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图书编辑,是一个40岁的单身女性。今年,她是我朋友圈里为数不多回老家过年的中年人之一。并且,过得相安无事,一派祥和。

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不过就是四个字:安静如鸡。
她依然不打算结婚,但父母竟然不闻不问了。一则可能是过去许多年催问太多次毫无结果彻底颓了,二则父母心里也许有另一种不敢言说的担心——“她这么大岁数连个对象也没有,说不定自己心里都急坏了,情绪上肯定好不了,咱就别再刺激她了。”
倒是她的老外婆,年复一年见面必催,但她不再像20多岁、30多岁时那样,每次不耐烦地和老人家争辩“到底女人的价值是不是只有生孩子才能证明”。今年,她选择磕着瓜子吃着砂糖橘含混过去,或者实在躲不过,就用假装会认真考虑的态度来结束话题。
过了40岁,基本也没有同学会了。这个年纪的人,正在自顾不暇的时候,哪还有时间组织这种毫无利益交换、单纯互相找找存在感的社交活动。她在逛街的时候,偶遇了几个老同学,也热情要约她吃饭,她都以一句“明天就要回北京了”全部婉拒,而内心想法只是:并没有欲望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兴趣了解对方的生活。‍‍‍‍‍‍‍‍‍‍‍‍‍‍‍‍‍‍‍‍‍‍‍‍‍‍‍‍‍‍‍‍‍‍‍‍‍‍‍‍‍
她把全部的时间花在陪伴上:陪母亲逛早市、下厨房,陪父亲喝喝酒、散散步,陪老外婆打打牌、看春晚——不较劲,不争辩,不证明。
因为年岁渐长,最亲之人不得不正视她也是个成年人、于是学会了适可而止;而面对不那么亲近的人,在40岁这个年纪,也终于不再诚惶诚恐、可以果断拒绝。
这个春节假期,她不但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之愉,甚至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自由。‍‍‍‍‍‍‍‍‍
同样感受到自由的,还有一位当妈的朋友。‍‍‍‍‍‍‍‍‍‍
她也没有特别做什么,只是过完今年元旦,她决定退了所有的鸡娃群。‍‍‍‍‍‍‍‍‍‍‍‍‍‍
和所有当代母亲一样,当初从怀孕开始,她便被不断拉进不同的妈妈群里,从产前辅导到产后护理到新手育儿到早教到择校面试再到升学攻略,一步一步,她被教育着、引领着、结伴着,也成为了一名标准的鸡娃妈妈。‍‍‍‍‍‍‍‍‍‍
今年元旦假期,她难得睡了个懒觉,刚一睁眼,就发现有800条未读微信。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鸡娃群里撕了起来。起因是一个孩子学奥数的妈妈在群里嘲讽美国数学大联盟难度太低、没啥含金量,结果群里另一个孩子在上大联盟思维课程的妈妈立即跳出来反唇相讥:学奥数才是毫无必要的刷题,只会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做题家。就此,两个妈妈你来我往寸步不让撕出了好几百条,最终发展成培养孩子的路线之争,导致群里的妈妈们也分成两派加入战斗,从头天夜里撕到凌晨三四点直到纷纷体力不支才消停下来。
好不容易爬完楼,她觉得头要爆炸。事实上,她的孩子既没学奥数也没学大联盟,在这近千条怒气冲冲的群架信息里,她作为旁观者,却看到了自己的焦虑、用力与可笑。想了想,她从这个群开始,一一悄悄退出了。‍‍
退了鸡娃群,就不鸡娃了吗?我问她。她说:该鸡还得鸡。只是,不再被毫无必要的人情关系捆绑、不再每天接收过量超载的信息,真的自在多了。‍‍‍‍‍‍‍‍‍‍‍‍‍‍‍‍‍‍‍‍‍‍‍‍‍
年轻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拒绝;到了这个年纪,就不必再优柔辗转了,该删就删,想简便简。
人到中年,不会一觉醒来突然就大彻大悟,不过是在一天天看似重复的日子里,学会修剪自己的生活:剪掉那些不必要的人、事与情绪。
中年二字,核心就在于“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春落幕热血尚存的“中”,懂得扮演懂得卸妆的“中”。
“中”是人生的半程,有闲田二三,有散钱几贯,有选择,有责任,有牵绊,有挂碍。明白前面还有万水千山,不少人会渐行渐远,许多事会烟消云散,但没所谓,不怕。

