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荆”微信公众号
随着二十大报告确立的各项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将摆脱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发展环境带来的短期负面冲击,回归中高速增长轨道。相关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冲击固然会加大中国经济短期波动的幅度,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中长期潜力,即使进入人口规模减少、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的新时代,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支持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潜在增长能力。
北京      李建伟
历经百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两大奇迹,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用四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156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为2021年人均收入12,556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罕见的伟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二十大报告在科学研判中国未来发展环境与条件基础上,规划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二十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与潜在增长能力看,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具有保持中长期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能力。
中国经济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韧性
工业化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过程中,经济增速呈倒U型发展,在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的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速会不断提升;在从轻工业化向重化工业化演进的工业化中期,经济会加速增长;在重化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的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速会不断下降;在服务业相对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速将保持中低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遵循了一般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经历了1978年到1990年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阶段之后,1990年到2000年进入轻工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到2010年步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进入第三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并逐步向后工业化时期演进。与经济结构的阶段性变化相对应,我国经济增速大致经历了1978年-1990年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8.3%)、1991年-2000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10.4%)、2001年-2010年的加速增长(年均增速10.6%)和2010年以后增速下降(年均增速6.6%)四个阶段。尤其是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在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后又遇到了美国经济与金融危机和新冠病毒疫情两次重大负面冲击。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面对两次重大外部冲击,我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都出现了深度下滑,但在应对重大冲击方面的表现都好于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速都能率先回升。如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深度下降到-6.9%,但随后又迅速回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18.3%;尽管此后多次遭受区域性疫情冲击,总体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2020年一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季度平均增速为4.69%,远好于同期美国的1.88%、欧盟的0.9%、日本的-0.41%和印度的3.03%,中国经济表现出更强的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韧性。
随着疫情趋缓和管控措施的不断优化,中国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恢复中高速增长常态,成为支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需求支撑。这是春节前吉林省长春市消费市场,市民忙着置办年货,红红火火迎接新春佳节(图:新华社)
中国经济具有保持中长期
中高速增长的活力
从发展阶段看,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一是依靠自主创新,二是依靠需求结构的升级。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依靠两大来源。其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但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这种后发优势正在迅速弱化,能够引进先进成熟技术的空间日益缩小。其二是自主创新,在后发优势弱化后,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技术进步日益重要的来源。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全社会技术进步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中高收入水平之后必然的选择,没有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一国经济发展就会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衡量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P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看,2000年以后中国专利申请量及其在全球专利申请量中的占比都在迅速提升,分别从2000年的782件和0.84%,提高到2019年的59,187件和22.3%,从2019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申请量最大、占比最高的国家。尽管近年来美国持续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依然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2021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及其占比分别提高到69,578件和25.1%,远超美国的59,428件和21.44%,2022年前9个月中国专利申请量及其占比分别达到50,083件和24.75%,依然领先于美国的43,859件和21.67%,全年领先的幅度还会进一步提升。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支撑。
从需求角度看,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通常会趋于饱和,服务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对于工业化中期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总消费需求增速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时,相对于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耐用消费品需求会拉动更高的投资增长,消费结构从耐用消费品向服务消费的转换,必然会导致投资增速和整个经济增速的下降,这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调的需求因素,是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规律。2020年一季度以来,受疫情影响,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冲击,但2020年到202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保持了平均4.74%的月度增速,现阶段我国消费需求依然具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2022年消费需求受到疫情多次严重冲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仅比2021年下降0.2%,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与活力。随着疫情趋缓和管控措施的不断优化,中国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恢复中高速增长常态,成为支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需求支撑。
从外需看,历经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和全球制造业基地,2000年到2021年中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13.09%,是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6.09%)的一倍多,在全球商品出口贸易中的占比也从2000年的3.86%提高到2021年的15.07%,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尽管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方面制约,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依然显著。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产业链受损,中国依靠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进出口贸易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在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外需支持的同时,也为全球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常态,凭借坚实的比较优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能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具有保持中长期
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与能力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换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加快、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等多方面挑战。为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的同时,也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随着二十大报告确立的各项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将摆脱新冠病毒疫情和外部发展环境带来的短期负面冲击,回归中高速增长轨道。我们的研究表明,短期的外部冲击固然会加大中国经济短期波动的幅度,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中长期潜力,即使进入人口规模减少、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的新时代,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支持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在2025年以前保持5%左右、2035年之前保持4%以上的潜在增长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3年2月号

编辑:赵欣
校对:刘雨桐
监制:张晶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