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塑造了国家
政治决定如何统治
文:包刚升
战争塑造了国家,但是,国家一出现,就面临着如何统治和谁来统治的问题。关于谁来统治,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是君主掌握权力,要么是人民掌握权力。
为什么都选择君主制?
在今天看来,民主制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公平的制度。但是,你可不要以为,追求公平只是我们今天的事情。实际上,追求公平,可以说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甚至我们在猴子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公平的追求。
著名的《科学》杂志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说,一组猴子发现另一组猴子,完成动作没有它们好,但是得到的奖励却比它们多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懊恼、甚至愤怒的表情。你看,连猴子都有公平感知。
跟民主相比,在公平性上,君主制明显差得多了。所以,今天君主制通常被看成一种“坏制度”。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之前,除了极少数例外,君主制是被普遍采用的统治模式呢?
其实,问题出在“可扩展性”上。什么叫做可扩展性呢?我给你打个比方,如果两台电脑放在你面前,价格差不多,让你挑。其中一台,性能不错,用户界面更友好,但就是操作系统很难升级,也插不了什么外部设备。还有一台,性能稍差一点,用户界面不够友好,但是能升级,扩展性比较强。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哪个呢?
对,在古代社会,民主就是那一台很难升级的电脑。我这里多说一句,虽然都叫“民主”,但是古代的民主和现代的民主,还是有所不同。
古代社会民主为何只适合小国?
我们今天要讲的,当然是古代社会的民主。在古代社会,人类的代议制度被发明出来之前,民主制就意味着直接民主,说白了就是民众普遍参与的广场政治。但这种民主模式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只适合于统治小国。为什么只适合统治小国呢?
你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在某个投票日,一个普通公民早晨从家里出发,步行到首都市中心广场投票,然后在天黑前回到家里。那个时候,虽然有马车,但普通人用不起啊。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人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是多远呢?正常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连续步行五六个小时几乎就是极限了,因为你一天中还得往返。所以,人能到达的最远的距离大约是25到30公里。
所以,一个古代社会要想实行直接民主制,它陆地核心区域的直径通常不会超过50到60公里。若按面积来算,最大面积大概就是3000-4000平方公里。这是多大?正好就是雅典,这个城邦国家那么大的一块地方。
这么小的地方,无论你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多强悍,真要有规模巨大的君主制国家入侵,它还是很难抵抗的。你别看,古希腊的雅典城邦联合其他城邦国家,一度打赢过希波战争,但最后还是被君主制的马其顿王国给灭了。
而君主制呢?它的扩展性就强得多了。因为不需要考虑公民参与,所以,君主制国家的统治半径就大得多。只要君主的战马和士兵能抵达,能建立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的地方,就能把这个地方纳入王权统治之下。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大帝国几乎都是君主制的。至于古罗马共和国,它的情形非常特殊,我在下一模块还会专门解读。
君主制如何“打补丁”?
不过,虽然君主制在统治规模上有它的优势,但君主制也有它的问题。这台电脑虽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但是很多bug,也就是缺陷,是不容易修好的。其中,最大的bug就是君主本身。
君主尽管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但同时又只是一个普通的肉身,有时候也非常脆弱。
比如,某位君主能力衰退、健康恶化或意外死亡,就有可能带来政治动荡。再比如,君主的巨大权力也容易引来野心家的争夺。这些野心家还不只是君主身边的人啊。本质上,这座权力大厦从上到下,没有人不想取而代之,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条件。
《史记》这样记载,秦始皇巡游天下、威风凛凛。刘邦看在眼里,就说“大丈夫当如斯”;项羽看在眼里,就说“彼可取而代之”。不久,秦果然就亡在这两人手里。你看,君主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那怎么办呢?君主制这个操作系统就需要给自己打补丁。
第一个补丁叫做合法性,也就是建立一套合法性的话语系统。只要是人,通常都会思考你凭什么统治、我凭什么服从的问题。所以,从君权神授,到君权天授,再到基于传统或血统的政治叙事,君主制总要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一套说法。
