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引用过很多美国智库报告的内容观点,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等等。
其实中国也有很多世界顶级智库,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都被外界视作具有智库性质。
除了官方背景的机构外,中国民间同样存在一些智库,比较出名的一个叫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CCG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非官方智库,拥有专职智库研究人员近百人,还聘请了不少大咖组成咨询委员会。
前段时间CCG发表了一份《2023中国与全球化报告》,当中有不少值得注意的观点,也被某些媒体认为具有一定的官方宣传色彩。
本篇挑报告10个话题中的3个来重点聊一聊。
1、中美关系或迎来新的稳定窗口期,达到一个历史新节点。
CCG报告将中美关系排在了它2023年十大预测的第一位,并且引用新晋外交部长秦刚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署名文章:
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宽广的地球足够容下中国和美国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
报告认为,中美关系在2017年出现了剧烈的转折和波动(《从尼克松到拜登》),并在拜登出任总统后继续下行,美国在政治、经济两个领域对华逐渐形成全面包围态势。
众所周知,民主党搞外交有两个特点:一是酷爱开会办会,二是喜欢拉一些小圈子。
拜登上台以来,其团队先后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IPEF)、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美英澳三边安保联盟协定(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以及芯片四方联盟(CHIP4)等名目繁杂的组织。
不过CCG报告认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是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尤其考虑到2022年11月两国元首利用G20巴厘岛峰会进行了面对面会晤,明确表示要防止中美关系进一步失控,并确定了一个框架来管控重大风险。
另外,CCG报告中美关系部分的最后引述了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20年周期论”,认为两国间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且很有可能会持续20年,但到2035年美中关系将开始向好——这种长期变化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力量的对比,也取决于各方对机会和局势的把控能力。
此处补充一点。
按照笔者的理解,G20面对面会晤只是“期望确定一个风险管控框架”,而不是“达成了一个框架”,所谓“建立美中关系护栏”(主要是避免意外军事冲突)是布林肯国务卿这个月访华要重点谈的事情。
实际上,中美之间想要达成一个风险管控框架非常非常困难,就以台湾问题为例,双方的红线该怎么划呢?
无解,北京和华盛顿谁都不会把自己的底牌先翻出来。
想要知道对方的底牌,只能靠一些危险的军事外交动作去不断试探,靠开会讨论是实现不了的。
2、乌克兰危机或进入谈判和冲突并存的阶段,有进入“冻结”状态的可能。
CCG报告认为俄军目前不再保持全面的进攻态势,乌军也无力对俄控区大举进攻,在未来一年,乌军与俄军将继续对峙并持续发生规模不等的战斗,这一状况将成为常态。
因为乌克兰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乌东,它们要么被俄方控制,要么接近俄控区并沦为战场,这使得乌国家战争潜力受到很大影响。
CCG报告认为,目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调停俄乌冲突的可能性正逐渐增加,中国可考虑推动构建“五常+欧盟+乌克兰”的P5+2七方机制,参考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做法劝谈促和,全面平衡解决21世纪以来最大的战争危机。
此处点评一下。
P5+2七方机制与“六方会谈”有很大不同,朝鲜半岛局势历史上即分所谓的“北三角”和“南三角”,“北三角”为苏联/俄罗斯、中国、朝鲜,“南三角”为美国、日本、韩国。
“六方会谈”说白了就是将冷战期间的“北三角”和“南三角”聚到一起,两边的立场与实力大致为3:3.
而在“五常+欧盟+乌克兰”的七个参会主体中,美、英、法、欧盟、乌克兰这五个为同一阵线,中国就算略微偏向俄罗斯,也是以二敌五。
因此,以当下的形势看,会议局面很容易一边倒。
会谈顺利进行的前提只能是战争打到让欧洲痛苦不堪,法、欧盟(德)的态度趋向中立,才有可能成局。
继续回到CCG的报告。
地缘政治方面,报告认为乌克兰危机使得欧盟经济实力下降,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的号召力和控制力会更强;由此,美国为首的西方可能表现得更为团结,在对俄罗斯和对中国立场上更加一致。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在欧洲实力下降的同时,中等力量国家将在平衡和缓冲地缘政治板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杠杆作用。
什么是中等力量国家呢?
比如土耳其、沙特、伊朗、越南,还有大一点的印度,以及一些区域一体化组织。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新兴力量的崛起会严重冲击当下国际秩序,因为七十多年前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框架搭建的时候,南亚、东南亚、非洲都是殖民地,而今天南亚、东南亚均具有三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总量,更不要提优势明显的人口。
随着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他们必然会提出政治诉求;或许联合国的框架会被最终保留下来,但其功能和权威性必然走向退化,各种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则会上升。
对中国来说,如何利用好这股上升的势力,是平衡与西方实力格局的关键之所在,尤其是俄罗斯被战争严重削弱的情况下。
3、大陆对台策略和表现出来的战略耐心将推动台海局势保持稳定。
CCG报告认为,2022年里大陆保持了高度战略定力、展现充分战略耐心,为稳定台海局势作出最大努力,这些策略和战略耐心将在2023年延续下去。
随着国民党中期选举获得胜利,岛内民意“求和平、求稳定”的思潮再度占据上风,连民进党政治人物也都开始考虑微调自身政策基调(《台湾的新思维》)。
另一方面,随着大陆出入境政策放宽,两岸之间的旅游、留学、就业、投资等人员往来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为局势增添一份稳定因素。
不过,2023年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是否会访问台湾、以何种形式访问台湾、访台期间发表哪些言论,仍是必须要关注的X因素。
按照外界的预期,麦卡锡今年访台是大概率事件。
有了佩洛西的示范,拜登政府也不便公开反对麦卡锡,否则会背上“对中国软弱”的罪名,正中了共和党下怀。
至于说中方的反应,笔者观点与CCG报告里提到的基调一致,认为不会比2022年佩洛西访台时更激烈。

一来麦卡锡是共和党籍议长,拜登对其影响力很有限(麦卡锡本来就是要找拜登麻烦的);佩洛西访台前中美曾有过元首通话,拜登以“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白宫无权干涉国会”为由做解释,如今换成一个共和党议长,这个理由更加“无懈可击”了。
二来,2022年8月佩洛西访台时中国正处于“关键政治节点”之前(1996年台海危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当下则处于稳固期,战略定力明显提高;而且就实际效果看,佩洛西访台根本没有给民进党和台独势力加分,不久的县市长选举中绿营惨败。
基于上述判断,麦卡锡引起的风波大概率小于佩洛西,中国有可能处理得相对低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