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漫天雪
这位先生对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失业忧心忡忡。吊诡的是,他的微博认证是:互联网科技博主。
按照他的逻辑,其实应当首先取消互联网科技,互联网让邮递员、纸媒、电报、电话等行业从业者失业,或者收入减少,是罪大恶极的事业。
这种脑回路实在是令人惊奇!互联网明明造福了亿万消费者,而且他自己就从事这个行业,然而他居然看不到这一点,也看不到这个行业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而且是高收入的工作,带动了无数产业。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这位互联网科技博主,而是要“借题发挥”地揭露其中的谬误。
不得不说,“事实”,在许多人眼中,是不“存在”的;能看到什么样的事实,取决于他具备什么样的观念。
01
“技术性失业”,是一个古老的迷信。对技术进步造成失业的恐惧,让许多“忧国忧民”的“觉醒者”,变成了满身散发着恶臭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当年发明“珍妮”纺纱机,掀开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有一帮手工纺纱从业者跑到他家里,将珍妮机全部砸毁,并且放火烧掉了他的家,逼得他不得不举家离开兰开郡。这伙暴徒,就是打着“技术性失业”旗帜的“卢德分子”。
汽车刚刚发明的时候更邪门,马车夫怎么办?养马的、造马车的人怎么办?于是他们鼓噪英国议会通过了遗臭万年的“红旗法案”。法案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 (每小时6.4公里)。那个滑稽而荒诞的画面,大概是这样:
爱迪生更是罪孽深重,你发明电灯干什么,蜡烛生产商怎么办?煤油灯销售商怎么办?他们不但恨死爱迪生,而且恨太阳,若是没有太阳,蜡烛不是销量剧增,安排更多的就业了吗?于是弗里德里克·巴斯夏模仿他们的语气,写了一篇辛辣而讽刺的《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
你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人?这就是一帮反人类分子!
02
就业这个事情,有什么难的呢?
劳动力跟其他要素一样,在自由市场上,只要你要价低,自然能实现出清。所以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是没有失业问题的。是工会、最低工资法和各种劳动管制法规,侵犯自由契约,人为制造了失业。然后他们又装模作样地解决失业问题。
即便不讨论这一点,按照“卢德分子”们的做法,把所有科技产品和替代手工劳动的机器全部砸碎,所有人就立即回到了石器时代,这时候,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年无休”还不一定填饱肚子,所有人全部“就业”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不是举了一个例子吗,工人们在用人海战术挖运河,没有机器设备,官员向他解释,这是为了安排就业。弗里德曼说:那何不用勺子挖运河呢,这样岂不是能安排更多就业?
所以你看,就业根本不是问题,以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业,才是问题。
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广阔的市场上,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嫌工资太低。他在等待和选择,找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那些领着失业救济金的人,之所以不着急找工作,就是因为工作带给他收入的边际价值,还不如吃不饱饿不死地在家躺平。你能发多少失业救济金,就能创造多少失业。马萨诸塞州的失业救济金,比劳工阶层工资的中位数还高,谁去工作才是傻子。
03
那怎么样创造出更多的更高收入的工作呢?
就要靠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了,劳动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了,单位时间的产出更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因此收入就高了。
但是技术进步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资本积累。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才能在投入到技术进步后,不至于降低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水平。技术相对于资本,是过剩的。这世界上的技术千千万万,为什么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
因为缺资本。
海水淡化,沙漠里种粮食,所谓“清洁能源”,技术上能实现吗?能。为什么不干?因为没有那么多资本。而且一旦那样干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反而会使人变穷,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非洲国家为什么穷?不是因为没有技术,技术都是现成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就是因为缺资本。
美国工人为什么比中国工人工资高,是因为劳动技能差距很大吗?或者是因为美国政府保护劳工权益吗?并不是。是因为美国200多年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雄厚资本,人均占有资本量高,由此美国人可以不断投资到周期更长的技术进步中,劳动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产出高,所以工资高。
所以,是人均占有资本量的多寡,决定了收入水平。
那么要想让所有人有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积累资本,增加投资。而积累资本和增加投资,需要财产权的稳定可预期,让所有人能自主决策自主行动。
也就是,奉行市场经济。
04
那技术进步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企业裁员了,劳动者不就失业了吗?
