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母子连心”、“父女情深”,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但是在有些现代家庭中,却存在随着孩子长大,和爸妈“不亲”的情况,孩子和爸妈,彼此之间就像一门远方亲戚。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长大后和妈妈不亲,小时候就会有这几种“信号”。
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和妈妈不亲,往往小时候就会有这几种“信号”,大家一定要多多留心。
很少和妈妈肢体接触
孩子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开始用嗅觉、触觉、肢体等多方面学习和感受一切。
肢体接触是亲密表达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被拥抱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爱护着,频繁的肢体接触让孩子的内心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情绪更加容易处于稳定的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有的孩子却不喜欢和妈妈拥抱、被妈妈摸脑袋、牵手等等。
这往往代表因为某种原因,孩子对妈妈感到排斥,乃至于对妈妈的接触感到不安了,一旦宝妈没有及时处理,母子关系就会渐渐生疏。
不在乎和爸妈有关的任何事情
我们面对所爱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投以关注。
比如一旦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爸妈肯定是第一时间发现不对劲的。
相应的,如果日常生活中,孩子不好奇父母在做什么,明明看到父母有明显不舒服却不在意,说明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正在减淡。
很少和爸妈分享、交流
有的孩子天生话多,有的孩子天生话少,但无论如何,面对最亲密的人都是有分享欲的。
孩子如果和妈妈很亲近,发现什么新事物、得到什么小惊喜,通常会马上分享给爸爸妈妈。
和妈妈不亲近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说话很少,三言两语说完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父母想唠叨几句,孩子也很少回应。
不要过多指责,给予孩子安全感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个热搜。
深圳的一位林先生,在6岁那年误吞了一个小哨子,因为怕受责骂,他不敢主动跟父母讲。
即便多年来,他肺炎反复,被折磨得痛苦难耐,也不敢告诉父母,默默忍耐了20年。
直到肺炎复发,咳得不行,才去做了手术取出了这枚哨子。
评论区很多网友的相似经历,说出了林先生的心声:
“说出来父母也不会安慰我,还会把事情扩大化,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我身上,那样太心累了……”
成年以后的“报喜不报忧”,很多就是因为童年时父母无尽的“负反馈”。
孩子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关闭了沟通的渠道。
当孩子和你分享时,及时回应不嘲讽
网上看到心理专家王纪琼的一段演讲,倍感惊艳。
某天儿子给他打来电话,兴高采烈地让说,“爸爸,你猜我这次数学考试多少分?”
王校长了解自己儿子的学习情况,也知道他这学期一直在努力,衡量之下才开口,
“80?”
“不对不对,再往上一点再抬一点!”
儿子一点一点暗示,爸爸一分一分往上猜,连续猜了多次都没答对。
眼看“笨爸爸”死活猜不中,儿子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主动揭晓谜底:“爸爸,我考了90分!终于到90了!”
望着儿子幸福而骄傲的样子,王纪琼忍不住连连称赞,竖起大拇指向儿子表示祝贺:“哎呀,真好真好!”
儿子又问:“爸爸,你高不高兴?”
王纪琼说:“乖乖,爸爸看到你很高兴,所以我也特别高兴。”
父子俩这段简短而充满教育智慧的对话,迅速引来20多万网友点赞。
不得不说,这一代孩子确实幸福,现如今为人父母的不光挂心孩子衣食住行,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了。
这要搁我们那个年代,我父母肯定兜头就是一盆冷水。
与孩子相处时,不要总是“教孩子做事”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关心,为了保护孩子,列出了各种禁令,比如:
不准和某小朋友来往、不准吃冰淇淋、不准穿裙子……
前几天我出门逛街,就旁观了这样一幕。
一家长带着女儿看地摊上的彩色发卡,妈妈让孩子挑一个喜欢的买。
女儿相中了一个绿色的青蛙造型。
妈妈:“哪有头上戴青蛙的呀!还是绿的,多难看啊,买这个粉粉的小兔子好不好?”
说好了让孩子自己选,孩子选好了又费尽口舌让孩子换成别的,闹得孩子难过又难堪,真是得不偿失。
见过不少家长控诉自己一直对孩子“正面管教”“鼓励”,孩子却在长大后,迅速远离自己。
《童年不缺爱》就解释过这种常见的育儿误区:
“有些不顾孩子感受的建议,暗藏着父母变相的控制欲,隐约中将父母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而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接纳、不信任,反而会拉开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很难成为真实的自己。”
有人称,大部分父母跟孩子的对话,统共只有三句:
“吃饭去”、“写作业去”、“睡觉去”
虽说是句玩笑话,却也反映出了亲子关系恶化的根源——不对等的沟通。
很多人总说“小孩子懂什么,说了也没用”,但事实上,孩子是天生的情商高手。
当孩子默默与家长拉远了距离,多半是因为家长先用负面的言语“推开”了孩子。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望大家多多「转发」和「在看」今天的内容,爱你们哟~
来源:爱儿康(ID:arkang666666),聚焦350万个幸福家庭,一个专门为新手奶爸萌妈们排忧解难,提供科学专业、有趣易懂知识的母婴公众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