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斌
来源:在苍茫中传灯(ID:chuandeng169
在《穷查理宝典》的第四章中,选取的第二讲是《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这是查理·芒格在1994年4月14日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上一次重要的演讲。这篇演讲曾经刊登在1995年5月5日的《杰出投资者文摘》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芒格说,这次演讲的主题是“选股艺术”,它是普世智慧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它部分涉及普世智慧的广义课题。这次演讲展开的方式有点像心理学家所说的“祖母的规矩”:这个规矩来自祖母的智慧——她说你们必须先吃完胡萝卜,然后才准吃甜点。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在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之前,需要一些基础教育。这个“基础教育”就是如何通过思维模型获得普世智慧。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么?芒格的答案是,如果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内相互联系,那么就无法把它派上用场。因此,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间接的或直接的经验。
什么是思维模型?它的第一条规则是,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如果只能使用一两个,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那么将可能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思维模型或者至少认为它符合思维模型为止。否则,就可能和一个脊椎按摩师一样——这种医师对现代医学是毫无所知的,最终就可能像谚语所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这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思维方式,也绝对是一种灾难性的处世方式。所以,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
这种多元思维模型必须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而在一个小小的院系里是不可能发现人世间全部智慧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诗歌教授大体上不具备广义上的智慧,因为他们头脑里没有足够的思维模型。多元思维模型要求必须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虽然说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差不多就能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但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01
首先要掌握的是数学。很明显,必须能够处理数字和数量问题,也就是基本的数学问题。芒格列举了几个重要的思维模型。
①复利原理。彼得·考夫曼已经通过在第一个桶——137亿年中看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是复利。正如爱因斯坦说,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不仅如此,他还说复利是最伟大的数学发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些理解复利的人受到复利的回报,不理解的人将支付给复利报酬。”复利的工作原理是,在很长的时间框架内持续、不断、增长的进程。
②决策树理论。虽然芒格对此一笔带过,但他特别提到巴菲特拥有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自动地根据决策树理论来思考问题。芒格曾说,生活中99%的事情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往往是很少数。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中就揭示了这样的主题: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只有极少量事物具有非凡的价值。这是我们无法挣脱的现实。
③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模型。这个原理在布莱士·帕斯卡和皮埃尔·德·费马一年的通信中就完全解决了,从此奠定了概率理论的基础。然而,要掌握排列组合原理并不难,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几乎每天都应用它。费马-帕斯卡的系统与世界运转的方式惊人地一致。它是基本的公理:凡为过往,皆为序章,已经完成的赌局盘数并不重要,决定胜负概率的是之后继续进行的盘数。但是,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基因和文化进化而来的,它并不是费马-帕斯卡的系统,它使用的是非常粗略而便捷的估算。在它里面有费马-帕斯卡系统的元素,但它很不好用。因此,必须掌握非常基础的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它,就好比那些想成为高尔夫球员的人,他们不能使用长期的进化赋予他的挥杆方式。他们必须掌握一种不同的抓杆和挥杆的方法,这样才能把打高尔夫球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把这个基本的但有些不那么自然的基础数学概率方法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漫长的人生中,他将会像一个踢屁股比赛中的独腿人。这等于把巨大的优势拱手送给了他人。思考问题时使用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也是巴菲特的优势之一。
④会计学。会计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语言,复式簿记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只有对会计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明白它的局限,因为会计虽然是商业活动的出发点,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芒格以卡尔·布劳恩的例子来说明会计的局限。布劳恩创建了C.F.布劳恩工程公司,他赶走了所有的会计,重新为公司的商业流程设计了一个会计系统。
