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主近期有看电影了,《满江红》。这个春节比起之前年味淡了很多,微信群里红包雨不再,各类应酬也有所下降,电影院倒是持续火爆,莫非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口红经济效应出现?毕竟比起聚会应酬,几张电影票可比一瓶好酒要便宜得多。
春节档票房排名一二的是《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最终选择了《满江红》,可能是年纪大了,越来越不想看那些宏大叙事的作品吧。
当年写论文,导师给过一个忠告:选题不要太大,要以小见大,太宏大的题目,一般人驾驭不了。再说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对于《流浪地球》系列不知道如何归类。
网络上有很多点评《流浪地球》不科学之处,《流浪地球》的粉丝怼曰:灭霸打个响指,消灭宇宙一半人,有什么科学性可言?问题是,超级英雄系列是玄幻,而《流浪地球》号称硬科幻啊。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流浪地球毫无可行之处。尽管科学家已经发现,在恒星光芒照耀不到的黑暗空间中,存在着数以亿万计的流浪行星,但从星系内部将行星从一个星系转换到另一个星系是不可能的。越来越觉得宇宙相当奇妙,恒星就像原子核,行星就像电子,流浪行星类似自由电子。地球处于行星系内圈,要想脱离轨道,所需要的力量会让地球四分五裂;到达目标恒星后,在外围像木星一般也许可能,要进入内圈同样不可能。所以,流浪地球是不科学的,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飞船派尽管概率较小,倒还是有一丝可能。
《满江红》一片场景不大,有几分类似于舞台剧,故事倒是比较紧凑,整体看下来还行,但也不算十分出彩,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作为一部商业片,票房有收获就算合格,但要成为经典影片,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在某一个方面有创新。每个人从小到大观影无数,过上一二十年回顾,那些票房大火、风靡一时的影片能印象深刻的有几部?这就像畅销书与经典名著的区别,也许经典名著不如畅销书那样火爆一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经典名著。
当然,看个电影,更多的是消磨时间,娱乐而已。从这个角度而言,《满江红》是合格的,至少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承转合、有悬疑和反转,不想一些影片看了大半还不知所云,逻辑上处处是漏洞和不合理。还有些影片,完全是炒剩饭,观众对于类似题材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早早退出票房竞争,甚至被动画片超越,看上意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满江红》一片结尾处全军复诵《满江红》一词,慷慨激昂了一把,也是典型的老谋子风格。但这首《满江红》,大概率是后人托名所作,而非出自岳元帅之手。
岳飞平反后,他的孙子岳柯,将岳飞一生的诗词编辑成册,形成了《金佗粹编》。但从1203年始,到1234年再刊此书,中间历经了30多年,都未曾收录《满江红》一词。
而《满江红》最早始见于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他是根据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两朝中,根本不见对这首词的记载,它只是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满江红》中一些用词也与岳飞所处的时代不符,例如“靖康耻,犹未雪”,宋人没有“靖康耻”的说法,只是说“靖康之变”、或者说“靖康之乱”,“靖康耻”是明朝文人的说法;词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也是相当犯忌的,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不可能如此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更像是后人对岳飞的评价,岳飞自己不可能这么写。
再说,这首词与岳飞诗词一贯的风格不相符,岳飞留下过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风格与流传甚广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迥异,全词不像《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愤怒,而是蕴含了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感,与岳飞吧百战余生将军气质相合。
