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第26期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666字 | 阅读需13分钟
打仗就是要打个出其不意,一击制敌。
闪电战
闪电战又被称为“闪击战”,其特征就是快,但又不仅仅快这么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人在德法交界处修建了“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不想德军直接绕过防线,借道比利时进攻,39天征服拥有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人富勒就提出利用坦克组建进攻核心,辅以小型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火力彻底摧毁敌方防御的战术。随后纳粹德国军事家古德里安进一步完善富勒理论,提出通过海、陆、空三军力量协同作战快速制胜的战略,被誉为“闪电战之父”。
那古德里安就是“闪电战”的发明者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公元前121年,在中原大地上有一位19岁的少年就已经利用“闪电战”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他便是西汉名将霍去病。
闪电战初现草原
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边关商人聂壹向汉武帝刘彻献计,称只要自己假装将马邑县牲畜财物尽数献给匈奴,就可以诱骗匈奴大军前来取货,而后让汉军埋伏在城内围而歼之,汉武帝应允。当军臣单于亲率10万大军进入汉界收取牲畜财物时,因见沿途并无农民而识破聂壹之计,匈奴大军尽数逃脱,史称“马邑之围”。
汉代瓦当,上刻“单于天降”“四夷尽服”“单于和亲”字样
“马邑之围”破产,让军臣单于看清了刘彻的野心,开始频繁入塞袭掠,刘彻也决定主动出击。元光六年(前129年),刘彻命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将领各率万骑,分道进攻上谷、云中、代郡、雁门等关市附近的匈奴军,由此西汉王朝和匈奴彻底撕开脸面,拉开了汉匈百年大战的序幕。
在此背景下,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年仅17岁的霍去病第一次跟随舅舅,即时任大将军的卫青一起出击匈奴。不过此次卫青十万大军北进数百里都没有遇到匈奴主力。卫青返回定襄休整了一个月,决定再次率军出塞,而跃跃欲试的霍去病则从刘彻那里要了个票姚校尉(票姚也作“票繇”)的职务,并争取来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 跟随卫青再次踏上了北伐匈奴的征程。
当所有人都认为霍去病只是因为裙带关系“到此一游”的时候,他却交出了一份“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的傲人战绩。特别是对比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所率三千余骑的全军覆没,霍去病这张成绩单可谓异常亮眼。由于历史的缺失,我们无从得知霍去病此战具体行军路线,但是从《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一句,可以断定当时的霍去病已经开始利用“闪电战”战术作战,并取得了其人生中的首胜。
霍去病的优秀表现,让汉武帝很有面子,刘彻当即下旨,“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以表彰其两次出征,勇冠三军之功。巨大的荣誉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骄傲和松懈,反而进一步把霍去病推上了汉匈战争的历史舞台。
“闪电”打通河西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刘彻加快了剪除匈奴的步伐,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主将,授骠骑将军,领一万精骑从陇西出发,以攻取匈奴休屠部为主要目标。
当时,匈奴控制大漠南北。阴山附近为历代单于王庭所在地,是匈奴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汉书 · 匈奴传》载郎中侯应认为不可:“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 , 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而匈奴控制的河西地区,虽是一条扼守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匈奴最重要的据点和军事基地,但统治基础相对薄弱。根据《水经注》所载,都野泽“东北流,径马城东,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休屠王扼守休屠王城,以休屠本部和遬濮部、稽沮部、卢水胡部、张掖人部五部为屏障,阻止汉军力量的西进。这个地区是冒顿单于早在公元前174年从大月氏手中抢来的,生活在此处的部族成分非常复杂,除匈奴浑邪、休屠二王所统治的浑邪部和休屠部外,还有臣服于匈奴的其他民族部落,总人数10万左右。这些降服匈奴的部族,大多心怀二心,首鼠两端,没有匈奴本族那么忠诚,是匈奴所控制地区最为薄弱的环节。西汉王朝及霍去病以此为进攻的首选目标,确实是最佳的策略。
霍去病军西征雕塑(甘肃省酒泉市西汉酒泉胜迹)
明确目标之后,霍去病从陇西出发,于今景泰县一带渡过黄河后,与驻扎在此的遬濮部进行了第一轮战斗。随后霍去病轻骑深入,与休屠五部短兵相接,并于合黎山袭击了休屠部主力。不巧浑邪王子随后带兵增援休屠部,又有折兰王和庐候王中途截击,试图切断霍去病军的退路,所以在解决掉浑邪部的增援之后,霍去病随即撤军,顺带还掳回了在休屠祭天的金人。