⑤心理学。布劳恩要求所有的交流必须遵守“五何”原则:必须说明何人因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何事。这是一个与心理学原理有关的问题:如果你告诉人们事情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的原因,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说的话,就会更加重视你说的话,也会更倾向于听从你的话。就算他们不理解你的理由,他们也会更倾向于听你的话。把“为什么”讲清楚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02
除了上述五个思维模型,芒格认为地球上最可靠的模型来自硬科学和工程学,而工程学的质量控制理论是很重要的核心部分,其基础恰好是费马和帕斯卡的基础数学理论。当年,威廉·戴明带到日本的质量控制理论,无非就是利用了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戴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的是PDCA循环。PDCA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后经戴明采纳、宣传而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该理念针对品质工作按规划、执行、查核与行动来进行活动,以确保可靠度目标之达成,并进而促使品质持续改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有意思的是,芒格并不认同统计学。他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精通统计学。虽然芒格不能说出高斯分布的细节,但他知道它的分布形态,也知道现实生活的许多事件和现象是按那个方式分布的。所以,他能够做一个大致的计算。但如果要算出一道高斯分布方程,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那他就算不出来了。芒格说他就像一个虽然不懂帕斯卡可是打牌打得很好的扑克牌手,这也就够用了。虽然如此,但也必须像他那样,至少能粗略知道那道钟形曲线。
除此之外,工程学的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和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概念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模型。所有这些理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很大的用场,但是“成本-收益分析”不过是一些吓唬人的术语打扮得漂亮一点而已。
地球上第二种可靠的思维模型来自生物学和生理学。如果想拥有任何普世的智慧,心理学太过重要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感知器官有时会短路,大脑的神经线路并非总是畅通无阻的,也不拥有无穷多的线路。因此,那些懂得如何利用这种缺点让大脑以某种错误方式运转的人,能够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当外部因素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或者更常见的是,有个人像魔术师那样有意操控你,让你发生认知错觉——你就成了任人摆布的蠢货了。
03
构建思维模型是很重要的,但也必须知道它的局限性。然而,心理学最有用、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是极其重要的。芒格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部分,构建了他的“人类误判心理学”的。芒格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它包括了大约20个小原则。而且,它们之间还互相影响,所以有点复杂,但它的核心内容重要得让人难以置信。有些聪明绝顶的人由于忽略它而犯下了非常神经的错误。实际上,芒格说他也曾经犯过几次这样的大错。人不可能完全避免愚蠢的错误。帕斯卡曾说,人类的头脑既是宇宙的光荣,也是宇宙的耻辱。确实如此。人脑拥有这种巨大的力量,然而它会做出各种错误的判断,而且还极其容易受其他人的操控。
鉴于此,芒格使用了一种双轨分析的方法。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注意会自动形成哪些潜意识的因素——这些潜意识因素总的来讲有用,但却又常常失灵。在这其中,第一种方法是理性分析法——即在打桥牌时所用的方法,认准真正的利益,找对真正的机会;第二种方法是评估哪些因素造成潜意识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结论。
04
芒格认为,微观经济学是另外一种不那么可靠的人类智慧。他发现,把自由的市场经济——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当做某种生态方式是很有用的方式。自从达尔文时代以来,工业大亨之类的人认为适者生存的法则证明他们确实拥有过人的能力。他们会这么想:“我最富有,所以我是最好的,真是老天有眼。”然而,人们对工业大亨的这种反应很反感,所以很不愿把经济想象成一种生态系统。而实际上,经济确实很像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与生态系统的情况相似,有狭窄专长的人能够在某些领域中做得特别好。动物在合适生长的地方能够繁衍,同样地,那些在商业世界中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且由于专注而变得非常优秀——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无法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良好经济回报。
一旦涉及微观经济学,我们就会遭遇规模优势这个概念。这样的话,我们就更为接近投资分析了,因为规模优势在商业的成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全世界所有的商学院都会教学生说,一个巨大的规模优势是成本会沿着所谓的经验曲线下降。那些受到资本主义的激励和想要改善生产的人们,只要加大产量,就能够让复杂的生产变得更有效率。规模优势理论的本质是,生产的商品越多,就能更好地生产这种商品。那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它跟商业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些规模优势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得以说明。比如,如果打算建造一个油罐,很明显,随着油罐的增大,油罐表面所需的钢铁将会以平方的速率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将会立方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说,当扩建油罐时,能用更少的钢铁得到更多的容积。简单的几何学——简单的现实——就能够创造出一种规模优势。芒格以宝洁为例,如果宝洁有足够的财力使用电视广告的手段,承担起非常高昂的广告电视费用,那么卖出的产品可以多得不得了。而有些势单力薄的公司就做不到,因为他们付不起那笔钱,所以他们无法使用电视广告。实际上,如果产量不够大,也用不起电视广告——那是当时最有效的宣传技巧。所以,当电视出现的时候,那些规模已经很大的名牌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它们的生意蒸蒸日上,发了大财,直到其中有些变得脑满肠肥,这是发财后会出现的情况——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这样的。