2
真实的岳飞与影视作品中的岳飞,区别就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后者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夸张。
作为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岳飞无辜被冤杀,令人扼腕。世人将之归因于秦桧、张俊,并把这些人铸成跪像,放置在岳飞墓前,千古唾骂。但事实上这些人只是帮凶,杀害岳飞真正的元凶是宋高宗赵构,他从维护皇权的角度出发,置岳飞于死地。哪怕国战都可以输,岳元帅必须死。
岳飞的北伐越是成功,功劳越大功高震主,对皇权的威胁越大。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跟南宋同样偏安一隅的东晋,恒温、刘裕北伐取得重大战果后,开始对东晋建康朝廷中枢形成威慑;恒温的儿子恒玄篡夺了西晋改国号为楚;刘裕率领北府军击败了恒玄,但在北伐成功之后还是逼迫西晋皇帝下台,自立为帝。
所以皇帝对于深孚众望的武将一向是猜忌、防范,欲除之而后快。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刘宋名将檀道济,就被宋文帝刘义隆在病重之时诛杀。宋文帝本来都准备让檀道济回镇,但随着病情加重,宋文帝担心死后无人可制檀道济,把已经上船的檀道济逮捕下狱杀害。
遭遇过“苗刘兵变”的赵构,对于武将更是心怀警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身边的将领苗傅和刘正彦与赵构亲信王渊不和,发动了政变,迫使赵构退位为太上皇,赵构的三岁小儿被立为帝。苗在后来的宰相张浚的穿针引线下,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三位领军在外的将军起兵勤王,解决了叛军。
“苗刘”兵变对于赵构的影响有二:一是其终生不再信任武将,抗金形势稍一好转就想方设法削除武将权柄,防止坐大,回到北宋“重文抑武”的老路上来;二是赵构唯一的儿子在兵变中受到惊吓,得病死了,而赵构之后再也没有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绝嗣了,最终皇位兜兜转转,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的手中。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皇帝无后,是一个相当严重的事情,围绕着立储,在南宋也引发了一系列风波,岳飞之死也与之有一定关联。
苗刘兵变也成就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三人,功高莫过救驾,三人后来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与岳飞被称为“中兴四将”。
3
跟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刘光世相比,吴玠、刘锜的功劳更大、战绩更优秀,但这是从当时的实力和地位而言。
这四人领军一方,有独立的地盘和财政收入,加三镇节度使和枢密使或者枢密副使之类的头衔,开府仪同三司,可以置幕府和选择幕府僚属,时人以“张家军”“岳家军”“韩家军”称之,类似于唐朝时的藩镇。各“家军”之间,关系不睦。
中兴四将中,除了刘光世是将门子弟官二代之外,张俊、岳飞、韩世忠三人都是从底层军官一刀一枪搏杀上来的,但能打只是一方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能力而不能出头之人自古至今多如过江之鲫,这四人能够做到独掌一方、位极人臣,除了自身的能力外,也离不开宋高宗赵构的赏识和提拔。
与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三人在苗刘兵变中因为救驾而被赵构青睐有加不同,岳飞是在中原抗金打出偌大的威名之后,经过张俊举荐,才被赵构赏识重用的。
岳飞出生于1103年,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岳飞生得膀大腰圆,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有成为名将的潜质。
在靖康之乱中,已经是一名基层军官的岳飞投入康王赵构的元帅府中,与张俊为同僚。赵构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皇子,与大位无缘,但在靖康之乱中,东京的皇子皇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只有赵构从金营逃回,除了大义名分之外一无所有,可谓是白手起家。