任何人,哪怕不懂经济学理论,仅凭经验观察,都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技术进步让更多人走出家庭、离开农业耕作,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中,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实现了生活水平的直线上升。
工业革命以前的就业率高,还是之后就业率高?中国改开前就业率高,还是这40年就业率高?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
所以这些“技术性失业”论者,简直就是没有一点历史感的睁眼瞎。
这是一个经验的总结。我们更需要的是,从理论角度阐明,为什么技术进步并不会导致失业,反而会增加就业?
互联网平台兴起,实体店从业者失业了吗?并没有。
多数从业者会快速适应和热情拥抱新技术,用同样一个小店,将过去只能在小县城做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家里就可以直播卖货了,过去是对着店里和路过的十来个人吆喝,现在一吆喝就是几万人,而且还省去了昂贵的店铺租金,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们并没有失业,反倒是以更高的收入就业了。
那些墨守成规拒绝做出改变的少数人,是消费者淘汰了他们。明明在互联网平台是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要光顾你同类的实体店呢?市场不等你,消费者不等你。市场总有失败者,然而这就是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养马的、造马车的都失业了吗?
更不是。
技术进步催生一个新兴的汽车产业,从采矿、钢铁、橡胶、塑料,到司机、修理工、装卸工,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从无到有地产生了,安排的就业是马车时代的数万倍。
经济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经济不能光看局部,而要看整体;你也不能光盯着那些暂时失业的人,而看不到新兴产业有更多的人就业。
05
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是:
第一,事实上更常见的,并不是技术进步了,所以裁员了;而是技术进步了,需要更多的劳动者了。
一个行业为什么会发生技术进步?
是消费者“命令”他们的。消费者说,你技术太落后,我需求量很大、很迫切,而且我还想要更新更好的,你要是不投资于技术进步,我们就不给你金钱投票,淘汰你。
正因为消费者需求很旺盛而且“喜新厌旧”,所以即便你技术进步了,也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来满足这些需求。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过去有的,现在想要更多;过去没有的,现在要有。只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二者螺旋上升,才能出现一个个新的产业。那些过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现在得以满足。
而要满足这些更大更新的需求,就会创造更多的就业。
第二,即便是那些暂时失业的、最平庸的人,也会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技术进步会大幅度增加供给,因此物价下降,让人们可以花费更少,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对那些失业者,也会降低生活成本。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花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催生新一轮技术进步,更多新兴的行业和企业涌现,劳动者就不仅能重新找到工作,而且以更高的工资率就业。
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资提高,都会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加入;而劳动力是稀缺的,这时候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发生短缺,企业家竞争劳动者的办法,就是开出更高的工资。否则他怎么可能将劳动者从另一条生产线上拉过来呢?
因此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本行业,而且提高了其他行业的工资率,对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劳动者,都是有利的。
06
那些总是担心机器替代人力的人,同时也是呼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休闲及福利待遇的人。因为他们认为,似乎只有自己才关心劳动者。
他们意识不到,这是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
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反倒恰恰应当支持技术进步。
过去全年无休终日劳作,还不一定能吃饱饭,现在技术进步了,劳动生产率几何式提高了,工作10天就可以一个月吃饱饭。如果你是一个低欲望者,完全可以剩下20天躺平休息。这难道不应当支持吗?
要是有朝一日,技术进步得让人工作一天就可以吃饱365天,按照他们的观点,这么造福劳动者的事情,难道不应当是热情歌颂吗?
人之所以不断地工作,就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要了还想要,这又关技术进步什么事呢?技术进步恰恰为人们不断满足新的欲望提供了条件,你怎么还反对开了?
所有技术进步,不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人类的时间,让人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休闲,改善劳动者的处境吗?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不就是迎合人“懒惰的需求”吗?你那么关心劳动者,怎么就见不得劳动者多休息一下呢?
不要自己一方面网购得不亦乐乎,一方面发神经地说实体店生意不好了怎么办。那你去光顾实体店不就行了?更不要自己一方面享受着技术进步的成果,一方面装腔作势地摆出忧国忧民的姿态,担心劳动者失业。劳动者不用你担心,他们倒是应当担心你这种呼吁,会将他们打回原始状态。
之所以批评“技术性失业”的迷信,原因就是,这不但是一个伪命题,而且是对人类福利增进的宣战。
题图:Rubens Santoro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