第二个补丁叫做制度,即用一套制度和程序来规制人的行为、影响人的头脑。正是在这套制度和程序下,像犯上作乱啊,为臣之道啊,都有了一套标准。久而久之,还会塑造出一种“君君臣臣”的政治文化。
你不要小看制度文化的力量。就三国时期来说,曹操尽管权倾天下,但一直只敢做丞相,不敢称帝。旁人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把曹操一辈子套牢了。只要曹操称帝,这句话就坐实了。说白了,曹操都怕落下骂名。
第三个补丁叫做家族世袭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代代相传巩固君主制。有了家族制,君主继任制度就相对稳定了,就会降低君主个体死亡带来的动荡。而且你想,每个新君主身上都有上一代君主的血统。这种父子相承的合法性,大家还是认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还会产生上一代君主和下一代君主之间的代际利他主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代君主一旦想到,江山是要交给儿子,那就应该好好干。
君主制这套操作系统就这么不断打补丁,防死机,提高稳定性,效果居然不错。拿中国的主要王朝来说,秦之后的西汉维系了将近200年,而明、清两朝则都维系了260年以上。
君主制无法修复的Bug
不过话又说回来,除了君主本人这个大bug,其实还有一堆小bug,靠打补丁最终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只举三个具体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坏皇帝”的风险。一旦遇到“坏皇帝”,君主制这套系统就容易死机。
第二个问题是君主继任的风险。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君主权力太大了,所以,立王储这件事情的筹码实在太高了。尽管发明了各种继承制度,但王位继承仍然有可能演变为一场没有任何底线的政治斗争。
中国的故事你比较熟悉了,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靠武力上的台。更著名的一个例子,是奥斯曼帝国。
14世纪,他们曾经颁布过《杀害兄弟习惯法》。什么意思呢?国王一旦取得王位,就可以合法地处死他自己的兄弟,目的就是为了王位能够稳定。
可以想象,奥斯曼帝国关于王位的权力斗争激烈到何种程度,才会想出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解决办法。而且你也想得到,一旦用这样一个解决办法,王位继承的争夺战只会更加血腥。
第三个问题是君主制下委托代理制的风险。你可能会想,什么是委托代理制的风险?我们知道,再能干的君主也不得不借助代理人来管理国家。那代理人会时时刻刻考虑君主的利益吗?那可不好说。就算有监察系统,但是只要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一变长,这个链条末梢的统治力量就会削弱。这就是所谓的“天高皇帝远”。所以呢,在君主制下,官员们的腐败横行可能就是一种常态。这又反过来降低君主制这套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君主制就是这样带病上岗,空中加油,边跑边修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以后,才发生了变化。民主制这套操作系统的相对优势,才逐渐显示出来。
政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我带你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这一讲我之所以要问你,为什么君主制是一种坏制度,却统治了数千年?是想说明下面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和电脑操作系统类似,一个政治系统的关键优势是它的可扩展性。一个性能更优良但缺少可扩展性的政治系统,可能会输。而一个性能不那么优良却具有可扩展性的政治系统,可能会赢。
第二,任何政治系统都不完美,它需要不断地打补丁和升级。但是,打补丁和升级的做法也是有限度的,到头来,它也许还是需要一次系统的大换代,才能解决问题。在政治上,这就是政治转型时刻的到来。
第三,政治学不是用今天的观念来评判昨天的历史。政治学的专业视角,是解释各种政治事物生成演化背后的逻辑。你学了政治学这门课,就应该能摆脱简单的是非对错的思维方式。
“政治”是一个被人们误解最大的词。但政治的身影,从每个人的摇篮到坟墓,都对每个人不离不弃,更说明了我们要理解政治的重要性。但有些人有如条件反射一般,唯恐避之不及。
事实上,这只看到了政治的阴暗一面。
政治也有积极的一面。政治不只是关于“权力”,也更关乎“权利”,而“权利”才更为现代社会所倚重,也构成现代社会而非前现代社会的核心话语。
作为一个现代人,很有必要重新认识理解“政治”,甚至可以尝试着做一个“政治人”。
“政治人”有更强的政治功效意识,能更敏锐感知和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 “政治人”,也更具道德正义感,对建设正派社会不可或缺。
“当你在思考公共事物时,你就是政治本身。”阿伦特的告诫犹言在耳。
为此,本期诚荐“政治学书单”,帮助我们理解政治从入门到进阶。一网打尽人之为人的政治价值,审视它们的由来演变,思考这些价值对于每个人的重大意义,建立思考政治问题的框架,理解不合理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其中《独cai者手册》时常断货,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好书!
防失联,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