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舅你二舅。
又快到一年一度带老家外甥看电影的时候。
这屁孩平时也迷短视频打游戏,但在Sir这些年熏陶之下,每逢春节还是非常期待我这个懂电影的老舅。
噢对。

前两天他还亲自打语音来“警告”:
我是大人了,今年不许在稿子里说带外甥看《熊出没》!
Sir看着那张努力假装事态严重的小脸,试探性反问到:

可公号里还有很多没你成熟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的爸爸妈妈想带孩子去看电影,你会推荐哪部?
思考片刻后。
他盯着屏幕一字不漏地说出了完整答案——
熊出没之伴我“熊芯”
“史上最强春节档”又又又来了。

但如果说其中哪一部最不容易选错,踩雷,乃至吃亏上当。

Sir敢肯定是《熊出没》。
或许只有家长知道带孩子看电影的不容易。

内容要靠谱,不能太低幼,故事要对孩子有启发,最好能让大人也看进去,散场可以一起探讨。但市面上这类型的质量又参差不齐……


而一个更容易忽略的事实:

熊出没系列从2014年以来,已经在春节档拿下了超过40亿票房,且从未缺席。
大家还在呼喊国产动画崛起时,它已经在合家欢的赛道内站稳脚跟,稳步迭代。
当然曾经我们也质疑过——

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会看的吗?

然而,靠着稳定的品质,它已然对中国家长们证明:春节档你永远可以相信《熊出没》。
不可置信?

其实它的出现本身就是答案。
年年上映,年年被低估。

不就是在提醒着浮躁的市场:

永远不要低估观众,即使有人说TA还是个“孩子”。
01
可能很多人对《熊出没》的印象,还停留在早期TV版。

熊大熊二保护森林,对抗想要伐木/打猎的光头强。
往往以森林被成功保护,光头强吃瘪作为故事结尾,反反复复,就像猫和老鼠里的汤姆杰瑞一样。
但《熊出没》大电影早就完成了对此模板的突破。
想象力,年年有惊喜。

2015年《雪岭熊风》,借白熊山山神的传说,重塑了熊大熊二以及光头强的关系,靠着成熟的叙事技巧和高水平的视觉效果,豆瓣拿下8.1高分。
这可是国产动画哦。
自此之后,《熊出没》就开始各种发力:

守护金鹿角的奇幻世界之旅;
穿越石器时代的史前冒险;
可以去“狂野大陆”跟奇珍异兽比个赛,更可以跟来自太空的朋友来个第三类接触……

奇幻冒险、时空穿越、变身科技、直播比赛、机甲、外星人入侵……现实世界里新潮的元素,常常被《熊出没》吸收进电影里。
这回的《伴我“熊芯”》,同样不甘人后。
注意标题里的那个“芯”字,直指当下最热的话题: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在距离狗熊岭不远的振兴岛上,有个世界顶尖的机器人研发中心。

岛上要举办博览会,将展出最新的机器人产品,以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
光头强也想凑个热闹,便把熊大熊二打扮成机器人去参加展会。
好端端的一个展会,却怪事不断。

先是振兴岛附近的船只离奇失踪,引发恐慌。

再是展会现场,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突然故障反攻人类。
最后冲出一群“铁甲怪”袭击现场,在展会上打砸抢烧,还要抓走和主角同行的苏洛博士。
为什么?
苏洛博士手上,可能掌握着她母亲生前的关键研究成果,关于整个振兴岛的科技崛起。
而铁甲怪这次有组织的袭击,背后是谁在指使,谁在谋划?

面具撕开,所有人震惊又疑惑——
一头熊。

一头白熊。
记得吧,《雪岭熊风》里的山神也是一头白熊,在《熊出没》世界里,白熊有着特殊地位。
接下来熊二的反常更是证明了猜想:
妈妈!

她是熊大熊二那个离开的母亲?
可顺着这个思路,问题并不少:
为什么他们毛色不一样,为什么当年突然离开,为什么如此能打,但又要帮助反派……
以及,她似乎完全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们”。
动画在这里并没有马上做出解答,而是让问题悬置,吊着观众的胃口继续看下去。
嗯,为了外甥Sir也不会剧透的。
一般子供向动画片,谜底揭开,升华主题,到这基本完成任务。

但《熊出没》已经是成熟的大电影了。
各种元素见缝插针安排上——
反转、抓马、笑点、泪点,有人工智能的探索,还有毁灭世界的疯狂。
等等。
怎么能少得了每年标配的大场面呢。

为了保留神秘感图就先不多放。

《熊出没》深知视觉的重要性,所以每年都会稳定地对场面进行技术升级。
并非堆砌或者噱头。

而是必须先满足观众,才有可能征服观众,甚至超越“观众”。
02
如果说成熟的想象力,扎实的视效场景,是《熊出没》电影的上限、是它能达到的高度。
那么,口碑保障,则源于对故事的打磨。
相比于那些天马行空的大场面,熊出没的故事一直不复杂。
《变形记》。
“变大缩小”的高概念之下,让熊大熊二以微观视角去看待世界,猎奇又趣味。
而故事落地的情感,仍是朴素的父子情,探讨的是代际沟通。