在开府之时就跟随他的张俊因而成为赵构心腹,作为第一批跟随赵构的军官,本来岳飞也能够像张俊一般简在帝心,但在赵构准备避战南迁扬州之时,岳飞上书反对,结果换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岳飞没有随赵构南下,北上加入了抗金“八字军”王彦部,因为战绩突出,岳飞受到在北方主持抗金大局的宗泽赏识,宗泽召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
岳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这段对答中,可以看出为何岳飞能够屡战屡胜,宋太祖赵光义最喜欢搞战阵那一套,结果在高粱河被辽骑大败,乘驴车仓皇逃窜。
在北方抗金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岳飞已经是声名在外,建炎年(绍兴元年,1130年),完颜宗弼(金兀术)占领建康后以舟师浮海,穷追赵构三百里未获。在退军路上,韩世忠、岳飞给予痛击,并收复建康。七月,宰相范宗尹向赵构推荐岳飞,说:“张俊自浙西来,盛称岳飞可用。”
岳飞也第一次受到了宋高宗赵构接见(之前因为职位低没有单独接见),一番交谈之下,君臣相得,赵构给予岳飞升官晋爵,扩充部队,这时岳飞不过27岁,可谓是英雄出少年。
获得赏识的岳飞也没有辜负宋高宗的期望,平定了内部的叛军和钟相、杨幺起义,收复了襄阳六郡,此后岳飞部队驻扎在襄阳一带,负责南宋荆楚防线,这也是岳飞死后平反被封鄂王的由来。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第二年,31岁的时候已经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并获得子爵,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节度使。1135年,又被破格加封为公爵,授检校少保(候补三公),武胜、定国两镇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1138年(35岁)是被任命为太尉,成为武臣之首,第二年,36岁的岳飞又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和少保,达到武人的巅峰,位极人臣,岳飞在不到十年时间里,由一位营将(旅团级军官)升任独当一面的大将军,一是特别能打,二是宋高宗的另眼青睐,破格提拔。
赵构生于1107年,比岳飞大5岁,算是岳飞的同龄人。中兴四将中的其余几位大将,都是老臣,比赵构年纪大了不少,例如韩世忠生于1090年,比起赵构大了17岁,其余两位年龄更大。上位者用人,用人,总喜欢用年轻的、没有根基的,不喜欢用老臣和有世家子弟。
4
真实历史上岳飞的战功如何?网络上出现一些质疑岳飞战功的声音,认为岳飞南征百战,战绩大多是内战,消灭叛军、农民起义和伪齐的部队,跟金军主力部队的两战,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郾城之战缴获马200余匹,颍昌之战按《王贵颍昌捷奏》,宋军当阵击杀万户一人,千户五人,歼敌500人左右。看上去两场“大捷”战果不大。其实不然,这两场战事,都是名副其实的“大捷”,也是岳家军战力是南宋诸军之首的标志。
为何这样说?大国史书,都是文人写的,大捷动辄就是大破数万、数十万军,其实一军号称数十万,大多是后勤人员、民夫,征发的壮丁,精锐部队并不多,养兵很费钱,特别是精锐老兵和骑兵,多了也养不起。所以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说,有上万精兵强将,天下都可以去得。
女真重甲骑兵,是当时战力的巅峰。无论是辽国的号称70万的征讨大军、还是后来名震中亚建立西辽的耶律大石,均是这些能够反复冲杀、悍不畏死重骑的手下败将。
宋朝也不例外,最能打的西军种家军,在救援太原的过程中被金军击溃,种师中被杀;富平之战,宋军战斗力相当强的西军20万人,被6万金军(其中金兀术率领2万骑兵为主力)击败,西军主力一扫而空。在平原正面会战中,金人重甲骑兵从未输过,宋军取得的一些胜利都是借助地利,或者是守城,韩世忠的黄天荡作战是水战,且金军在撤退回国路上无心恋战。在平原正面野战击退金军主力的唯有岳飞!
岳飞在北伐中,由于进展过快部队分为郾城和颍昌两部,岳飞驻扎郾城大本营,王贵率领步兵大队驻扎颍昌。金朝主帅金兀术得知岳飞军力动态,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主力突袭郾城,企图来个斩首战术,复制富平之战的胜利。但在会战中,金兀术纵横天下无往不胜的重甲骑兵“铁浮屠”对上岳云的“背嵬军”(岳飞亲军),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撤退。
