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过年那两天,我在后台看到了一条长长的留言。
“担心傻孩子吃亏”这事儿还挺普遍的,无论过不过年都会碰到,今天就来聊5毛钱的吧。
1
先从“傻孩子”这件事说起。
9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一套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了。
聪明大人这时候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该闭嘴时就闭嘴”。
啥是该闭嘴的时候呢?
当这件事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大人的课题。
小时候的玩伴抠门儿,藏着掖着好吃的不给儿子,后来玩伴来家里,本来是“以牙还牙”的好机会,结果儿子却不“不争气”,好吃好喝的摆出来招待对方。
所以你们觉得儿子傻,觉得别人把儿子当傻子,但这事儿和你们有关系吗?
这是两个9岁男孩之间的交往,是孩子的课题。
大人喜欢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有一种难受叫做父母觉得孩子难受,有一种吃亏叫做姥姥觉得孩子吃亏了。
所以我经常说,替娃“出气”之前先静一静,到底是娃需要出这口气呢,还是大人自己咽不下这口气?
你也说了,儿子觉得无所谓。
9岁男孩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力了,这个年龄特别需要父母的信任,不光是在尝试新事物上,也包括处理社交关系上。
“无所谓”的意思就是“你少管”,他没法说得更直白了。
另外我觉得,真的不必从这件事,强行升华到“单方面付出”上。
客人来家里,摆不摆出好吃的这事儿,代表不了一个人的全部。
在“付出吃的”上无所谓,不代表所有的“不平等付出”都不介意,人家又不是真的傻。
2
再说说“吃亏”这件事。
姥姥奶奶那辈人,一年就等着过年吃顿肉、煎个咸鱼夹馒头。
你过年来我家把咸鱼吃了,我从初一到初七就只能干啃馒头了。
物资匮乏的年代,可不就是得斤斤计较么!
肚子都填不饱,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谈什么格局,穷大方啥?
但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
他们不会因为一桌菜别人多夹了两筷子,就觉得自己亏了。
他们也不会像咱们以前那样,吃自助前先饿上两顿,扶墙进扶墙出,才觉得这顿没亏。
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社会背景,都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没啥问题,但如果总想着用你的思维和习惯,改造约束下一代孩子的行为,那就有问题了。
娃小的时候还好办,青春期孩子就没那么“好捏”了,他们会觉得,我爸妈怎么这么计较,小气。
很多青春期孩子开始“瞧不上”父母,不是嫌父母穷,更多是觉得父母在精神层面上“落后”,无法沟通。
3
最后说说“引导”。
这件事已经说和孩子提过了,他也表态说“无所谓”了,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提了。
但你说觉得应该引导下,其实也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多大,而是因为姥姥生气了,让这个问题显得很严重。
如果来自姥姥的压力大,必须“引导”一下儿子,换做我的话,我可能会这么说。
你知道吗,今天你姥姥和我生气呢。你猜为啥?
姥姥觉得,上次发小对你那么抠门儿,你还大大方方地招待他,你吃亏了。
儿子这时候大概率会说,害,这有啥大不了的啊,不用这么计较!
这时候就可以顺着他说:
对啊,妈妈也这么觉得!这说明你是个格局大,而且特别重情义的孩子,对不对!
先“接住”他的话,站在他的一边,他才愿意继续听下去。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妈妈也能理解姥姥怎么想的。
以前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好,“计较”着过日子才能养活一家人,别人来家里多吃一口米,家里人就少吃一口米,苦日子过惯了,想法和咱们不一样,正常的。
这是为了引导他理解别人的想法,人是可以对一件事有不同看法的,一家人也不例外。
所以结论呢?谁应该改变呢?
没有结论,一家人也不是非得相互说服,但永远可以说出自己的担忧:
妈妈觉得你很善良,对朋友仗义,真诚,所以在交友上特别放心你。
但你以后会接触到各色的人,人心很复杂,有些人是不值得付出真心的,这些都得你自己来判断。
我觉得,姥姥介意的可能也不是这点儿吃的,而是担心你在一些更大的事上吃亏,担心别人卖了你,你还帮别人数钱。
点到这里就足够了,不用多啰嗦了。
如果娃听得进去,在他下次遇到交际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多斟酌一下,他那样对我,我值不值得这样对他?他是不是就是那种“不值得付出真心的人”?我这是在帮他数钱吗?
如果娃听不进去,说再多也没用,让人回头的不是道理,是南墙。
碰几次南墙,夜里蒙着被子哭几次,啥都懂了,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啊。
4
让我看,在这件事里,你家儿子能吃到最大的亏是什么?
那就是明明知发小这么做不妥,明明很diss这个行为,但为了“不吃亏”,自己变成对方的样子。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真的亏了,血亏。
要知道,几包零食吃不穷一个家庭,但死死盯眼前利益的思维模式,可能让人穷一辈子。
你家的9岁男孩似乎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往小了说是出息,往大了说是格局。
倒是活了大半辈子的大人还在糊涂。
所以要恭喜这个姐妹儿,一家三代人,一代活得比一代通透,局气。
黛西
📍🛒 黛西好物推荐,明天截团!
📍📖 你可能还喜欢读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