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放开有利于公司业绩的修复,对于消费股本应是一大利好,但是从亚洲的情况来看却不尽如此。本文选取了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冲击大于盈利预期的改善,对于以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部分亚洲消费股形成拖累。这对于2023年A股消费板块有何启示?我们认为仍需警惕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导致的股市调整,消费细分行业方面,防疫放开利好酒店等度假相关行业,而互联网零售或受到冲击。
上述经济体在2022年一、二季度放开,出行在随后的半年普遍修复至超过80%的水平(图1-图2)。
而距离11月我国内地防疫政策大幅优化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以北京、成都为代表的已经走出感染高峰期的城市,出行数据刚刚开始修复(图3)。
从消费修复的时长来看,上述亚洲经济体在防疫政策放开后的第二个季度,消费便修复至放开前水平(图4)。而在放开后的第一个季度,在疫情反弹下,居民的出行消费往往受到抑制,我国台湾、我国香港和韩国相对于放开当季,经历了-6%至-3%的跌幅。鉴于内地在防疫大幅放松时的感染率远低于上述几个区域,对于消费的抑制可能更长,持续1-2个季度。
此外,从消费倾向来看,疫情造成的内地居民消费倾向下滑要比日韩严重(图5-图6)。由此看来,我们维持此前的观点(见报告《2023年消费刺激备了多少弹药?》),2023年上半年内地消费仍承压,尽管二季度在低基数下压力相对减弱,但全年来看,若是要是想要达到5%增速目标,仍需要政策刺激。
防疫政策放开后,消费股的表现如何?鉴于细分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主要选取了新加坡、日本、我国香港和我国台湾的消费股进行研究。从可选消费的细分行业来看,在防疫政策放开后,日本出行链消费行业涨势向好,但其他经济体的消费股却并未经历显著反弹。一方面受到全球加息潮下流动性加速收紧、海外资金流出增加的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通胀上行也使得部分经济体内部货币政策收紧,导致股市估值回调(图7-图8)。而日本央行在年内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股市更为友好。
新加坡4月放开防疫,放开后的第一个月,除了消费品经销商行业,消费板块其他行业不涨反跌(表1)。事实上,消费股在放开后的六个月普遍下跌,这与新加坡零售数据仅在政策放开后小幅下跌的基本面背离。新加坡防疫放开的时间段恰逢美联储、欧洲央行等海外央行加息步伐提速,全球流动性加速收紧,导致新加坡股市回调。12月在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下,此前领跌的酒店类度假行业强劲反弹。
我国台湾和新加坡同样在4月放开防疫,股市受到海外资金流出的大幅冲击,消费板块跟随大盘下跌(表2)。不过,可选消费的细分行业中,酒店类度假行业仍具备韧性,在放开后2个月录得正收益,并持续跑赢其他细分行业。
同样在4月放开防疫政策的日本,消费股却经历了反弹,且出行链行业涨势向好(表3)。可选消费中,在放开后1-2个月,汽车相关行业领涨(汽车制造、机动车零配件和轮胎等)。日本经济基本面更为强劲,在上述经济体中,日本零售受到政策放开的冲击最小,并且修复速度最快。日本央行相对宽松的政策也助力经济复苏。
我国香港在防疫放开后,互联网零售收到较大冲击(表4)。我们选取了2021年7月防疫政策放开作为研究起始时点(我国香港防疫政策曾在今年2至3月大幅收紧,对数据的扰动较大)。港股消费板块并未在政策放开后反弹,与彼时美联储撤出宽松政策,释放结束taper信号有关。
总结来看,参考亚洲经济体防疫政策放开的先例,我们认为2023年上半年内地消费仍旧承压,或在三季度强劲反弹。A股消费板块方面,酒店等度假相关行业有望迎来阶段性行情,而互联网零售或受到冲击。此外,尽管美联储明年有望停止加息,海外流动性收紧态势将缓和,但是不能忽视通胀再次上行导致美联储政策调整超市场预期,仍需警惕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导致的股市调整。 
风险提示: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下外需回落,海外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严重拖累我国出口。毒株出现变异,疫情蔓延形势超预期恶化。
相关阅读:

2023年消费刺激备了多少弹药?(东吴宏观陶川)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