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以后我可不可以不回老家过年了!”
刚和我一起回老家吃完家族聚餐的儿子,路上突然冒出这一句。
我很诧异,问他怎么了,是饭菜不好吃,还是玩的东西不够多。
儿子沉默了许久,缓缓开口说:
“都不是,我就是不喜欢别人叫我唱歌!


我在学校合唱团,又不是为了过年表演给他们看的。

结果你非但不帮我,还叫我唱唱唱。可我真的不想唱!”
啊!没想到刚刚大家让儿子表演才艺,儿子会这么抵触,甚至觉得我成了帮凶。
听完儿子这番话,我羞愧极了。
我承认,当时确实想鼓励儿子唱几首,展示一下他的唱功,给我长长脸。
结果完全没顾及他的心情,让他受委屈了。
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说什么我都不会只想到自己的“面子”,忽略孩子的感受。
父母晒面子时,
孩子在想什么?
之前有个过年小视频特别火,引起无数人共鸣。
春节一到,一大家子老小相聚一堂,小孩们无一例外地被拿来“比较”。
长得矮一点,会被说“宝宝,你怎么长得比别人慢”。
但凡有点才艺的,一定会被要求当众表演一个,让大伙看看钢琴过十级有多牛气。
稍微调皮一点,免不了挨一顿批评:“你不能像弟弟妹妹一样乖一点吗?”
这些场景还不算什么,有些孩子一过年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期末考得怎样?
要是比别人好,自然是父母炫耀的资本;没那么好,就成了难以启齿的缺陷,让父母脸上无光。
《不好说特想听》节目里,一位女儿谈到小时候被父母拿来炫耀时的心情,说“特别不好受”。
因为学习好,个性乖,不管在什么场合,父母都喜欢把她摆上台面,夸她优秀。
可在她看来,自己不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更不是拿来充当父母的脸面。

每次父母要她炫技,表演她的才能,她心里有如千斤重,总觉得不能丢父母的脸,一定要维持在大家心目中那个最好的形象。
以致于后来她高考成绩不理想,宁可一个人悄悄跑去学校,也不愿声张,让父母“更丢脸”。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用考虑他的情绪和心理。

却不知,当孩子一次次被父母拿来较量、炫耀,承载父母的面子、家庭的荣光时,他内心的压力有多大,伤害有多深。
特别是当他表现没那么好时,他会深陷“糟糕,我又给爸妈丢脸了”的负面情绪漩涡。
久而久之,他感受不到正向的成长动力,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父母太注重面子
只会养出没有“里子”的孩子
网上有人发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喜欢过年?
其中一条评论这么说:可能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到过伤害。
答主的故事,看完特别戳人。
每次寒假前的期末考不好,一定会被妈妈奚落,说“考这么点分数,别人问起都不好意思说”。

然后很严肃地叮嘱她,不能说出真实分数,要说就说高一点。
一听到妈妈要她“弄虚作假”,她就难过,觉得妈妈只在意她的分数,不关心她为什么考差。

遇到陌生的远房亲戚,内向的她不太敢开口打招呼,妈妈见她愣着嘴巴一动不动,就推她:
“快,叫婶婶!都多大了,还像个闷葫芦一样。”
和亲戚的小孩玩,要是有人看中她新买的芭比娃娃,妈妈绝对会“慷慨大方”要她让出去。
就算那些玩具是她花零花钱买的,平时宝贝得不得了,妈妈也会劝她“大姐姐要懂得分享,这样别人才喜欢”。
所有假借“礼让”之名的教导,像梦魇一样让她特别害怕过年。
仿佛在众多亲朋好友面前的大聚会,稍微表现得不好,不符合大人的期待和标准,就成了她的“不是”。
没考好,我真差劲,只能说谎。
不懂得跟长辈打招呼,我真失败,连话都不会讲。
舍不得把玩具送给别人,我真自私,学不会分享。
结果慢慢地,只要她表现得不如人意,就编谎话为自己开脱。
明明对某件事情很厌烦却还要逼自己听话、乖巧,别人说什么是什么。
后来工作上,她也习惯“违心”地言听计从,活得特别自卑、憋屈、痛苦和绝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说过:
“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只考虑到自己面子的父母,正残忍地摧毁孩子的自尊。
他们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不知道自己说的“你不行”“你不好”,统统都是侵蚀孩子内在自尊和自信的毒药。
那种不被尊重、认可、接纳、信任的羞耻感,将始终烙印在孩子心里,让孩子一辈子无地自容。
父母“不要脸”
孩子才有幸福感
《正面管教》有这样一句话: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孩子的心思细腻、敏感,哪怕是大人谈笑之间无心地比较、说教和打击,都有可能听到心里去,伤害他的一生。
真正爱孩子,一定是以他的感受为优先。
放下所谓的“脸面”,注重他的想法和心情,让他拥有平和、舒适的生存环境,享受父母给的尊重和关怀。

像之前绵阳一位爸爸,因为不想儿子过年被问成绩感到心理压力,在网上呼吁“亲朋好友们不要问孩子考了几分”。
在他看来,儿子考完试以为自己没考好,心理压力本来就很大。

就连妈妈,都在担心春节回家被质问“为什么全职辅导孩子,孩子成绩还没上去”。
与其被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如提前说明:想关心孩子可以,换一个问法,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努力。
当孩子对某些场合会遭遇的事情有所顾虑、感到压力时,父母的发声,就是给他最好的保护和安慰。
育儿博主@年糕妈妈李丹阳曾分享过一个特别“硬气”的做法。
有一年她带儿子年糕回老家,外公外婆让孩子给亲戚们打招呼。
孩子没开口,老人觉得特别尴尬,说了一句:“不好意思啊,我们宝宝有点胆小。”
听到这话,李丹阳立马抱着孩子走上去,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不是胆小,我们只是跟大家都还不熟。


我们需要时间,认识大家之后,自然会打招呼。”
这么做,不是允许孩子不打招呼,不遵守礼节,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是不让“不打招呼”和胆小、没礼貌、性格不好划上等号。
在容易伤害到孩子自尊的场合下,父母懂得放下无谓的面子,才能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多加鼓励和引导,给孩子适应和学习的机会,相信孩子也能做得很好。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同样的,孩子的自信、幸福,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作为养分。
想要孩子活出自信,感到幸福,那就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支持、正面积极的肯定,由心而发的尊重吧。
保持一颗平常心,耐着性子陪伴孩子的成长,静等花开。
你将会发现,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藏着惊喜,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生命最大的祝福。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