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条报道了将近40个家。
我们发现,
在住宅设计和人们的生活中,
一些新的趋势正在兴起。
广东湛江小镇的低耗能自建房
上海里弄实践可持续生活14年的Sherry一家
可持续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上海里弄,环保夫妇自己动手改造的老破小,
14年不用开空调;
广东湛江,建筑师的小镇自建房
靠低技、可持续的建造技术,
让家实现自主降温……
黄冈垂直森林住宅
北京胡同里的植物之家
疫情长期居家,与自然共栖成为“刚需”。
湖北黄冈,中国首个垂直森林住宅,
迎来第一批住户;
北京四合院里,植物爱好者极致改造,
在胡同里实现露营自由……
溪山庭
武汉古木之家
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设计师们。
江苏徐州,北大教授在废弃的窑坑,
堆出中国现代造园的第一座家山;
湖北武汉,以20多种古木营造的家,
越住越有味道。
大年初六,一起回顾10个年度住宅。
湛江10口之家:
36°C不靠空调,房子自然降温
2017年,留法建筑师夫妻吴林寿和赵向莹,回到老家吴阳——湛江一座海边小镇,为父母改造祖宅,满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设计一稿被父母以“跟我们这里风水不符”打回后,夫妻俩开始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宅格局——“三间两廊”。
历经5年,在2022年造出了一个既符合当地日常的生活习惯,但又有别于传统自建房阴暗、狭小的空间,开放、流动而自由的家。
吴林寿一家
造价约100万,选用本地最便宜、最常见的红砖作为主要材料,红,还有个好意头。
2022年“史上最热的夏天”,两位老人完全没开空调,全靠天井、院落、屋面等实现自然降温。

从外形看,就是两栋小楼中间加了一个顶。吴林寿和弟弟两个小家庭各居一侧、彼此独立,又通过相连的大屋顶融入有父母在的大家庭之中。
屋顶下一个半户外空间,是日常祭拜、红白喜事、聚会活动的主要场地。
两侧分布着吴林寿父母的卧室、书房和厨房。


院子有效地调整着家中的微气候‍‍‍
地面层穿插5个院子,带去采光和通风,形成一个院子、一个功能区、一个院子这样虚实交错的“九宫格”,每个角落都有自然的风与光流动。

室外闷热难耐,屋内却凉风习习、树影晃动
院墙阻隔外面的热气,气流得以从上方顺着坡屋顶,经过庭院推进来,在空间里流动起来,是经过冷却之后的空气。

村里是熟人社会,吴妈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两边门,代表家里有人,也欢迎邻居们过来做客

吴家爸妈现在就全年不开空调,都是靠自然通风、降温。
唯一的问题,“我们住在楼上会更晒一些,酷暑天还是需要开一下。这也是因为之前都是春节冬天的时候回来,没考虑到这一点,我现在就在想能如何调整改进。”
上海一家五口的可持续生活:
14年不开空调、不烧热水
2022年夏天,上海40℃及以上极端酷热天数创下历史记录,住在市中心的Sherry一家五口,却依然保持了月电费100元以下。
Sherry和先生Raefer是加拿大人,来上海已经21年,2007年12月搬进这个80㎡的老房子。
住了14年的家,没有经历过大的修补,因为Sherry和Raefer都学的建筑,当初在改造时,在房子的材料和结构方面下了大功夫。
室内的木地板、木家具都由二手老木头加工而成,一举三得:购买价格低;美观;全部可以经过拆卸后重复使用,很环保。
Sherry一家
所有窗户都更换成密封性更好的双层玻璃窗,外墙填充隔热材料,另外加装了5个天窗,为整个家引入充足的自然光。
往常,夏天极少开空调,冬天也无需暖气,室内通常二十多度。
2022年夏季酷暑,Sherry一家在家时打开客厅的空调后,全家基本在这个区域活动;临睡前关掉客厅的空调,再开顶楼卧室的。总之,只开一个空调。
天窗
用了十余年的桌凳,凳子的皮质覆面更换过
Raefer夫妇俩,从工作到生活,都和环保、循环、可持续有关。
早在十多年前,因为女儿若涵皮肤敏感,Sherry开始做一个小小的有机棉童装品牌。同时还办了一个汇聚有机、环保用品的市集,每年办4次,坚持了十几年。
自制手工皂

