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亚辉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朋友在一家私企上班,某个周五下班前,老板在群里号召全体周六加班。
理由是,老家地里的玉米好了,已经找好了销路,只缺人手打包,干完活每人拿些玉米回家作为酬谢。

第二天,算上老板,几位70后凭“觉悟”悉数到场;80后除了请假,稀稀拉拉来了2个;95后线上线下人影未见,全当没这回事。
朋友有点看不惯:“现在的年轻人可真自我啊,哪像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父母和领导的吩咐都是天命,听就完了。”
我笑问:“除了看不惯,没有点儿暗爽吗?”
她憋不住乐出声来:“看着老板那张扑克脸,我心里真的是偷笑的表情。”
我戳中了朋友的小心思,她轻轻在我肩上给了一拳,说没法和我处了。
代代掌控何时了?
当一个人在意识上习惯于被掌控,彻底与父母和权威认同,内心另一头的抗争总在伺机而动。
也许有的人会显得麻木没有精神,但实际上麻木也是一种抗争。
朋友公司的这件事情有点意思。
它一方面展现了权力之下不同人的反应,另一方面又解释了权力在一个系统中此消彼长的过程。
如果把公司里的三代人看作一个家庭的话——
上一辈的人受封建文化影响较深,在他们看来,顺从为孝,我的孩子由我说了算,子女是要把自己的主体性奉献给父母的,这很符合旧时代的伦理。
于是处在中间的这代人,鲜少有在自由家庭氛围下长起来的人,让父母满意,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我必须让父母满意,那么我的孩子也要让我满意;
自己做了父母,意味着终于拿到向下行使权力的机会。
顺便说一句,这些基本都是在潜意识层面悄悄进行,自己浑然不觉,但会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以不同方式表征出来。
最熟悉的就是各种插手孩子的学习、择业、婚恋,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毕竟谁肯承认“你得受我控制”呢?这在道德上恐怕难以说出口。
人有时候别怕靠近自己“吃相难看”的内心,那不是你的错,只是未被真正爱过、给予过。
轮到最末一代,前两代关于掌控的张力难免释放在这些孩子身上。
他们过得自不自由,开不开心,很可能是上两代人人格特质的合力作用。
压抑到了无法承受的时候,一定会寻求方式表达。
从这个角度去看,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越来越趋向于不恋、不婚、不生的趋势,与此不无关系。
有位女孩决定孤身终老,她很愤怒:“我妈真的太掌控了,我是她的女儿也就算了,将来结了婚,连我的老公、孩子估计也逃不过,还是省省吧。”
对于女孩来说,再也不多给我妈控制我的机会,这是试图拿回掌控的心理较量。
她妈妈为啥那么控制呢?
我们不难联想到缘由——
被上一辈套牢敢怒不敢言,如果没有觉醒,无疑将在子女或晚辈那里加倍拿回来。
父母控制孩子,却不自知
微博刷到一些网友的留言:
“我妈真的控制,算了,她不会懂,累了,觉得人生很没意思,这辈子下辈子都不要来了!”
“比工作更累的是回父母家。”
“从不打电话回去,也不想家,想在外面流浪,每次离家不到一公里就有种无法言说的压抑。”
我猜测,让这些孩子感到如此痛苦的父母们,可能他们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往往做了很多,又最累,得到的却是嫌弃。
他们会骂孩子没有良心,这辈子为你操碎了心,但孩子你竟然反过来讨厌我。
在某电视剧里听过一句很有精神动力意味的台词:
当你总想着对别人已经很够意思了,说明你心里已经打算对别人不够意思了。
这放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是同样的道理。
尤其是已经成年并开始独立生活的子女,父母还是经常强调养育的不易,实际上他们只想说:
我养了你,我很够意思;接下来我要做的不够意思的事情是,你必须听我的。
还有一些更离谱的父母,甚至对子女的监管无孔不入,真能被他们气乐了:
“我一个女的,留个长发就说我是求偶心理,让我去留外婆的发型。”
“我爸不允许我笑,以前大家都以为我是面瘫。”
还有一个女孩的一段话把我看哭了。
因为父亲长期对她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不允许她有任何反驳,导致她怕得罪人,忽视自己的需求,不断被指责而自卑,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
她写道:
我改变不了他们,只有不交心,保持着距离。
我的路注定比有些人难走,但我觉得这样的恶性循环,该在我这一代终结了。
我想,女孩的态度应该可以带给有相似经历的人一些力量和方向。
觉醒之后更焦虑了怎么破?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下作为未成年人的父母的一批人,觉醒力正逐渐增强。
他们一边要背负着传统,另一边要托举着新生代的教育责任,自身没有得到过好的养育,在对待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充满了无数个“该不该”的纠结。
一个不小心,就犯下了“把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髦错误被舆论所指。
父母肯反思,就比无意识的控制进了一大步。
但是也要知道,那些“该不该”的问题,多半的底层逻辑仍是以父母自己为中心的考量:
我这样做孩子会好,那样做孩子会坏;
我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名失败的母亲,等等。
仔细想一下会发现,这些担忧的背后,还是看不到孩子的主体存在,那父母就还有掌控的嫌疑。
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还是放在“你得要在我的指导下成长”,这是为了满足自恋。
一位身体硬朗90岁的老母亲,偶尔给她60岁的儿子做点好吃的,并告诉儿子,在我眼里,你多大都是我的孩子。
我们觉得这样的场景好温馨幸福。
但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却经常吐槽:“我爸妈总觉得我是孩子,还小不懂事,总安排我,被烦死。”
所以,有时候父母不清楚自己是否属于控制型的,不妨从孩子的反应中找找答案。
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自己的掌控感;还是把主体权力交还给孩子,我们在一旁帮点什么忙——
这是两条非常不同的思路,从孩子的长期发展来看,意义深远。
回到父母自身来看,如果总是无法放手,需要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在有哪些恐惧。
真正的亲密
父母渴望与子女亲密,子女也是如此。
但是,控制只能导致距离,无法产生亲密。
无论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恋人之间,如果身处控制的关系当中,我们只能说这段关系很紧密没有边界,但并非亲密。
真正健康的亲密——
是我们被另一个人想起的时候,使对方感到温暖和放松,有时间就想靠近,愿意为我们做点什么;
而不是我们把对方攥在手里反复摩擦,让人望而生畏想逃。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不易以及需要面对的课题。
要知道,来自父母的控制,挡住了一个孩子生长所需的阳光。
我想对读到此篇的人说一些话:
也许你正年轻,或者已中年;
也许你并未拥有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却给出过许多无条件的遵从,心中掩埋着委屈和遗憾;
也许你已有或将有孩子,面对未来,我相信,你会如尼布尔的祈祷文所言:
对于不能改变的,请给我力量让我去接受;
对于可以改变的,请给我勇气让我能够改变;
更重要的是,给我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
亲爱的你,加油!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和你一起面对人生课题 
 探索自我的内在恐惧 
 找回生命的力量和勇气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