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苦孩子被动的根本原因:真知靠的是父母口口相传,应试教育和大学都不教,好多云闺蜜看完之后都催我赶紧写第二篇
这不,昨天晚上我就紧赶慢赶地写出来第二个不吐不快的点——
在这个时代,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是不太应该“孝顺”的。
我知道,这个观点一说出来肯定会挨骂
,不过大家先别忙着吐槽。
老规矩,还是先听我给大家讲几个书中的小故事吧!
因为充满了大量细节,故事可能有点长,如果你看的不耐烦,可以直接拉下去看观点部分。

两度被长辈插手从而改变命运的75后

《我教过的苦孩子》这本书里写了56个孩子。有一个学生的际遇,让我尤其感慨、觉得可惜。
命运给了他一手烂到不能再烂的牌——他的姥姥和奶奶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也就是说,他的爸爸和妈妈其实是表兄妹
近亲结婚就算了,这对没有丝毫生物常识的夫妻还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因为先天性疾病,活到七八岁就没了。
老二和老三虽然智商没问题,也没啥重大疾病,但从小就身材矮小,而且体质特别弱。
故事的主角儿,就是这个老三。
父母近亲结合,导致他作为一名男性,成年后的身高只有1.5米,身子骨最弱的时候,体重甚至只有76斤。既矮且瘦,又穷又自卑。
好在,他在学习方面还算有一点儿天赋。
初升高考试的时候,他发挥出色,超出当地重点高中的分数线30多分。他长舒了一口气,以为自己可以去城市里念书,那里的师资条件更好,考上好大学的希望更大。
谁知道,半路杀出个大舅
因为父母都是没啥见识的农村人,学习方面的事根本不懂,所以就一股脑儿把他的前途都托付给了家族里最有出息的大舅。
大舅觉得——
高中读三年,大学还得读四年,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家里这么困难,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回报父母。
所以,在没有跟他本人商量的情况下,大舅和班主任老师偷偷改了他的志愿,把市里的重点高中改成了小中专。
可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
考试成绩出来后,他超出当地重点高中分数线30多分,却以1分之差与小中专失之交臂。
重点高中没法上,小中专也上不了,他只好在村里读了三年高中。
村高中和市重点高中,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三年后,他高考落榜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儿。
好在,复读一年之后他考上了绥化师专的历史专业,中间吃了多少苦、承担了多少压力可想而知。
进入大学后,他拼命锻炼身体,又努力参加班干部、系干部竞选,毕业后顺利留在城市里,在一所私立高中当语文老师,初出茅庐就在赛课中拿到了二等奖。
如果继续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下去,比如,鼓足勇气去大城市搏一搏,比如,投身当时还没那么炙手可热的教培行业赚取高薪……
他很容易就能挣到人生第一桶金,成为黑龙江中部小山村飞进城市的金凤凰。
可就在命运终于对他慷慨一回的关键时候,父母又让大舅出面,硬生生地把一只脚已经迈进城市的他拉了回来。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咱们乡里的学校也正好在招老师,你赶紧回来吧!”
孝顺的他依言而行,回到村里的学校,领着每个月1490元的工资,还着每月7、800的房贷,还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多挣钱,他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末跑去外地代课,如此奔波了很多年,经济上的负担才稍微轻松了些。
(其实想想,他虽然留在父母所在的村庄,但和当初在城里一样,根本没啥时间陪父母,何必要回来呢?)
故事的最后,这个被父母和大舅误终身的苦孩子提到了自己的学生——
“有个女生跟奶奶相依为命,我经常给她买书、买资料……她现在是北京某校的青年名师。
我相信,作为一名老师,他看见自己苦孩子出身的学生能够扎根大城市,心里肯定是欣慰的。
但不知他深夜细想的时候会不会感到遗憾?
如果不是父母拖后腿,硬要他回村尽孝,他原本也可以和这个女孩一样,逆天改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赌徒的女儿”

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去安徽玩,听到民间有一句谚语,“歹竹出好笋”。意思是父母不咋地,生出来的孩子却很优秀。
对孩子来说,这虽然是褒奖,但背后却暗含了很多没法儿跟人说的辛酸。
《我教过的苦孩子》里就有这么一例,她自嘲又沉重地称自己为“赌徒的女儿”。
这个姑娘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迷上了赌博,赌瘾越来越大,榨干了家里所有钱不说,连房子一度都被抵押出去输得片瓦不留。
妈妈打零工挣的钱,藏在卫生巾的包装袋里,藏在旧袜子里……依旧时不时地被打牌回家的父亲翻出来,输个精光。
每年腊月二十八九,别人家喜气洋洋,她们家里都坐满了要账的人。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这个坚韧的女孩依旧考上了大学。为了赚点生活费,她拼命想法儿做兼职。
书里最让人觉得心疼的一段,是她在一栋连楼道灯都没有的老楼里给小孩补习数学。黑灯瞎火,她特别害怕,回到宿舍都一身冷汗。
为了克服恐惧,她问自己——
你到底怕什么?怕鬼吗?没做过亏心事,怕鬼干什么?
怕坏人吗?我什么都没有,他大不了杀了我。活得这么累,没什么可留恋的,死了倒是一了百了。
从此,她再也不怕走夜路了。
这样一个聪明、勇敢、豁达、又肯吃苦的女孩,对待自己的赌徒父亲却孝顺过了头。
父母离婚后,她不放心有手有脚的爸爸一个人在家,特地在周末赶回屯子里,花了半天时间,把脏兮兮的锅灶刷得干干净净,还给父亲做了一锅饭,用自己兼职的钱给他买了一双鞋。
结果,临走的时候,父亲管还在上学的她要了500块钱。
没多久,她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狮子大开口要2000块,说是被要账的人堵家里了,不还钱就要揍他。
她那时候刚好攒了2000块钱,准备留着做下学期的生活费。因为害怕父亲挨打,她马上转钱,然后擦干眼泪去找家教中介。
甚至,还没毕业的时候,她就跟姐姐约定好,工作后每人每年攒1万块钱,帮父亲还赌债,然后姐妹俩再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
看完她的故事后,我真心希望她能别那么“孝顺”,少管赌鬼父亲,多为自己的人生筹谋。
所以,写到这里,改亮出我的观点了——
普通人家的孩子,真的应该孝顺吗?

