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
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就是在和平生活中,也是一切都按战争的思维。听到密集的鼓点,看到挥舞的旗帜,心脏就快要跳出胸口……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吕宁思/译
《二手时间》,书名清奇又很不起眼,但内容却很牛,中文版2016年面市后不久,就稳居豆瓣年度高分图书榜榜首、新浪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图书。
在国外,它更是荣获了瑞典笔会奖、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20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二手时间》是她历时20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转型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对那段悲怆历史的真实再现。书名还有个副标题“红色人类的终结”,评论界将其称为"苏联解体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采访与口述的形式,讲述了1991年到2011年20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改变,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而付出的代价。
可以说,这本书把苏联解体前后社会各个阶层都写到了——有“八一九”政变后自杀的军队元帅(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有克里姆林宫官员讲述的官场潜规则,有动荡时期的爱情,有从中亚到莫斯科打工的民工,还有去爆破地铁站的车臣恐怖分子……
而读这些故事的感受,用一个词表达,就是“虐心”。俄国官方就对本书大加讨伐,不仅认为该书缺乏积极的故事,而且声称阿列克谢耶维奇算不上一个作家,她获诺奖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发表过反对普京的观点。 
读了这本书,不管从政治上还是从社会上来讲,对俄罗斯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你会读到俄罗斯人身上一些很独特的沉重的东西,这些东西,读法国史、美国史等等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是读不到的(这里姑且可理解为“国民性”),那就是俄国最强烈的三点特征:奴性+强国梦+上帝选中的民族。
很多俄罗斯人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他们有一个强国梦,憾恨失去了一个大国的尊严;而当君士坦丁堡被消灭掉后,他们就认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第二耶路撒冷,是上帝选中的民族。这三点,集中在俄罗斯人身上,有一种很厚重、很沉重、很受难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二手时间”作为书名,寓意深刻,一言难尽。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类历史尽管看上去在不断重复某些戏码,但是时间绝不可能重来。
《二手时间》无疑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而对中国读者而言,它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俄为师”“以苏为鉴”,今天又常以苏共“亡党亡国”为戒,苏联或者说俄国是中国的重要参照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苏联,其实就是阅读我们自己。《二手时间》就是一面镜子。
如果你想了解摆脱苏联后的俄罗斯,推荐这部承载着真相和情感,充满矛盾和沉重感的作品,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好书!
防失联,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