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魏之后人们就开始庆祝这一天了,历代文人墨客有不少诗词都出自上元之夜,下面就和小意一起寻找诗句里的元宵习俗和文化吧!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曾是古代的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是“不出闺门”的,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她们出门观花灯、走百病,良辰美景,寻得意中人。辛弃疾就曾写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诗词描写了南宋元宵节华灯下热闹的盛况,作者也把觅求知音的希望寄托在其中。
明朝时期,百官可放假十日,京城中取消夜禁,全民欢庆,不要让人太羡慕!到了现代则是新月伊始,期盼团圆和美的节日。
花灯如白昼,火树银花合。
元宵节赏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南京秦淮河畔在北宋时期就已成为赏灯佳地,如今在繁华的城市中也经常能看到传统的兽形彩灯,马形灯寓意马到成功、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兔子灯、仙鹤灯等都有不同寓意,更有科技感十足的现代花灯。
清人西清的《黑龙江外纪》记载:“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在北方,冰灯更是冬天里独放异彩的装饰,尤其哈尔滨晚上的冰灯别有一番风味。
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
猜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风格的文娱活动形式。清顾禄《清嘉录》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古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寻猜,谜底多为一个字,一句诗或一个物品。赏灯的同时又能启迪智慧,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
逐鼠意为驱赶老鼠。古代很多家庭都养蚕,冬日刚过,此时老鼠开始吃蚕,正是除鼠的好时机。古人就在元宵节这天煮一锅肉粥,放在老鼠时常出没的地方,一边放一边祝祷:“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期望老鼠不要偷吃蚕宝宝。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
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又作厕姑、茅姑、坑姑等。每当上元节的时候,妇女便要迎厕神,把烦心事说给紫姑听,祈求儿女幸福,并请她占卜蚕桑。据《酉阳杂俎》《梦溪笔谈》等载,紫姑的身世很凄惨,所以还有人请紫姑作诗、写字、下棋。古代民众同情这位可怜的女子,也希望她的美丽善良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狮子威武雄壮,给人以王霸之气,被历代帝王视为神兽、祥瑞,元宵节时民间都以舞龙舞狮前来助兴。
“舞狮子”一般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登高、滚彩球等动作。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象征合家团圆美满。一般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元宵是用糯米一层层滚出来的,馅料多为芝麻、豆沙等甜口的,把元宵下油锅小火炸熟,外酥里糯;而汤圆是包出来的,风味各异,还有鲜花水果等新奇馅料,通常煮着吃,圆润透亮,且汤清不会浑浊。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和美幸福、团团圆圆。
把酒对青天。今月还同古月圆。
赏月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元宵节是新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明月悬空,照亮行人的路,寄送诗人的意。
除了这些,元宵习俗还有踩高跷、走百病、划旱船等,都体现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无论时代怎样变更,人们在元宵节表达的美好期望和团圆的心情始终如一。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