《狂野大陆》。
讲变身动物的科技,搞直播竞赛的创举,最后还批判了资本家的贪婪和无良。
看起来内容挺杂,但真正的落点却很聚焦。
亲情。
一个父亲为了孩子的梦想可以有多拼。
同样,一个父亲为了不让孩子的梦想被玷污,能够有多勇敢,有多决绝。
一部电影,就讲清楚一种关系。
因为对于人类心底隐秘的情感来说——
足够克制,才有可能足够广阔。
这回《伴我“熊芯”》则聚焦母子情。
而且与之前把重点放在新人物不同,故事回归主线,作为熊大熊二的背景补全。
大概中国半数孩子都知道,熊大熊二有一个在很小就离开(抛弃)了他们的母亲。

原因是个迷。
如今,不仅重现当年分别的现场,还设计了一个关键道具。

琥珀。
熊大熊二的母亲脖子上常年带着这块琥珀。

当年母亲走入了火海之后,琥珀也再未出现过。
直到——
铁甲怪袭击振兴岛,一片混乱之中,琥珀从苏洛博士的背包里掉落出来。
熊大熊二赫然发现:
当年母亲失踪,可能和苏洛博士妈妈,以及振兴岛的崛起有着很深的关系。
更别说,还有那个藏身在铁甲怪之中的精英白熊。
你妈妈的离开
也许跟铁甲怪有关
这不仅是电影的谜底。
更是散落在整个系列中的一条情感线索。
那段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他们童年难得的幸福时光。

之后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颠沛流离,都让他们的失望、怀疑、不甘一次次加深。
明明妈妈爱熊大熊二,为什么离开?

明明他们是有妈妈的,怎么变成了没人疼的小野熊?
风餐露宿,被人欺负。
连一向稳重的熊大都忍不住暴走。
这么多年你都去哪了

你知道这些年俺们是咋过的吗
可惜,他愤怒的一拳终究挥向空气。
这个母亲和她经历的事情,并没有熊大熊二想象得那么简单。

预告片的台词埋下过伏笔:
她有着自己的苦衷。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注意,Sir在形容这部主题的时候,是母子情。
而不是“母爱”。
这也是《伴我“熊芯”》在叙事上打磨最多的地方——爱与义务、身份、责任有别,它应该是一种粘稠而交织的情感呼应。
爱是相互的。

所以电影不仅有母亲为孩子牺牲,与反派战斗。

更有熊大熊二长大后挡在母亲身前,和母亲一起战斗的情节。
最打动Sir的还是这段:
不论是做一个母亲,还是做一个孩子,注定的陪伴与分离,既是上天赋予的缘分,更是需要学习和互相适应的过程。
相信看过电影之后,它能够戳到绝大多数父母的泪点和心坎。

相对于春节档的其他大作,《熊出没》在执着于这种“小”的表达。
纵然前期会缺少营销噱头。
但这种稳扎稳打,在国产电影市场这个普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里,不说独树一帜。
至少良心。
而良心,总有一天将汇聚成破解偏见的信心。
03
是的,熊出没终归不是一个面向所有年龄受众的作品。
偏见或误解都很正常。

包括电影里一些情节转折和情绪抒发,比较直给,更多考虑年轻受众的接受度。
逻辑推进也并非绝对严谨。

这也是Sir恰恰想说的——
《熊出没》过往的成功和如今的选择,背后是一份自醒
尤其放在春节档这每年观影人次最多的档期,凑热闹的路人,远比想看电影的多。
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它也知道选择它的观众想要什么。
一部春节档合家欢,以亲子为主要受众,而且,还能够由浅入深地讨论普世的情感题材与观众共鸣。
这就够了么?
观众年年在变,品味逐渐在提升。
《熊出没》真正的清醒在于,它总能跑在大多数观众前面。
比如动画最根本的想象力。
初期不断用新潮创意,视觉刺激,满足少儿观众。
后来,如何让家长乃至普通成年观众,也能有获得感呢?
《熊出没》一边缩小每一次题材的落脚点,一边拓宽着想象力背后的深度与广度。
最明显的例子。

《伴我“熊芯”》这个片名,有一层双关。
心,指人心。

芯,指机器之芯。
二者双线并行。

电影在熊大熊二找妈妈的故事以外,用爱作为线索,居然把话题也引到了人造机器人的觉醒,人工智能瓶颈的突破上……
那种感觉吧,还有那么一点像《银翼杀手》。
问题来了——

孩子能看懂吗?!
记得熊出没主创团队在采访中提到:
……也有一部分家长事先担心孩子能不能看得懂,但实际的效果却很出乎他们的意料,孩子不仅看得懂,也会被故事感动,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心灵很单纯,他们能很好的接受到情感的触达。
Sir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那句台词:
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也是许多儿童动画容易走进的误区。
为难孩子的,往往不是故事尺度,而是讲故事的方式方法。
为难观众的,往往不是因为没服务好观众,而是压根没有对视过观众。
《熊出没》选择了相信孩子,相信观众。

所以始终尝试把一些复杂议题,深入浅出地传达。

并在所谓“低幼”的群体中,植入一些更高级的认识、意识、审美、情节、想法……
即使不能完全“懂”。


但当孩子们长大,或许会偶然回首:当年故事里,并不是没有深度,当年的童话中,并非缺乏机锋。
就像Sir如今也相信。

外甥电话里说的那句“我长大了”,没有骗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