突击郾城不成,金兀术又打上了颍昌的主意,岳飞派出联络王贵的悍将杨再兴遇上金军主力,300余骑全军覆灭,这对于岳家军来说是惨重的损失,精锐骑兵需要很长时间、很大成本才能训练出来,更别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了。但岳云的背嵬军还是赶到颍昌,与王贵并肩作战。
此战金军有一些游骑和步兵赶到,金军约3万人猛攻岳家军,岳家军一度不利,主将王贵气馁想要退兵。以步对骑,一旦败退就是一场大屠杀,岳云制止了王贵,率领800余背嵬军精锐冲阵,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创伤数十处;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最终鏖战之下击退了金军的进攻,斩首金军500级。
这两战说明岳家军已经有与金军精锐部队正面野战的能力,加之河南是北宋故地,民心向宋军,所以在没能击败岳飞后,金兀术想要放弃东京,退回河北。结果赵构害怕岳飞孤军深入,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家军。
如果赵构不召回岳家军,岳飞北伐能够成功吗?如果南宋君臣上下一心,全力支持北伐,岳飞收回北宋故地是有可能的,也就是他在《满江红.等黄鹤楼有感》一词中所说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想要像《满江红.怒发冲冠》中说的那样:“踏破贺兰山缺,直捣黄龙”是不现实的。
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西夏建立后,宋朝缺马,宋军的主力是重装步兵,骑兵数量稀少。以步对骑,一个最重大的缺点是,哪怕打赢了,也难以取得重大战果,毕竟敌人跑得快,步兵追不上;而一旦败退则是惨败,最大的战果都是在追击时候取得。
像女真这种重装骑兵喜欢正面对决冲阵还说,要是碰到蒙古那种轻骑绕后截粮道、正面风筝战法更是让重装步兵无可奈何。河南、河北都是平原,难以建立防线,不夺回燕云十六州,很难抵御游牧民族骑兵。而当时燕云十六州从辽到金已经脱离中原数百年已经胡化,岳飞北伐想要夺回相当困难。
这还是相当理想的情况,现实中君臣一心根本不可能,赵构担心岳飞功高震主,秦桧等文官想要维持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打压岳飞等武将,张俊等大将与岳飞不睦,不予配合导致岳飞孤军奋战,都是岳飞北伐难以成功,收复北宋故地都难以实现的现实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南宋的财力也无法负担北伐作战了,丢掉中原地区后,南宋的税收盘子比起北宋少了三分之二,四川地区得养吴玠部,南宋只剩下江南一带税源,得负担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的部队,这几支部队的军费一年在2000万贯以上,而南宋正常的税收一年不过1000万贯,所以只能加税,这也是为何南宋农民起义遍地都是的原因。
继续战争,南宋就会陷入明末的困境,因为加“三饷”导致流民遍地,最终在民军和满清的夹击下亡国。
5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在1137年,赵构对岳飞的信任达到了顶峰,准备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让其负责北伐,但最终成为君臣反目的导火索。
负责淮西防线的刘光世部队军纪很差,战斗弱,屡屡被金人突破防线,朝廷召刘光世入朝,解除了他的兵权。赵构在接见岳飞时,准备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全面负责北伐。岳飞的部队本来是四大将中最多的,接管刘光世的部队之后,宋朝多达五分之三的军队将直接由岳飞指挥,这对于岳飞北伐是一个重大利好,也表明了赵构对岳飞不同寻常的信任。
但在文臣张浚和秦桧的反对下赵构犹豫了,觉得把大多数兵力集中到一个武将之手有风险,于是想要张浚去接管刘光世的部队。为此,张浚和岳飞剑拔弩张,岳飞负气出走,朝廷再三劝说都不肯出山。结果导致刘光世的部队军心不稳,最终集体叛逃伪齐,导致宋朝损失了数万大军。此事让赵构对岳飞甚为愤怒,甚至对岳飞说出了宋太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可见赵构已经动了杀机,只是抗金需要岳飞才不得不隐忍不发。
岳飞归来后建议立储更是让赵构心怀猜忌,赵构无后,从太祖系选了两位养子养在宫中,赵构当时尚未决定立谁为太子,岳飞在面圣时建议立赵伯琮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为太子,遭到赵构斥责,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干预皇家立储之事,莫非想要做权臣?
