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被忽视的意义: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文:陈占彪  编:先知书店
近年来,中国的樱花似乎越来越多了,每逢艳丽春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赏樱”了。自然,樱花不能说不美,只是花虽绚烂,命却短暂,樱花的这一特征与日本人那种世事无常、冒险轻生的民族心理很相似。
“日本的民族性,正如同他们所喜爱的樱花一样,开放时很灿烂,而萎谢也很快,是一个短命的民族。”看来,樱花被日本人视为国花也是有道理的,于是,樱花,这时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
“我尝闻岛上樱花媚且郁,但谁教此大海怒潮来猛扑。”樱花从极盛到速败也成为“二战”时日本从“横极一时”走向毁灭崩溃的象征。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日,《大公报》在《日本投降了》的社论中这样说:
“到今天,豪强半世纪的日本失败了,海陆空三军解甲投降了。勃然而兴,厥然而倒,其命运正如日本的樱花,开时极为绚烂,极盛时便倏然凋谢。……在日本人初以中国字制造文字的时代,就有了一首诗:其起首与结尾的两句:‘色与香都是要散的呀!’‘我们的人生谁能维持永久呢?’那不正是日本命运的写照吗?日本国家的命运真像那个样子,是由明治起;由明治,而大正,而昭和,不满三代,短短七十几年,而今厥然倒仆了!”
▲1945年4月13日,美军占领日本冲绳岛
战后不久的一九四六年,前往日本旅行的人也发出类似的感慨:
“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樱花确实是日本最适当的象征。当它在阳光底下盛开着的时候,一抹鲜艳灿烂的景色,足为太平洋战争初期盛极一时的日本的象征;可是樱花绝不如梅花那样经得起风霜,它的荣华仅如昙花一现,只稍经风雨的摧残,立刻就落英缤纷,狼藉满地,一缕芳魂,在日薄崦嵫中,随风而去,这足为惨败后的日本的象征。”
今天热衷于植樱赏樱的国人似乎忘了中国文化向来对梅花是情有独钟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即便在风刀霜剑的严冬之际,梅花亦能傲然地“凌寒独自开”。
当日本无条件投降之际,亦有人赋诗《受降》一首,以樱花之短命来比拟日本的盛衰。其诗云:
东京湾筑受降城,巨舰旗腾万国盟。
十载蚕鲸浑一梦,可怜春去落繁樱!
樱花固然绚丽,然而,“明媚鲜妍能几时”?
▲1945年,被美军轰炸后的日本东京
一九四五年八九月,对全世界、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世界上最后一个顽凶法西斯国家日本“无条件地”屈膝投降,三岛蜷伏,海晏河清。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十四年的抗战以中国完胜告终;自一八九五年被日本抢占殖民五十一年的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自一七八九年日本吞并琉球,迈开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步始,一度膨胀自大,一味杀人扩地,不可一世,同时不自量力的日本最终被打回原形。
“全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以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魔手最为毒辣、最为残酷,六十年来给予中国的奇辱大耻,使有五千年光荣历史的中国蒙上若干污点与晦色。”今天,日本屈膝投降,对其时居“最高统帅”之位的蒋介石来说,国耻私仇,湔雪净尽。
“七七”抗战爆发后,蒋就称历来日本加诸中国的“奇耻大辱,无以复加”,“思之痛心”,自一九二八年的济南惨案后,蒋在日记里,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如今终成正果。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蒋介石在当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雪耻之日志(民国十七年济南惨案以来逐日记述),不下十五年。今日,我国最大的敌国——日本已经在横滨港口向我们联合国无条件的投降了。五十年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污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
中国共产党亦发表社论称,“半世纪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能将几十年来不知天高地厚,在头上屙屎撒尿的凶狠顽敌打残打垮,无论对其时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还是对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其欣喜痛快何如!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街头集会的民众
这不仅是中国“五十年来”的胜利,而且是中国“八十年来”的胜利。
日本这个以侵略起家的民族,自一八七一年以来,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它没有一天不在处心积虑地侵人的国家、灭人的民族,以达成它统治世界的迷梦,尤其是对中国,从灭亡琉球群岛起,到卢沟桥事变发生止,它的一贯的政策就是要灭亡中国,变成为它的奴隶、殖民地。它同中国所订的任何条约,几乎没有一条是平等的,因为它自从开始侵略以来,侥幸没有吃过败仗,所以它得寸进尺,永无休止,可是现在它终于被打败了,而且是“无条件投降”。
从今后它的历史将从新写过,但在我们的历史上却创造了最光辉的一页。这不仅是近五十年、八十年、一百年的胜利,即便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唯一的、空前的。
由冯友兰执笔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这样说道: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从我民族数千年历史来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真可谓是“四千年来所仅见的外患”。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所谓亡国灭种者,旷古旷世无与伦比”。王芸生则说:“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一向孤立于东亚大陆上,未曾遇见过条件具备的敌手,更没有产生过全国的对外战争。”
