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明天(10月3日)下午17:30左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率先公布,揭开2022年诺贝尔奖大幕。
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成果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历年来最受大众关注的奖项。在昨天我们做的互动小投票中,一共有40%左右的人选择最关注生理学或医学奖(点击回顾)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在2021年创设时,也首设“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以表彰该领域的原创性突破。
2020年,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因为在丙型肝炎病毒方面的贡献获奖;
2021年,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与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outian)因发现了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而共同获奖,令神经生物学领域振奋。
那么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项究竟花落谁家?
mRNA技术持续大热
新冠疫情以来,mRNA技术大热,从2020年起就被视为得奖大热门。
在mRNA技术上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副教授卡塔林·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RNA创新研究所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在两年间几乎横扫一切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顶尖国际大奖,包括202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霍维茨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2022年更连续获得科学突破奖、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可谓一网打尽。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在2021年接受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专访时就预测,这两位科学家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自诞生以来,和病毒的斗争就一直存在,也持续累积对病毒的理解和抗病毒研究。考里科和魏斯曼的工作使快速获得高效、安全的新冠mRNA疫苗成为可能,而这种疫苗已经成为控制新冠大流行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重大发现还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高效、安全的疫苗、治疗方法和基因疗法的递送方式。
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成功,为针对流感或艾滋病毒等病毒威胁的类似疫苗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预防由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病毒和狂犬病感染引起的疾病而设计的mRNA疫苗,已经在进行临床测试实验。
2021年初,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布WLA年度报告《希望之光—疫情下的科学突破》,当时参与年度科学评点的20多位顶尖科学家,无论来自何领域,都认为mRNA是当之无愧的突破,也是基础研究转化为真正应用于人类福祉的最好证明之一。
从近年来诺贝尔奖的风向来看,mRNA获奖恐怕只是早晚问题。
光遗传学方向也是热门候选
光遗传学方向也是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具有获奖潜质的前沿研究方法。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两位光遗传学专家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吉罗·麦森伯克(Gero Miesenböck)曾出席,并分享研究成果。点此回顾
2021年拉斯科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彼得·黑格曼和另外两位科学家迪特·厄斯特黑尔特(Dieter Oesterhelt)、和卡尔·迪赛罗斯(Karl Deisseroth)他们发现了可激活或沉默单个脑细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并将其用于开发光遗传学,这是神经科学的一项革命性技术。
基础科学发现“排队候选”
在过去10年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多次回归基础研究。例如:顶科协副主席兰迪·谢克曼2013年的获奖成果就是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制的发现;2016年奖励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还有2017年奖励“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2019年奖励”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等。几位诺奖得主都曾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介绍过相关研究。
按照生理学或医学基本上2:1的获奖比例,今年也还是大概率会发给基础科学领域,尤其是会深刻影响临床医学的实践,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全新的道路的研究。如以下几个热门的排队候选:
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发现是较为重大的科学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京都大学森和俊(Kazutoshi Mori)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瓦尔特(Peter Walter)(1993年同时筛选到未折叠蛋白应答基因)。
左为森和俊,右为瓦尔特 图 | 拉斯克奖官网
蛋白质折叠领域,耶鲁大学的亚瑟·霍里奇(Arthur L. Horwich),马克思·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乌尔里希·哈特尔(F. Ulrich Hartl),因“关于细胞中伴侣辅助蛋白质折叠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的基本发现”,已经囊括了该领域6大“诺奖风向标”奖项,包括200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奖,2008年霍维茨奖、2011年拉斯克奖、2012年邵逸夫奖、2016年的阿尔伯尼奖和2020年的生命科学突破奖
哈特尔(左)和霍里奇(右)
两位华人科学家进入热门名单
2022年9月28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的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公布,中国香港科学家,Yuk Ming Dennis Lo(卢煜明, 香港中文大学 )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他在母亲血液中发现胎儿DNA,从而开发了唐氏综合征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目前利用这种无创产前诊断技术,通过母体血液中的无细胞DNA检测唐氏综合症,准确率几乎达到99%。与基于羊膜穿刺的筛查相比,无创产前诊断降低了流产的风险;自2011年推出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不仅用于唐氏综合症,还用于三体和性染色体不平衡。
图 | 拉斯克官网
今年还有另一位华人科学家也是热门。她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系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教授
9月21日,论文及期刊索引平台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 2022 年“引文桂冠奖”得主,预测在今年或未来可能获得诺奖的科学家,李文渝是其中之一。
李文渝1945年出生于重庆,这也是她名字中“渝”的由来。从小随父母移居香港,后到英国学习音乐,几年后放弃音乐投身于科学,进入伦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曾进入跨国药企GSK工作,后来回到校园并建立实验室,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图 | 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系官网
引文桂冠奖的视角
每年诺奖季前,论文及期刊索引平台的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都会公布当年的“引文桂冠奖”得主,预测在今年或未来可能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从2002年至今,这一传统已经保留了20年。
由于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平台目前拥有着最权威的论文和引文数据,除了能给出期刊影响因子外,每年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各个科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将“引文桂冠奖”授予这些科研明星。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类权威奖项外,“引文桂冠奖”也被称为“诺奖风向标”。
迄今为止,已经有64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
2022年的“引文桂冠奖”,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共有三组获奖者,包括:
长谷川成人
日本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脑神经科学部主任
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John H. Ware 3rd 讲席教授、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获奖原因:发现TDP-43以及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其他贡献。TDP-43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叶变性(FTLD)的病理特征。
Mary-Claire King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和基因组科学教授
获奖原因:证明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并发现了BRCA1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影响。
Stuart H. Orkin
美国哈佛医学院David G. Nathan特聘儿科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获奖原因:对血液病遗传基础展开基础性研究,以及推进镰状细胞贫血症和β-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治疗。
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常被各类预测放入热门名单,但诺奖评审一直严格保密,也时常出人意料,究竟谁能获得今年诺奖青睐?我们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