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纪录片这个术语来源于日本,借鉴了日本传统小说中以暴露隐私和表现自我而著称的“私小说”概念,具体是指纪录片作者将镜头直接对准自身或者自己家人,通过描写家庭中出现的争吵,个体对过往时代的追忆等等内容,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纪录片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在国外,私纪录片又被称之为个人纪录片。
我们选取了三部私影像作品,《阿克曼自画像》、《家乡的消息》、《噪音如是说》,与观众们分享私影像的无穷魅力。本文内容选自公众号:家庭影像FamilyLens。
电影是我的自画像
《阿克曼自画像》
Chantal Akerman par Chantal Akerman(1997)
影片简介:当被邀请参加《我们时代的电影》拍摄计划时,香特尔·阿克曼开玩笑地建议以自己为题材。她设想一部完全由她的电影片段组成的电影,但当制片人要求她加入她的镜头时,阿克曼同意,并将电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阿克曼在她的公寓开始,直接对着镜头朗读一段文字,描述她在制作这部电影时遇到的问题。从这个场面调度中出现的是这位极富洞察力的电影制作人的有趣的、通常是个人的、总是深思熟虑的忏悔。
 第二部分让阿克曼的电影为她说话,从她广泛的电影作品中截取片段并链接起来,直到它们形成一部新电影。这里有她最著名的电影《让娜·迪尔曼》 (JEANNE DIELMAN) 的场景,还有其他几部作品的一瞥——涉足实验电影、喜剧短片、音乐剧、叙事片——包括一部由非常年轻的香特尔·阿克曼主演的早期短片。
导演简介: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Akerman)是比利时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1950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二战后欧洲艺术电影的叙事技巧对她影响很大,使她专注于描绘女性偶然的遭遇和意外的出现。她将女性的工作、爱情、欲望,作为长期关注的主题。她执导的电影探索多重叙事结构,拍过各种类型的影片(纪录片、音乐剧、日记等)。
本片为法国电视台系列节目《我们时代的电影》,该系列的每一集都由一位电影人拍摄另一位电影人。而阿克曼在影片开头解释她所推荐的电影导演都已经被拍摄过了。
于是她提议拍摄自己,“带着让我过去影片为自己说话的念头,我把它们当作样片剪辑成一部新片。这将成为我的自画像。”然而,阿克曼这样做了,制作人却希望她不仅出现在镜头里,还要讲讲自己,于是“问题随之而来”。
如阿克曼最初设想的那样,十五部影片被以打乱拍摄次序的方式呈现,如一条意识的涌流,完成了大部分的“讲述”。如谈论移民和迁徙——从《美国故事》(Histoires d'Amérique,1988)中阿克曼祖父母一辈的东欧犹太人,到《家乡的消息》(News from Home,1976)中阿克曼自己对纽约的探索发现,涉足实验电影、喜剧短片、音乐剧、叙事片,包括由非常年轻的香特尔·阿克曼主演的早期短片。
影片最后,阿克曼说了那句很多人熟悉的话:“最后我请你们注意,我叫香特尔·阿克曼,我是比利时人。真的,如假包换。”
你知道,对于大部分去看电影的人来说,对影片的终极褒奖便是——“我们并未感觉到时间的流走。”而对我来说,观众在我的影片里目睹着时间的经过、并感觉到它。它们让你感受到这便是流向死亡的时间。我想,我的影片里确实有那么一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观众对此产生了抗拒。我取走了他们生命中的两小时时间。—— 香特尔·阿克曼答巴黎作家米里亚姆·罗森问。
阿克曼试图跨越边界,她对虚构和纪实的理解里,和阿涅斯·瓦尔达一样,她们都认为好的虚构电影中应该有一些记录元素,反过来亦然。对于阿克曼来说如何更好地表达电影的核心要比使用哪种技术、是否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等要来得重要得多。
电影变成她的实验田,“一开始我拍片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愿想,我希望自己像一个海绵一样去吸收。”她就像自己的影片《在那一边》的跨境者,在各种题材、虚构与纪实、不同身份认同等各种边界游走,而正是这种“无从定义”定义了她,带她走向特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来自母亲的信件
家乡的消息
​​​
News from Home (1977)
影片简介: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阿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导演简介: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Akerman)是比利时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1950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二战后欧洲艺术电影的叙事技巧对她影响很大,使她专注于描绘女性偶然的遭遇和意外的出现。她将女性的工作、爱情、欲望,作为长期关注的主题。她执导的电影探索多重叙事结构,拍过各种类型的影片(纪录片、音乐剧、日记等)。
对于电影,对于艺术,她始终是纯粹、真诚、炽烈而激进的。在纪录片《我不属于任何地方》中,她说,“我认为,对我的生活来说,‘事业(career)’这个词是不贴切的,因为当你有一份事业,你就有了一个计划,而我总是做我喜欢的和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我想,如果一件事能让我觉得有趣,我不知道为何它不能令其他人也感兴趣。” 
