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唯有包含中国文化内核的科幻片才是中国的科幻片。
来源:行业研究报告(ID:report88)
作者:行研君令狐
2019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横空出世。
在没有业内看好的情况下,作为黑马,成功问鼎了当年的春节档票冠,
它就是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短篇小说的
——《流浪地球》
四年过去,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把这部续作盼来了。
无论从技术特效,还是人物塑造,
个人觉得《流浪地球2》比起第一部,有着全方位的提升,
如果戴上我对国产科幻片的滤镜,那就是99分,甚至可以评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中的太空电梯
诞生于著名火箭科学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伟大想象
对普通观众而言,它观影门槛低,全程高能;对资深科幻迷来说,是值得多刷的佳作,三小时都嫌短。
真要挑刺,或许存在剧情节奏不行的缺憾,但瑕不掩瑜,它的价值,也并非一部简单的贺岁片,或者视效爽片;
该系列填补了中国硬核科幻片的空白,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浪漫且拥有人文关怀的科幻故事,展现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科幻文化。
中国科幻,不但崛起,更是超越!

中国科幻与文化自信
科幻题材,一直以来是我国电影的短板。
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还需要先进的影视工业体系,强大的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支持。
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近些年,资本往电影里砸钱一向不手软,当然不排除有些拍烂片,Money Laundering。

这时候就要鞭尸一下那个披着 “科幻”外衣,豆瓣评分2.9的著名《某某堡垒》。
投资高达3.6亿,比小破球的制作成本还高。
结果却造出个口碑票房双扑街的“依托答辩”。
这片子可以说一无是处,但最大的锅还是在科幻设定和艺术设计上。
被学者评价为:“好莱坞式的中国高概念电影秉承了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技术主义风格。”
来源:艺术评论杂志
一昧地模仿和对标好莱坞大片,流于形式,却没有深耕和挖掘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和观众心理。

就容易变得不伦不类。
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多展现的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与外星物种的对抗,体现了海外拓殖时期,文明与野蛮价值观的冲突。
比如《阿凡达》。
中国没有支撑西方科幻叙事的文化和历史基础。
那么,何为真正的中国科幻?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得好: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唯有包含中国文化内核的科幻片才是中国的科幻片。
也就是科幻电影本土化。
文化自信。
《流浪地球》系列的精神内核,非常“中国”,表现出我们对乡土、对家园的守卫和眷恋。
整部影片中,着重对于集体力量与凝聚力的刻画,凸显了中国特有的集体精神。
所以纽约时报批评它为中国的文化输出,打了30分。
我很开心,反而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软文化输出。
好莱坞拍不出流浪地球
显然,好莱坞已经拍不出《流浪地球》这种作品了。
并不是说美国人的水平不行,他们的技术和特效还是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而是因为他们拍不出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科幻故事。
2016年,《流浪地球》的主创团队去美国交流,给那边同行讲述了这个脚本故事。没想到,美国人很兴奋。
郭帆很不解,明明已经做了几百部的科幻电影,为什么还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呢。
美国人便说:你们的想法很奇怪,为什么逃离都要带着地球?
当时,郭帆凭借朴素的第一反映是,买房子贵,我们还得还房贷。
但是细想一下,这恰好就是中国人对房子,对土地的情感。
其次,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导致他们不理解故事中为什么设置了150万人的救援队,以及饱和式救援。
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表现,我们没有好莱坞故事里的超级英雄,我们的英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
美国人不能理解的部分,恰好就是中国文化最具独特性的部分,而这份独特性就是《流浪地球》所表现的文化内核。
或者说,是对西方价值观的颠覆。
同样是面对洪水。
西方神话里,好人诺亚受耶和华指示,建造方舟逃难。最后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
而东方传说,大禹率领民众,对洪水进行疏导,耗尽心血与体力,13年后,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你看,这就是中西方面对灾难的态度差异。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中国人拥有兼怀天下的坚韧品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
这一概念就是中国首先提出,并写入宪法的。
无论是多年来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中非合作”……都彰显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具有的责任感和全球观。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所以流浪地球里,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发表了那段振聋发聩的人类股骨演讲:
在一万五千年前,大腿骨折是致命的,
只能等在原地,被野兽吃掉。
但这根股骨愈合了,它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意味着它受伤以后,有人为他处理伤口,有人为他提供水和食物;
有人保护他,不受野兽的攻击。

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
一万五千年后的今天,又一根断裂的股骨,摆在了我们面前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当沙溢喊出那句令人泪流满面的台词:
“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
我明白,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我明白,只要人类的火种存在,那么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超越
《2001太空漫游》和《星球大战》系列是我对科幻片的启蒙,至今仍是天花板的存在。
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科幻启蒙。
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
自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产业迎来发展的契机。
根据《中国科幻10年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科幻产值已超700亿元,5年来增长了8倍。“老中青”三代的作家梯队正逐渐成型,科幻文学创作数量稳步攀升。
然而刘慈欣一人的作品占据了原创科幻图书市场销量的80%,其他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差距校大。
但国内的科幻市场并没有处于一个特别繁荣的状态,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诚如流浪地球里的移山计划,这是一个需要执行2500年的计划,需要100代人的艰难接力;
中国科幻,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继。
这粒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最后成长为参天巨树。
行研君文章推荐
↓↓↓
——END——
点击微信小程序👉"报告搜一搜";免费下载各行业研究报告pdf和word、可视数据、学习资料。提供研究报告、市场研究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