不去深思得失、不再咀嚼评价,把时间花在陪伴重要的人、学习感兴趣的事、完成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上,倘若做完这些还有精力,便身心投入地享受片刻闲暇。
中年,其实比任何时候都应该活得简单。拥有简单的关系、能体会简单的快乐、保持简单的生活习惯、尽量往简单的一面待人接物想事情。
比起永无止境的财务自由,情绪感受上的自由,才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把握住的。
当然,这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阅历、需要底气、需要决断。也正因如此,这是只有中年人才做得到的事——

越是焦灼无绪的时候,越是要心无旁骛。
我很喜欢《海街日记》里一句台词:很多人说生活没那么简单,可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
所以,治愈崩溃时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不是倾诉,不是痛哭,而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很小的、但具体的一件事。
比如,起身去厨房,把冰箱里的食材排列组合出一个最优解,全神贯注地做一顿饭。在这个过程里,所有暂时击垮你的焦虑、失望与痛苦,都会消失。
当时当下,你脑子里只想着如何腌制鲜嫩的牛肉,如何小心翼翼地切割一块豆腐,如何精准地把握下料翻炒的火候……你很忙,没时间丧,也没兴趣抱怨。过程终了,佳肴出锅、上桌、落肚为安,你安抚了胃,也治愈了心。
这个世界没有塌,太阳还在天上挂着,风呼呼地吹,雪花飘飘洒洒,却落地无痕。
放弃追问自己。
有些人到了一定年纪,要么喜欢向外对标,要么喜欢向内画饼。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失意中对自己一阵乃至一生的表现大加贬斥,然后推翻前尘,郑重规划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发誓要挣多少钱、打入什么圈子、坐到什么位置……这些不用说了;读多少本书、看多少部电影、去哪些地方旅行……就连这些享受生活的行为,都被量化成了KPI。雄心勃勃却难以贯彻的计划,只看到了对自己的不了解,以及被他人扰乱的慌张。
别人做得到的事,为什么我做不到?
我以前能做到的事,为什么现在做不到?
如果做到了这些事,我是不是就能成为我羡慕的那种人?
中年之后,这三个问题,真的别再问自己了。
年轻的时候,咬牙完成一件事是因为被质疑,所以心中憋着一股气要证明自己;再后来得到了一些赞许与夸奖,也被赋予了一些期望,于是做事的动力变成了“不能辜负”。
人生至此,应当学会放下不自信与不甘心。既不用证明自己,也不必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背负着什么期望。在这个年纪,努力做事,手停口停的道理无须赘述。而持续完成一件事的动力也变得很简单:用来吃饭的碗,要端得专业,才能吃得长久。
至于别人的碗有多大、碗里的菜色如何,横竖吃不到自己嘴里的,就别惦记了。
可以自律,可以节制,但没必要自虐。
要把自己当成一节弹簧。不停向外拉扯和向内压迫,都是不正确的保养方法。
任何事(诸如健身/养生/鸡娃/断舍离……),被宣传鼓吹到某种极致,都是需要警惕的。
表面上你获得了一种被赞美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落入了另一个被操控的陷阱。
合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自己的瑕疵共存,才不会活着活着突然发疯。
多一些沉默。
如果没有什么想说的,就保持沉默。如今这个哄哄闹闹的网络世界,观点已经够多了,每个人都在大声喊,每个人都听不见。与其声嘶力竭地失了体面,不如闭目养养精神,省点力气。
写到这里,突然又想起一件事——‍‍‍‍‍
今年春晚,是姜育恒时隔32年再上春晚。我和所有人一样,对他最初的印象便是1991那一年,他首次登上春晚唱了《再回首》,第二天,这首歌便传遍大街小巷,走错路都能听到。
那年我才9岁,自然看不懂歌词。但也跟着一遍一遍的春晚重播,以及家里大人挂在嘴边的吟唱,默默学会了这一首。当时不知曲中意,如今再听,已是曲中人。
过去的几年,十年,几十年,我有太多在幽幽暗暗中反复追问的片段,而现在此刻,也的确是舟过千山,渐渐咂摸出“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的个中滋味。
而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名为《一直写下去》的文件夹。这是我的初心,从少年到中年,不曾改变。
一切正是: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人到中年,还能怎样?继续活着。继续踏实、虔诚、坚定地活着。
向前看,我们依然有无尽的长路。这可以是一条孤独的、不好走的长路,也可以是一条经过不断简化而笔直光明的长路。

新的一年开启,与所有默默前行的中年人,共勉。
插图来自艺术家Giselle Deke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