此后赵构对于岳飞不再像之前那样信任有加,只有利用。
多年交战金国和南宋都是精疲力尽,金国想要消化辽国和河北,南宋赵构猜忌武将权力过大,想要削藩。所以金宋两国在和谈上一拍即合。每年25万两岁币和绢25万匹跟军费相比只是九牛一毛,除了面子上过不去外。根据和议金朝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了却了赵构一大心愿。
和谈之后,削除大将的军权就成为重点,张俊知道皇帝的心意,主动上表交出军权,而岳飞和韩世忠两人不太情愿,最终三人都被任命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明升暗降,离开了防区。
入朝后韩世忠激烈反对合议,赵构和秦桧想要杀鸡儆猴,本来秦桧选择的对象是韩世忠,岳飞听到消息后派人给韩世忠送信,韩世忠为人比较乖觉,连夜单身一人跑到跑进宫中,跪伏在地结衣让赵构看他身上的累累伤疤和双手仅剩的四指,伏地大哭。考虑到当年在苗刘兵变中的救驾之功,赵构动了恻隐之心,放了韩世忠一马。
而岳飞性格耿直,反对和议,因而秦桧、张俊等人就把矛头对准了岳飞。在岳飞遭到调查攻击之时,有幕僚建议岳飞向韩世忠学习,跑到宫中与赵构打感情牌,但骄傲的岳飞拒绝了,仅仅上了一个折子自辩。
对岳飞的致命一击来自他的老乡、军中副手王贵。在颍昌之战中,因为王贵动摇,战后岳飞大怒想要处斩王贵,之后更为信任张宪而不是王贵,岳飞入朝后,岳家军由张宪而不是王贵代领。在秦桧一党的指使下,王贵诬告岳云、张宪与岳飞书信往来,准备谎报金人入侵,让岳飞重返军中。张宪的副手王俊也被收买,参与了诬告。
王贵的供词中最为致命的是,说岳飞曾经说过:太祖(赵匡胤)30岁做节度使,我30岁也做到了。这恰恰击中了赵构的软肋,所以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
很多人认为是秦桧要杀岳飞,其实秦桧只是一把刀,真正要杀岳飞的是赵构。在审判中,秦桧就明白无误地说过:“此上意尔”。作为一个文臣,秦桧想要压制武将、剥夺武将军权,走重文抑武的老路这是必然的,但杀岳飞不是他能决定的。
大理寺给岳飞的判决是,岳飞、张宪处死,岳云判2年徒刑。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给大臣罪名安重一些,如果皇帝不想处死岳飞就能赦免,恩自上出。其实宋朝很少处死重臣,只有张邦昌、岳飞等寥寥几人被处死,按照惯例岳飞很有可能会被流放而不会被处死。
但是赵构不但没有赦免岳飞的死罪,反而加重了判决,将岳云也一并处死,这说明赵构对于岳飞、岳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赵构为何一定要处死岳飞?
一是岳飞太年轻,担心在其死后岳飞不可制,跟宋文帝处死檀道济的想法类似。
二是岳飞太能打,在北地威望太高,中兴四将中,张俊贪财,韩世忠好色,刘光世不能打,唯有岳飞,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岳家军军法森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收服杨再兴这般悍将,甚至连其杀死其弟岳翻都可以不计较,得豪杰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岳飞如此优秀高洁,自然会受到上位者的猜忌:他想干什么,是不是所谋甚大?
三是王贵的供词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别人说岳飞如何可能赵构不相信,但岳飞的汤阴老乡兼多年副手如此说,不由得赵构不信,最终对岳飞动了杀机。
赵构也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要杜绝一切威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禅位,宋孝宗上台。在宋孝宗上台后就给岳飞平反,此时赵构依然实际掌控大权,但默许了宋孝宗的举动。说不定在杀岳飞之初,赵构就想到了有朝一日给岳飞平反,把走狗秦桧抛出去作为挡箭牌吧。
从自身的角度而言,岳飞勤于谋国,拙于谋身,性格刚强,屡屡怼上司;军法森严,老乡兼副手王贵犯错都差点成了刀下亡魂,一点情面都不讲。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所以岳飞尽管立下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像唐朝名将郭子仪一般善终。
岳飞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哪怕对皇帝赵构都不假以辞色,曲意迎合,这既是岳家军能够纵横天下击败当时最强军队金人重甲骑兵的原因,也是岳飞被赵构猜忌死于非命的原因。
封建皇权之下,要的是一位顺从上意的臣子,而非一位收拾旧河山的英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