年轻时的阿克曼是一位电影天才少女,当她15岁时看过名导让-吕克·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之后就决心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但在电影学校学习三个月之后,她就退学在家自学电影知识了,1968年阿克曼18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我的城市》(Saute ma ville)。
1971年香特尔·阿克曼和比利时著名编剧、导演Samy Szlingerbaum移居纽约,开始逐渐对美国实验电影有所了解。特别是和迈克尔·斯诺、安迪·沃霍尔、斯坦·布拉克基、乔纳斯·马克斯等文艺界人士的接触,使得她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悲观的幽默和批判主义。
她的第一部长片《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是关于自我反省的三部曲,靠即兴表演拍摄,仅用了8天时间。她接着拍摄了《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这部影片不仅是长期以来比利时最重要的影片、而且是国际上最佳“女性电影”之一。
2000年因成功地导演了颇受争议的《迷惑》一片而备受好评。此片的灵感来自于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的第15卷。阿克曼于2015年10月5日在巴黎自杀身亡,时年65岁;在此之前她因抑郁症住院,返回巴黎住所十天后便自杀。
1971年,阿克曼不辞而别,远离家乡而奔赴纽约。在纽约,她会给母亲写信,母亲也会回信,内容都是琐碎的家庭日常。一次在回纽约的旅途中,阿克曼在降落的飞机上望着庞大的纽约,想起了母亲信里来自家乡的窸窣日常。一种奇妙的“错位”和难以言说的情感,使她萌生了拍摄一部纽约电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家乡的消息》的拍摄。
影片开始的三分半钟内都是一些长镜头,空荡的街区巷尾,这时画外音出现母亲的来信。“亲爱的孩子,我收到了你的信,希望你能经常写信。你已经找到了工作,如果你这条路走对了,也我们很高兴。我们会想你,什么时候回来?西尔维尼在家里得了流感,我的血压太低要吃药。今天是我的生日,在店里时我很安静又有些难过。今晚我们和朋友出去吃了饭。很快你的生日就到了,我希望你有好运。我想知道你的工作情况,你在纽约的任何事情。给你拥抱,我们三个总是想起你。爱你的母亲。
《家乡的消息》有着像散文诗一样的城市游记。长镜头展现70年代的纽约城市,街边行人、商店门口的老板、昏暗的停车场、路边打棒球的孩子、上下地铁的过路人。画外音中,阿克曼念着母亲从家乡寄给她的信,语气平和。

这部影片看似晦涩,没有叙事,也找不到具体的拍摄对象。但当打开这部影片时,就开始跟随阿克曼的摄影机,被任意放置到一个又一个空荡的、相似而反复的城市空间。
阿克曼捕捉着城市里缓慢流动着的日常,我们在这个时间被碎片化的影像里,被带着慢慢走进阿克曼营造的对于当下生活城市的疏离感。
这是一封来自家乡的信、是一个半小时的影像诗,这封信的一头是远方的母亲和家庭,这一头是自己独自在纽约的城市琐碎。
而阿克曼执意离开家乡,来到纽约生活学习,就像阿克曼自己说的有一种渴望,在纽约,虽然不属于那里,但感到如释重负。而同时,我也不觉得我在那里拥有归属感。不过,那也是种乐趣。
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阿克曼坐上轮渡,整个城市被渐渐拉远,消失在迷雾中。在此刻,纽约模糊了。剩下的是家乡的消息,母亲的信件。
虚构的真实
《噪音如是说》
ノイズが言うには (2010)
影片简介:暑假时分,从国外留学回来的Kacchi向自己的家人出柜了,她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并报以消极态度。虽然Kacchi对父母的反应感到很沮丧,但依旧决定以拍摄一部关于出柜的电影的方式来再次面对自己的家人。
导演简介:1987年出生于大阪,电影制片人。2011年,她毕业于美国霍林斯大学剧本与电影研究专业,毕业作品为《噪音如是说》”。2015年完成的《矿》获得了2015年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的特别奖。
近几年,小田香已经成为当代日本最为知名的纪录片导演之一,凭借首部短作品片《噪音如是说》得到贝拉·塔尔赏识,并前往其位于萨拉热窝学习。
从萨拉热窝拍摄的《矿》,私密性质的散文电影《向着那片温柔》,再到近来的《沉洞泉》,她凭借3部60分钟左右的长片,以及一些短片,构建了属于小田香的电影地图。
《噪音如是说》是对日本「私纪录片」(self-documentary)传统的一次推翻再创造。一半基于真实事情发生,随后,真实事件逐渐开始被虚构接替,完成了出柜仅仅几周后,小田香再现了她告诉家人自己是同性恋的那一刻,让其真实参与在作品中的人物,重新扮演自己,并将她们描绘成无动于衷的人,仿佛是与这个事情无关紧要的人。
一开始,它看起来就像是秘密拍摄的真实画面。但在影片的整个过程中,它就像一种非常规的家庭治疗,现实不断被重塑,迫使小田香的父母和观众重新考虑她们最初的反应。
有豆瓣评价说这可能是高配版的《吉祥如意》。二者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内容却大有不同,《噪音如是说》以一种家庭DV影像的质感注视日本餐桌空间的家庭对话,在此之前,我们会在小津安二郎的影像里看到,镜头低于餐桌的庄严仪式感。但在这里,小田香自我出演的主人公正在尝试与家人坦诚出柜的事实,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翻拍,搬演,由此形成了一个嵌套结构。在家庭空间的对话之中,她似乎感觉自己同样传达着一个不和谐的杂音。
较之“纪录片”,小田香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电影”(Films),相较于各种身份,她的创作更倾向于呈现异变,生命和死亡的二分法不再发挥作用,不断异变的他者这一概念贯穿在小田香的生命经验之中。
正如在《噪音如是说》中所呈现的,生活中的困惑或许不再是重点,呈现他们,加之在生命体验和创作经历中,像流水,自然在那里流动。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