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西瓜妈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是一种探索和讨论,还是一场吼骂和指责。想要减少亲子矛盾,让孩子乖乖听话,就要改变错误的沟通方式,和孩子好好说话。

《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一书中有一句话:
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要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要懂得听。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却面临着这样的境遇:
你一开口,孩子就嫌烦;
你说往东,他偏要往西;
你说过的话,也总被他们当成耳边风;
......
看似是孩子叛逆、难管、不听话,实则是父母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那么如何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呢?
这12张图,或许能够告诉你答案。

 01 
少一些比较,多给一些明确的诉求
:看看隔壁皮特,他一直准时到家,不像你。
:尽量准时回家,这很重要。
教育学家张梅玲说:
孩子是用来关爱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
总是不停地拿孩子做比较,无疑是在孩子的心口上扎“刀”。
这么做,不仅不会有鞭策的效果,还会加速他的叛逆。
和孩子沟通时,少些无意义的对比,多些明确的诉求。
比如,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你希望他应该怎么做?
你表达的越清楚,就越能得到孩子理想的回应。

 02 
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
看看你做了什么!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当心。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指出: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赢得孩子的方法,从来不是打骂和责罚,而是足够的宽容和接纳。
当孩子犯错时,收起你的疾言厉色。
当你用宽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自然也会用感激的心来与你合作。 

 03 
少一些专制,多一点商量
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一会儿,但是我们要去看奶奶咯。
心理学有两个对立的教育理念,一个是“明智型教育”,一个是“专制型”教育。
“专制型”父母说一不二,强行介入孩子的抉择;
而“明智型”父母,会以过来人的智慧提醒孩子,但不会做过多的干涉,凡事都商量着来。
当孩子越长越大,他越不想被掌控。
和孩子沟通,少一些专制和强势,多用商量的口吻。
当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时,他们才能卸下防备与你亲近,这时你的话也才有了分量。


 04 

少一些物质奖励,多一点精神鼓励
你洗碗的话我就给你糖吃。
还记得那次你帮我洗碗吗?真是帮我大忙了!
心理学家莱帕曾将一群爱画画的孩子,分成两组。
他对第一组孩子说:
“如果你们画得好,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而对第二组孩子却说:
“老师很喜欢看你们画画,希望你们画出更好的作品。”
三周之后,这群孩子,出现了两极分化:
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骤降,很多人甚至不愿再动笔。
而第二组孩子,则兴趣高涨,和以前一样热爱绘画。
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孩子,只能激起他们一时的斗志。
时间久了,只会让孩子逐渐麻木,失去做事的动力。
父母的鼓励、拥抱和赞赏,这些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孩子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底气。

 05 
少一些敷衍,多一点回应
我怎么知道?
我现在对这个不太清楚,但是我会去了解的。
教育专家陈美龄曾说过一句话:
“我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问我问题时,我绝不会说等一下。”
有一次,她正在厨房炒菜,孩子走过来问她:
“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
她立马关上了火,对孩子们说:
你问的真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简单几句话,既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为什么跟孩子说话,他总是不理?
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先阻断了沟通的渠道。
下次,当孩子再有求于你时,多一些耐心的回应吧。
敷衍的对话,只会关上他的心门。

 06 
少一些埋怨,多一点趣味
快走!我还要等你多久啊。  
和你比赛谁更快准备好!
知乎上一个匿名网友分享过一段经历。
她的儿子,有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也总是慢吞吞的。
为此,她伤透了脑筋,吵过、骂过、埋怨过,可不但一点用没有,反而激起了孩子强烈的控诉和反感。
后来,她听从朋友建议,转换风格和思维,以“打比赛”这种充满趣味的方式,激起孩子的胜负欲。
慢慢地,孩子学习变得自觉了,效率也被提升了上来。
教育家斯宾塞说:
教育要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想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靠的不是打骂,更不是抱怨和指责。
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才是教育的最佳途径。