我是觉得,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孝而不顺!

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孝而不顺!

先说说,普通家庭的定义是什么?
大概的画像是——
父母兢兢业业地从事着再寻常不过的工作,忙碌于打工糊口,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深层思考。
无论是眼界、学识,还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父母都远不如上过大学、在城市里待着的孩子。
说难听点儿,他们老了,跟不上急速发展的时代了,不能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做引路的灯塔和旗帜。
见识过世界、年轻聪明又充满壮志的孩子才应该做家里的掌舵人,驾驭风浪,扬帆远航。
所以,我的总结是——
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对待父母这方面,要做的“孝而不顺”。
孝是一定要孝的,得报生养之恩。表现在——
对父母,咱们好吃好喝伺候着,生日和节日大红包发着,有条件带他们出去走走,物质供养和情绪价值都要提供到位。
但在就业、买房子这样的人生大事上,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一定照着做,就是“不顺”。
就好比咱们前面介绍的75后苦孩子,听父母的话回到村里的学校教书,拿着每月1000多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家老小,日子何其辛苦!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就明白了——
父母自己都过得穷苦困顿,听他们的意见,能把日子过好才怪了!
这还是父母老实本分的情况,如果父母好吃懒做、酗酒赌博……子女就更应该坚定“孝而不顺”的原则,与他们保持距离,最大程度减少不靠谱父母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如果父母很牛掰,就乖乖听他们的话

当然了,父母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能听。前提是,父母见识广眼界宽人脉多,至少在某个领域是专业人士。
《苦孩子》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案例,让我忍不住感慨投胎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同样是东北小地方出来的孩子,同样上的不知名的绥化学院,这个80后男孩(就叫他小A吧)的人生要顺遂多了。
他的父亲是小县城的律师,一直希望他子承父业。高考时,怀揣文学梦想的他却固执地选了喜欢的中文专业,父亲不以为意,依旧一麻袋一麻袋寄来司法考试的用书,苦口婆心劝他跟着自己干。
大三那年,这位颇有眼界的小县城律师父亲做了个重要决定——
举家搬迁到北京,当了北漂。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孩子当北漂,是爸爸去当北漂,带动全家一起北漂,2009年。
小A毕业后,马上被父亲送到司法考试培训班学习,从2009年一直学到2012年,足足3年时间,大学期间吊儿郎当啥也没学到的他才通过考试。
做律师,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难,但这条路的门槛高,又有父亲多年攒下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做支撑,他的事业发展飞快。
短短5年的时间,他结了婚,在北京买了房,生了两个孩子,创立了自己的律所,前途一片光明。
顺便说一句——
小A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他不听律师老爸的话,固执地学了中文专业,为此走了不少弯路。
弟弟妹妹则汲取他的教训,高考时都报的法律专业,连妹妹找的男朋友也是北大法律系的高材生,一路走来比他更顺风顺水。
所以,对父母“孝”是最基本的,但究竟要不要“顺”,还得看父母本身的眼界和才华。
如果父母非常牛,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多年的经验和广阔的人脉,他们关于人生大事的意见,听听肯定有好处。
如果父母本身就才华平平,甚至把日子过得一团糟,他们关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成家的叨叨,就让它随风而散吧~

允许孩子孝而不顺

当然了,做人不能双标
我们孝而不顺,挣脱父母眼界和见识的捆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那么,也应该允许我们的孩子孝而不顺,奔向更远大的前程。
对毛豆他们这一代人,我想的很清楚了——
10年后,毛豆就要考大学了,他们将来要面临的时代,变化肯定会更加迅速、深刻、猝不及防。
逐渐老去的我们目光黯淡,可能看不见孩子所看见的广阔世界,也无法理解预示着重大变革的细微征兆。
这种情况下,还要求孩子既孝且顺,就是在用自己局限的眼界捆绑孩子!
你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这是在拖孩子的后腿,让他们止步不前。因为在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止步不前就意味着大幅落后。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家境小康的父母,都希望女儿留在身边,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写写材料、整理报表之类,轻松又体面。
但我前几天在财新上看到一篇关于微软公司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报道,这才惊讶地发现,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可以写小说的程度了!
虽然精彩程度还有所欠缺,但逻辑非常通顺,文字也相当流畅,并且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好。
这意味着,未来很多普通的文字内容,人工智都能分分钟自动生成,哪里还用花着每个月大几千甚至一两万的钱,去养一个效率跟AI完全没法比的人类呢?
而听从父母的话,做着普通文员工作的孩子,人到中年失业就成了必然。
所以,放平心态,坦然接受我们终将老去,才华和见识都将被孩子超越的事实吧;
接受他们小小的叛逆,接受他们在人生大事上的孝而不顺,让他们奔向自己的光辉前程——
这就是我们普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助力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