而这次对日抗战则是“第一次全国对外战争”。因此,在反对外族侵略的民族御侮战争中,对日抗战胜利不敢说是绝后,至少是空前的,“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之谓也。
对中国来说,“二战”胜利创下了一个“前所未有”。对日本来说,无条件投降,也创下了这个东洋三岛自有民族国家以来的一个“前所未有”,这是日本的“第一次亡国”。
▲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盟军部队在日本厚木机场降落,前来监视日本,“日本夸耀从未被外国军队进占的三岛,从此已经不再成话”。而向未为外敌“渎犯”过的“光荣”历史是日本引以为自豪的。
“日本人一向在夸口着,自从神武天皇在纪元前六百六十年二月十一日践祚以来,他们这片神圣的国土,从没曾遭外国兵士‘渎犯’过,而日本军部在这次战争中也一直是在宣传着一连串的赫赫战果。可是铁的事实摆在眼前,自从日皇裕仁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后,美国的陆海空军终于堂堂地开入了东京,来接受日皇和参谋本部的投降了。”不仅如此,而且“美国兵士在这座神圣的富士山巅升起了美国旗”。
我们还得注意,这次日本投降不是一般的投降,而是“无条件”的投降。
本来么,“日本必败”是毫无疑问的。但日本以“无条件投降”则非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日本不得不俯首认输,终于按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一种方式。世人万没料到,以一个顽强的日本民族,会在这么种情况下,这么种条件下,宣布她的失败。从此在历史上遗留一个崭新的名词“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自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名词”,这一中国空前绝后的胜利和日本前所未有的失败,自然是光荣壮烈的牺牲换来的。
▲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我们得知道,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区最广、牺牲最大的国家御侮战争,而这一巨大牺牲的报酬便是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这个三九良辰,日本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向中国俯首投降。这个隆重的受降典礼虽仅仅二十余分钟,却值得我们永远自豪和回味。
关于十四年抗战,我们常常会谈那残暴的虐杀、悲怆的心绪、英猛的抵抗、壮烈的牺牲、卑劣的背叛、无耻的“合作”等,自然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或者说至少轻视了这个空前胜利的意义。
从时间线上看,抗日战争是全胜,但更是一场惨胜,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延续和突变,是中国现代化的成人礼。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说是抗战塑造了现代中国。但很多人却对抗战史存在不少误解。
抗战是决定中国近代史演变的重大转折,抗战非常重要,但是如此重要的时期,却有四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国军、外援、沦陷区、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因种种原因,不但很少能见到相关书籍,即使对抗战十分关注的人,也常常忽视:
●国军:许多读者对敌后的游击武装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国内也罕有相关书籍,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识形态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外援:对于抗战,人们常常误以为中国只靠自己就取得了胜利。而事实上,打仗,就是打钱,一切的前提都需要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在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全被日本占领之后,外援就成了当时中国的生命线。只不过这段历史,被有意无意“隐藏”了。
●沦陷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在抗战研究领域可谓深耕细作,然而,对于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的真相,大多数人却讳莫如深。沦陷区中的政权组织形态如何?日本人组建占领政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被长期地忽略了。
●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对于抗战历史,我们总是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去看,中日战争,绝不仅仅只是中日的事情,其实贯穿近代史的一条线,是中国与苏联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关系。要在更高维度思考抗战,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有一种超越本国的视角和高度去重新看待曾经的一切。
为此,本期诚挚推荐“解读抗战历史六书”:《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抗战外援》《通胀螺旋》《秩序的沦陷》《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和《走向最后关头》。这六部书恰恰是针对上述四个抗战中最重要却被忽视最深的问题。
通过这六本书,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的另一面,看到战争中盟友与外援的巨大作用,看到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看到历史学家对那段历史更高维度的解读与分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延伸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好书
防失联,请点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