 07 
少些呵斥,多些共情
别哭了! 
我知道你现在多难过,我也一样。
纪录片《镜子》里有个男孩叫张钊,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很大。
他曾不止一次向父母哭诉,希望得到安慰,可父母不但不理解,反而粗暴地呵斥:
“学习又不是做苦力,学校几千人,怎么就你压力大?”
几次下来,他便心灰意冷,开始了对父母的报复。
早恋、斗殴、辍学......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想变坏,张钊的叛逆完全就是父母在沟通中没有做到共情。
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少一些责备、警告、呵斥,多使用“我知道、我明白、我了解”这类句子去共情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俯下身,温柔地倾听,尊重、理解和包容他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会关上耳朵。

 08 

少些负面假设,多点正向激励
你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会又瘦又小。
要好好吃饭,像爸爸一样强壮、聪明。
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曾做过一个“白熊实验”。
他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如果想了白熊就要按铃。
结果,平均每个人都在五分钟内按了6次铃。其中一位女生,在努力克制的前提下还按了15次。
这就是“讽刺性反弹”的作用,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做,甚至忍不住要做。
我们说不行、不许的时候,孩子只听到了后面的词,那个“不”字就会自动被过滤。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就要少做负面假设,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09 
少做评价式沟通,多去和孩子闲聊
你看上去不太高兴。
我们来聊一下吧。
麻省理工研究发现,让孩子更聪明,不是靠阅读,而是靠聊天。
实际上,闲聊不仅是激发潜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最能治愈孩子的方式。
在犹太家庭里,有一个非常盛行“海沃塔”聊天法。
意思就是聊天时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延展和探讨问题。
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但其实比简单敷衍的评价,更有温情和力量。
在谈话中的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不仅营造了一种欢乐民主的沟通气氛,也能激发出更多值得“聊”的话题,探究出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沟通时,少一些终结式的评价,多说些没用的“废话”。
这些和孩子闲聊的日子,是难得的亲子时光,也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10 少打击,多引导
你弄错了,把它给我!
让我给你变个魔法,把它迅速搭出来。
知名艺术家谢勇说: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最后的结果也必将是两败俱伤。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如果想给他建议,不要直接打击,也不要着急否定。
找到他好的一面,用欣赏和鼓励的力量,让他坚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去调整,或者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去引领他进步。
比如孩子数学有题目不会做,可以这样引导他:
“你的想法很棒,但是如果你能学会我这个解题思路,那就可以得满分了哦。”
温柔地鼓励,智慧地引领,这会比粗暴的攻击更有力量。

 11 
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建议
不准再看电视了!
我们一起去玩游戏吧?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开场白总是这样:
把电视关了,快去学习!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准打游戏!
房间这么乱,赶快去收拾!
企图用父母的身份让孩子服从命令,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小欢喜》中的妈妈童文洁,说话很强硬,和儿子沟通不是命令,就是大吼大叫,长期下来,儿子对她很排斥。
反观爸爸方圆说话温声细语,有什么事都和孩子商量着来,所以他的话儿子不但能听进去,还能记在心里。
和孩子沟通,命令一旦开始,谈话就结束了。
你想让孩子从某一件事中抽离出来时,不要直接下达命令。
不妨试着提供一个选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建议。

 12 
少做妥协,多坚定立场
给你,不许哭了!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不可以。
从孩子心理发展进程来看:
3-6岁,是孩子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为。
但是,他们一边遵守规则,一边也在不停地挑战规则。
撒娇、哭闹,这些都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看是否可以用这些手段逼迫父母妥协。
如果父母一旦松口、服软,他们也就找到了攻城的方法,最后会一步步攻城略地。
所以,一旦告诉孩子“不行”的时候,就一定要坚定立场,用行动告诉孩子:
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不行,即使你再哭再闹也不可以。
如果你担心孩子会受伤,那就记得在拒绝他们的时候,先共情,再否定。
这样,他们会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也是有原则的。
 13 
听过一句话: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深有同感。
和孩子最有效的沟通,是俯下身、弯下腰,用耳朵和心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
只有先让孩子接收到爱,他们才能感知到你发出的信号,对你敞开心扉,跟着你的指挥去弹奏生命的乐章。
一起做会说话、懂沟通的父母,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吧!
*来源:女儿派(ID:nverpai),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