有些规模优势还可能是一种信息优势。芒格以口香糖为例。在某个偏远的地方,绿箭口香糖和格罗兹口香糖摆在一起。芒格知道绿箭是一种令人满意的产品,但对格罗兹毫无所知。如果绿箭卖40美分,格罗兹卖35美分,那么大概不会因为区区的5美分就把毫无所知的东西放到嘴里,“这毕竟是非常私人的地方”。所以,绿箭只是因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就获得了规模优势,也就是信息优势。
另外一种规模优势来自心理学。心理学家使用的术语是“社会认同”。我们会潜意识地,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地受到其他人的认同的影响。因此,如果大家都在买一样东西,我们会认为这样东西很好,我们不想成为那个落伍的家伙。由于人类心理而产生的社会认同现象,使商家可以极大地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这种优势自然是很难获得的。可口可乐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产品几乎覆盖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规模优势还有一种。有些行业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长期的竞争之后,有一家企业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报。在美国,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之外,所有城市都只有一家日报。这同样与规模有关。如果发行量占到绝大多数的份额,就能拿到绝大多数的广告。如果拥有了大量广告和发行量,就没有人想要看那份信息量更少的报纸了。所以,就会慢慢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那是一种独特的规模优势现象。
同样的所有这些巨大的规模优势,使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更为专门的分工,每个员工因此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这些规模优势非常强大,所以当杰克·韦尔奇到通用电气时,他就说:“让它见鬼去吧。我们必须在每个我们涉足的领域做到第一或者第二,否则我们就退出。我不在乎要解雇多少人,卖掉哪些业务。如果做不到第一或者第二,我们宁可不做。”韦尔奇那么做显得铁面无情,但芒格认为那是非常正确的决定,那样能够使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芒格也不认为这种做法有什么不文明的,因为他认为自从有了杰克·韦尔奇之后,通用电气就变得更加强大了。
然而,规模太大也有劣势。伯克希尔哈撒韦是美国广播公司最大的股东。它的旗下有很多刊物都倒闭了——被竞争对手打败了。它们之所以能够打败,是因为其竞争对手更加专业。如果缩小规模,加强专业化程度,就能够带来巨大的优势。大未必就是好。规模大的缺陷是,这使得竞争变得更有趣,因为大公司并非总是赢家——企业变大之后就会出现官僚机构的作风,而这种作风会造成敷衍塞责的情况——这也是人类的本性。大规模的弊端向来在于它会导致庞大、笨拙的官僚机构,此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失控的行为。看看西屋电气就知道了。他们愚蠢地放出几十亿美元的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几十亿美元输光了。
05
就规模优势而言,芒格觉得连锁店非常有趣,认为连锁店的概念是一个迷人的发明。如果一家连锁店得到了巨大的采购能力,这就意味着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连锁店就像大量实验室,可以用它们来做试验,而为它工作的人就有可能变得专门化了。如果采购工作是在总部完成的,旗下又有大量的商店,那么可以请一些精通冰箱等等商品的聪明人来完成采购工作。而那些只有一个人负责全部采购的小商店就会出现糟糕的局面。因此,连锁店在采购上拥有巨大的优势。此外,还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所以,连锁店可以成为很棒的企业。
沃尔玛最初只有一家店,在阿肯色州。而当时最具声望的百货商店是坐拥数10亿美元资产的罗巴克·西尔斯。阿肯色州本顿威尔市一个身无分文的家伙如何打败罗巴克·西尔斯呢?他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伟业,实际上他只用了半生的时间,因为当它开出第一家小商店时,他已经相当老了。事实上,山姆·沃尔顿并没有什么创新。他只是照搬其他人做过的所有聪明事,但他更为狂热地去做这些事,更有效的管理下属员工。所以,他能够把其他对手都打败了。
沃尔顿在早期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竞争策略。他就像一个为奖牌而奋斗的拳手,想弄到一份辉煌的战绩,以便跻身决赛,成为电视的焦点。他出去找了42个不堪一击的对手,结果当然是胜出,总共连赢了42次。精明的沃尔顿基本上打败了早期美国小城镇的其他零售商。虽然它的系统效率更高,但他可能无法给那些大商店当头一棒。但由于它的系统更好,能够摧毁这些小城镇的零售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做。然后,等到规模变大之后,他开始摧毁那些大企业。这是一种非常精明的策略。资本主义是非常残酷的,但芒格认为世界因为有了沃尔玛而变得更加美好。或许我们可以把小城镇的生活想得很美好,但是不应该把那些被沃尔玛摧毁的小企业想得太美好。
沃尔玛这个有趣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当规模和狂热结合起来能够产生多大的威力。这个有趣的模式也向我们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西尔斯公司虽然拥有很大的规模优势,但那种人浮于事的官僚作风却给它造成了可怕的损失。西尔斯的官僚习气非常严重,思维缓慢,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僵化。如果其员工的头脑出现了新想法,那种系统就会反对。西尔斯拥有一切能想象得到的大型官僚机构的弊端。虽然西尔斯也拥有大量的优点,但它不如沃尔顿那么精简、苛刻、精明和有效率。所以没有多久,西尔斯所有的规模优势都抵挡不住沃尔玛和其他零售商同行的猛烈进攻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芒格总是试图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某些市场的竞争在投资者看来比较理性,能给股东带来很多收益,而有些市场的竞争却是破坏性的,摧毁了股东的财富?
