·伯格说过:
“一个被割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文化之中的民族和阶级。”
古诗中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
我们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更是为了活成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