河西之战大获全胜,让霍去病看到了闪电战的实用性,也让刘彻看到了解决匈奴问题的曙光。同年夏天,刘彻发动了第二次河西之战。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合领骑兵数万,从北地出兵,分道向西进击。不过公孙敖因为走错了路,未能与霍去病军会合,霍去病独自率军深入河西腹地。
虽然“孤军深入”是兵家的大忌,但对霍去病来说要实施闪电战,最重要的还是速度。他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经巴丹吉林沙漠从祁连山迂回,随后过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直插浑邪王驻牧地的中心鱳得 。
面对霍去病的神兵天降,浑邪王部仓促应战节节败退,遂之成为一场单方面屠杀,霍去病此战“得单于单桓, 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下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浑邪王和前来支援的休屠王率残军逃走,好不狼狈,匈奴人为此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第二次河西之战后,浑邪王和休屠王在当年秋天派使者赴汉乞降,这使得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而霍去病的“闪电战”战术也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完善,标志着其完全成熟。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决定对匈奴残部发动总攻,命霍去病和卫青分别率领五万骑兵,出代郡和定襄,深入漠北,寻歼左贤王部,直捣匈奴王廷。霍去病先是率军北进奔袭两千余里,越过离侯山,渡弓闾河,随即从匈奴左贤王部的后方切入,左贤王部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此役“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乘胜追击,追杀左贤残部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于此举行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举行了祭地封礼,并一路打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才班师回朝。
狼居胥一战毫无疑问是霍去病的巅峰之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闪电战之一。然而遗憾的是,元狩六年(前117年)刘彻决定彻底剿灭匈奴力量时,霍去病却因病早逝,年仅24岁。
霍去病的陨落,对汉武帝刘彻乃至整个西汉王朝的打击都是显而易见的。14年之后的太初二年(前103年),刘彻才发动了因霍去病去世而延迟的汉匈大战。但在战争的第三阶段,大将赵破奴连同两万汉军却被匈奴左贤王全歼。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汉王朝这才彻底解决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为何是霍去病
早在《孙子 · 九地》之中就有“兵之情主速”的说法,军事家们自然明白快速突袭对战争的重要性。然而,中原王朝与以骑兵为主的匈奴相比,自身有不少短板。秦汉王朝的硬件,也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观,要完成兵贵神速的突袭,殊非易事。不过这一切却因为霍去病的出现而彻底改变,他成功地运用了突袭战术,因而成为闪电战的鼻祖。
霍去病为什么能行?
第一,突袭。突袭是闪电战战术的核心,而如何保障突袭成功,是霍去病这个军事天才综合能力最佳的体现。突袭首要的任务就是隐蔽,《孙子 · 计》中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此霍去病除了选择横穿沙漠、翻山越岭等隐匿行踪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时机的把握和突袭地点的选择。
在西汉王朝打通河西之前,汉匈主战场一直都是关中地区,加上河西拥有黄河这样的天堑,还有屈吴山、祁连山、焉支山这样的山脉连绵,匈奴对此线一直警惕性不高,甚至连汉武帝两次驾临雍,举行军事演习,匈奴对此都毫无察觉,所以霍去病此次突袭自然就选择在了匈奴防备最弱的河西之地。当他带领部队穿越沙漠山川大河并迂回休屠部后方大本营的时候,后者对此几乎毫无准备,自然一败涂地。此后霍去病依法炮制,第二次河西之战时选择顺弱水南下祁连山,以免被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发现其军队迹象,最终神兵天降在左贤王部面前,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霍去病像(兰州五泉山)
第二,兵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完成前文所提及的突袭,拥有一支强大且速度优越的骑兵是闪电战的根本。汉武帝之前,中国尚未出现马镫,无镫骑马,脚无踩踏,被称为“骣骑”。没有落脚点和着力点,骑兵必须大小腿夹紧抱住马肚子,否则,容易人仰马翻。而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士兵对骣骑的娴熟程度无疑大大优于汉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匈奴实行闪电战,无异于痴人说梦。碰巧的是,在当时汉军中,也拥有大量游牧民族兵源。于是,霍去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打造一支拥有大量游牧民族骑兵的西汉军队,以提高汉军的行军速度。