航空公司给世界带来了安全的旅游、更丰富的体验和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等等。然而,自从雏鹰号首航以来,这些航空公司的股东及收益却是负数——非常可观的负数。航空业的竞争太过激烈,一旦政府管制放松,就会严重损害股东的财富。但是,在其他领域,比如说麦片行业,几乎所有大公司都赚钱。如果是一家中等规模的麦片制造商,也许能够赚到15%的利润;而如果更厉害一点,也许就能够赚到40%的利润。麦片厂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们有很多促销活动,但为什么还能赚那么多钱?芒格表示无法完全理解。很明显,麦片行业里存在着品牌认同的因素,这是航空业所缺乏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多数麦片制造商已经学到了教训,不会那么疯狂地去争夺市场份额了。
在微观经济学里,我们会看到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概念。拥有专利权的企业能够赚大钱。拥有著名商标和特许经营都是很棒的。如果某个大城市只有三个电视频道,而你拥有其中一个,每天只能放那么多小时的节目,所以在有线电视出现之前,就可以拥有自然的寡头垄断优势。微观经济学的伟大意义在于让人能够辨别什么时候技术将会帮助你,什么时候将会摧毁你。
纺织品生意是个非常糟糕的无特性商品行业。更好的机器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但最终受益的是那些购买纺织品的人,厂家却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企业就算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新发明也改变不了江河日下的命运,因为钱不会落到他们的手里。改善生产带来的所有好处都流向消费者了。
芒格和巴菲特都极其关注“竞争性毁灭”的问题。汽车替代马车,马鞭的生意就结束了。当新的行业出现时,先行者会获得巨大的优势。芒格称之为“冲浪″的模型:当冲浪者顺利冲上浪尖并停留在那里,他能够冲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他没冲上去,就会被海浪吞没。如果能够站稳在海浪的前沿,他们就能够冲很久,无论是微软、英特尔或者其他公司,包括早期的国民收款机公司,都是如此。
“竞争性毁灭”源自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描述了创新性的产品和方法是如何不断取代旧产品和技术方法的。熊彼得给出例证是,工厂的出现让铁匠铺销声匿迹;汽车取代了马匹和轻便马车等等。而“先行者获得巨大的优势”又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相似。马歇尔说,如果公司的生产成本会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而下降,那么一家因运气好而在早期赢得大块市场份额的公司将能够战胜竞争对手,任何一家首先取得良好开端的公司将会垄断市场。
如果是这样,这正是投资者寻找的良机。在漫长的人生中,只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抓住一两次这样的好机会,就能够赚许多钱。“冲浪”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模式。然而,伯克希尔哈撒韦一般不投资这些在复杂的科技行业“冲浪”的人,因为他们不觉得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任何优势,因为他们觉得很难理解软件、电脑芯片等科技行业的发展实质,所以选择尽量避开这些东西,正视个人的知识缺陷。
06
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扩大能力圈绝非易事。因此,芒格告诫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领。如果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而自己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注定将一败涂地。那是必败无疑的事情。永远记住两个“必须”:必须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竞争。这就好比你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网球球员,你可以开始努力,然后没多久就发现这是痴人说梦,其他人的球技是你望尘莫及的。但如果你要变成某个地区最好的管道工程承包商,那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够做到。这需要下定决心,也需要智慧。不久之后,就会逐渐了解有关管道生意的一切,掌握这门艺术。只要有足够的训练,那是个可以达到的目标。有些人虽然无法在国际象棋大赛上获胜,也无缘站在网球大赛的球场上与对手比试高低,但却可以慢慢培养一个能力圈,而在生活中取得很高的成绩。一个人成就既取决于天资,也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有些优势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所能做到的无非就是成为某个地区的一个优秀管道工程承包商之类的人物,毕竟能够赢得国际象棋大赛的人是很少的。
芒格说,只要通过数学、心理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三个基本模型,就能够构成了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础。然而,要完全理解芒格这些博大精深的内涵并不容易,但这就是芒格引用祖母的智慧——“先吃胡萝卜”部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