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关注,每天跟阿宝一起学习▲
作者/兰得一见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爱因斯坦说:
如果给我1个小时去解一道题目,我会用55分钟去思考。
深以为然。
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
就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的: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地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浮于表面的快思考,看似效率很高,却常常带人走入思维的泥潭。
而慢思考,则是能带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本质。
思考这件事,很多时候,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1
快思考:自觉自发,常伴左右
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球拍和球共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
如果凭直觉,得出的答案往往是10美分,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5美分。
研究结果令人吃惊:
上万名学生都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一流名校中,50%以上的学生给出了直觉性的错误答案。
在声誉稍差一点的大学里,则有80%以上的学生没有验证答案就脱口而出。
《思考,快与慢》指出:
我们最常用的快思考,能够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
但是,快思考遵循“眼见即事实”的原则,常常跟着感觉走,引导我们作出错误选择。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在知道电影的原理之前,我们很难想像,电影并非连贯的,而是由一帧一帧的影片拼凑而成。
魔术师正是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制造了一个个“奇迹”……
事实上,除了视觉,我们的每一种知觉和思维都会有误差。
仅仅依靠快思考,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自己想看的东西,只能听见自己想听的声音。
工作中只会快思考的人,往往会掉入低质量努力的“陷阱”。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有个快言快语的金雯。
为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她主动参与其他同事们的项目,短短半个月,就走马观花地把组里的项目了解了一遍。
她不愿意沉下心来研究项目的来龙去脉,同事提醒,她也不听,一心在领导面前出风头、博眼球。
在项目例会上,无论领导问什么,她都抢先回答。
直到领导问:“此次项目的发布时间,相较立项时的预期进度有推迟吗?”
金雯顿时语塞。
她的同事这才起身,详细回答了项目推迟的时间、原因和相关举措。
后来,领导在辞退金雯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
“到新的公司后记住,与其不动脑子地做十件事,不如多花时间把一件事想透。”
思考的深度,决定认知高度,影响执行力度和工作进度。
那些认知上懵懵懂懂,行动上却风风火火的人,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
深度思考能力,是重要的战略竞争力。
人生在世,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2
慢思考:把关定向,喜欢偷懒
如果你有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的习惯,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快步走时,很难集中精力想问题,遇到复杂问题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甚至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
慢思考,需要占用人生最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因而也十分难能可贵,它就好比人生的“保护神”。
因为深思熟虑,所以不容易犯错。
股神巴菲特正是凭借深度思考的洞察力,在股市无往而不利,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球富豪榜前五。
他选股票的方式与大部分投资人不同:
大部分投资人只看公司报表上的盈利能力;
而巴菲特除了看公司报表,还会分析这家公司的行业前景、企业制度和文化等。
以此判定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评估其股票升值的概率。
在他看来,一家有潜力的公司,股票升值是大概率事件。
正是这种见微知著、洞察先机的深度思考能力,让巴菲特成了全球著名的投资家。
也许你会说,巴菲特离我们太遥远了,普通人可望不可及。
其实,深度思考的秘诀就一个字:慢。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慢而获得深度思考力的事例并不少见:
那些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往往能说出别具一格的观点;
那些做作业“磨蹭”的孩子,对题目的了解往往更透彻一些;
那些在一件事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人,一般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
就像卡尼曼在书中感叹:“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才可以被叫做‘聪明人’。〞
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慢思考,可以避免直觉性错误;
慢慢用力,循序渐进,有利于克服懒惰的天性。
慢,其实才是最快的办法。

3
好的思考方式,是快慢结合的
心理学上有个“懒蚂蚁效应”:
专家发现,有一部分蚂蚁不干活,整天东张西望、游手好闲的,专家称之为“懒蚂蚁”,并对它们进行标记和观察。
当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整天忙碌的蚂蚁一筹莫展,这时候“懒蚂蚁”们大显身手,带领蚁群向它们早已侦察好的新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并不懒,只是分工不同,它们将主要精力花在侦察上了。
快思考好比勤奋工作的蚂蚁,而慢思考好比负责侦察的“懒蚂蚁”。
快思考与慢思考,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好的思考方式,是快慢结合的。
快思考往往是与生俱来的,而慢思考却可以后天习得。
4个建议,助你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1.常反思,提升认知
很喜欢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熟,不仅在于经历过多少事,更在于经历过后的沉淀和思考。
不要只顾着埋头向前冲,适时停一停,给自己一点反思的时间。
从每一次的经历中有所领悟有所得到,你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反思,是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又叫元认知。
经常反思,锻炼元认知能力,可以提升认知水平,减少直觉性错误。
2.多冥想,保持正念
谈到冥想,也许你会联想到高人,觉得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其实不然。
简单地说,冥想就是修心。
心灵的力量,和肌肉的力量一样,是可以修炼的。
找到一个锚定点,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日积月累,可以锻炼提升专注力。
这个锚定点可以是自己的一呼一吸,也可以是一个疑难问题。
多冥想,保持正念,一心只做一件事,有利于进入深度思考、获得心流体验。
3.勤学习,信息扩容
有的人把学习当成学生时代的事,一旦走出校门,就不再看书学习。
这样的人,思维容易固化,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刘润在2022年度演讲中,第一个关键词是:不确定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只有终身学习的长期主义者,才能在信息扩容中拥抱时代、拥抱变化,在不确定性中活出自己的确定性。
4.懂变通,拓展维度
好的思考方式,一定是多维度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结构思维。
感性思维属于点状思维,没有延伸思考;
逻辑思维属于线性思维,有延伸但过于单一;
结构思维则是一种面状思维,能够全面挖掘各种可能,兼顾各方作出更好选择。
若能在思考深度上下功夫,实现面的突破,就能拥有立体思维。
由点到线,再到面、到立体,不断进阶。
再加上时间维度,你的思维将更加缜密,能够在诸多选择中找到更优解,规划更加长远的未来。

4
写在最后
作家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分析了人们无法专注的脑科学原理:
分心走神的背后是逃避。
因为我们的认知共分三个区域:舒适区、困难区和拉伸区。
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因此,思考和行动最正确的方法是: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余生,愿你成为思维上的“勤快人”,既勤学善思、知行合一。
又遵循“慢慢来比较快”的规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活出通达的人生境界。
共勉!

©作者:兰得一见。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阿宝 别忘了加星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