大量游牧民族兵源从何而来?原来,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攻灭东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东胡人因不甘受匈奴的奴役而南下投奔西汉王朝,政府将其青壮年编入幽州屯(突)骑中,留守在抗击匈奴前线。汉武帝初年,西汉王朝取得了河套地区,并设朔方郡,大量“饮食长技与匈奴同”的游牧民族兵源被并入汉军之中。汉武帝见他们作战英勇,遂对这些游牧民族兵源开出“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的条件。例如霍去病手下重要大将路博德,就是出身于幽州突骑的东胡人,在征讨匈奴中屡建战功的公孙贺、公孙敖等人就出身于义渠羌人部落。
《史记 · 卫青霍去病列传》中,对霍去病的兵源组成描述道:“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时向汉武帝刘彻所讨要的八百精骑,就是含有大量幽州突骑的精英部队。正是这些具有优于普通汉军骣骑技术、擅长骑射 的少数民族士兵的加入,成为“闪电战”最大的保障,也成就了霍去病 “闪电战”鼻祖的英名。
第三,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漫长的行军途中,粮草补给是运用迂回战术时面临的最大难题。西汉名臣韩安国一直反对对匈奴用兵,其理由便是“深入长驱”的情况下,汉军战线和补给线会被拉得很长,粮草自然供应不上,一旦匈奴“以饱待饥,以待其劳”,对于汉军无疑是灭顶之灾。
那霍去病又是如何解决粮草问题呢?对于兵源,我们只能从语焉不详的史料中追寻那段历史的草蛇灰线。而关于粮草及补给,史书中却白纸黑字,言之凿凿。班固在《卫青霍去病传》中就说:“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这种不带干粮、取食于敌的做法,就是后来所谓的“以战养战”。
类似记载,汉武帝的诏书及《史记》,也都留下不少蛛丝马迹。第一次河西之战时,汉武帝诏书对霍去病军中有“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的描述,《史记》中关于“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的记载,字面上看霍去病不体恤士卒,以致军中出现“有饥者”,实则是霍去病之所以不允许士兵收缴敌人的“辎重”“重车”乃至“粱肉”,是因为带上这些战利品会严重地拖累军队,拖垮军队的行军速度。“弗取”以便轻装上阵,导致“有饥者”,或许正是“闪电战”战术的成功保障。
第四,指挥能力。根据史籍记载,霍去病是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少年天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有一次,汉武帝刘彻想教他孙吴兵法,霍去病不但不领情,反而回驳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不拘泥于古兵法,而是看战场实际情况。他“有气敢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霍去病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因而能够在战争中灵活运用“闪 电战”,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统帅,霍去病治军严谨,纪律严明,虽然年仅20岁,却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征战河西时“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慑慴”,裴骃集解引文颖曰:“恐惧也。”士兵见满地粮草,无一人敢取。这样的队伍,自然能够做到行动一致,听从指挥,指哪打哪。
西汉无马镫骣骑兵马俑(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另外,霍去病那句广为人知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亦出自他与汉武帝的对话。霍去病短暂的人生,把剿灭匈奴放在了第一位,所谓“天下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大抵便是如此。
霍去病丰功伟绩的取得,除去其个人军事才能以外,也有一定的客观因素。西汉初建,百废待举。匈奴却迎来了历史巅峰期,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国,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部落,“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两年后的平城之战,匈奴四十万骑兵又将汉高祖刘邦围困于白登山七日之久。
汉初时期与匈奴的和亲,是不得已而为之。文景之治时期,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大增。特别是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刘彻所接手的是一个无内忧又极其强盛的帝国。反观匈奴,却每况愈下。自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惨败西汉,匈奴人赖以生存的大片水草丰盛之地落入西汉之手。同年冬,冒顿单于之孙军臣单于的去世标志着冒顿时代的结束,匈奴开始走下坡路,而匈奴太子於单因抢夺单于之位失败“亡降汉”,此消彼长之间,更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开始反超匈奴。
霍去病墓及其墓碑前“马踏匈奴”石刻
匈奴这个各自为政的游牧民族政权,缺乏强大有力的中央整合能力,特别是单于时代一旦结束,内部便陷入纷争与混乱,自然更不是推行中央集权的西汉的对手。霍去病能够风云际会,横空出世,或许正在于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
短命省份:西康省,为什么被废除了?
一战成名野狐岭,千种惊险百里景
漫长的黄昏:士族为何残喘到五代才消亡?
癸酉之变:一场匪夷所思的“斩首行动”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