蓝色牛仔布包是二女儿做的
2018年,Sherry开始举办二手衣交换市集(swap),最初来的主要是外国人。
近两年,情况大为改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参与,大家抛开“穿别人的旧衣服”的顾虑,认可这是很好的事情。
杭州夫妻山居15年:
自造土房,冬暖夏凉
吕晓辉在浙江丽水的乡间长大,十多年前已经到杭州,专注于中式家具的修复和改造。大约2005年,萌生了出城、回到乡村的念头:
“那时的杭州交通堵塞严重,空气质量也不好。所以想着,能不能和一波朋友一起搬出城市?鸟飞累了,总要回森林。”

吕晓辉的工作室、家(上)
山间取水喝茶(下)
2011年,吕晓辉与太太将工作室安在离杭州60公里的莫干山庾村。
他租下一处始建于1932年、室内约300m²的破败院落,“难得的建筑,夯土墙、木构屋顶,有非常好的石材基础。”
房子改好十年了,基本没有更新过,还是很好用。他改造的一大出发点是:尽量用本土的东西来完成新建造。
改造后的工作室
所有植物都是“本地”的,合乎莫干山的气候与水土、易于生长,不用费心打理,繁茂院子“荒野”感满满。
改造时尽量选择可再生、降解的材料,开挖的土和废旧材料也全部填埋在走廊地下,“能自行消化的,尽可能不往外运,减少对环境的搅扰”。
能使用回收材料的地方,就不用新的材料。莫干山多竹子,但竹梢细长,他将这些很难被用于别处的部分铺在屋顶,变成天然的装饰。
用竹子做饰面的屋顶
十年来,房子都没有装空调。屋顶添了保温层,又开了天窗,中空玻璃隔音、隔热,也为室内引入更多天光。
冬天取暖靠壁炉,山里倒掉的老树、废弃的木头,加工成采暖燃料,堆在壁炉旁。
吕晓辉设计的“裸心小馆”,夯土建筑、竹屋顶
这几年,他越来越关注环保、可持续的建造:“建造过程中,通过减少远距离的材料购买、雇佣更多当地人等等措施,就能减少能源消耗。”
“其实,中国乡村有大量优秀的房子是传统土木结构的,土、木、砖、瓦、石,这些材料很容易获取,房子倒塌之后,又回到大地去了,农民平整好土地,甚至能直接耕种。这种可循环的建造思路,值得学习。”

中国首个垂直森林住宅:
迎来第一批住户
2022年春,湖北黄冈,中国首座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迎来第一批住户,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垂直森林之父”斯塔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设计。
两座80米高的绿色“树塔”住宅伫立于黄冈市中心,错落的露台将建筑表面画出一道道分割线,在当地人眼中,这两座“搭积木一样的高楼,新奇有趣”。
黄冈垂直森林 

2014年,博埃里设计的世界首个垂直森林住宅,在他的家乡米兰落成
“城市层面来说,目前城市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已经占到了地球总量的75%。”
在博埃里看来,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植物,来延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而且,生物多样性也会筑起更多保护屏障。”
黄冈垂直森林大楼一共覆盖着404棵树木、4620株灌木,和2408m²的花卉和攀缘植物,植栽首选当地植物物种,适应性高、易于养护。
无论选择哪一种户型,哪一个楼层,步入自家的空中阳台,就能直面大自然。
垂直森林的风洞实验

米兰垂直住宅的“飞行园丁”,既具有高空作业技能,又是植物学家,在建筑落成后在空中修剪、检查植物
维护由物业来管理,每年预计有4次常规检测和养护。针对很多人关心的蚊虫滋生的问题,设计则从提高水质、及时排水、配置一定比例的驱蚊植物来解决。
90后小伙独居成都郊外:
20m²住人,70m²摆花
二十一,90后西安人,先锋花艺师。2020年疫情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抛下老家“越发麻木、进步很慢”的生活,搬到成都郊外,重新开始。
新家在三圣乡,位于城市的东南角,周边有大片大片的野地,可以采到很多比较野性、个性的花材。
他把家打通,只给自己留20m²的卧室,剩下70m²都是花的空间。“整个家就像一个大的花器,随着四季的流转而自然变化。”

二十一在成都郊区的家
去野地捡花材,进行创作
打通96m²的三室一厅,改成了一室一厅。又做了一整面的落地窗,为了将窗外的自然之景完整呈现。一进门,一片连绵的绿色便映入眼帘。
一间卧室拆掉,变成开放式厨房。
一间卧室用四扇纸门,围出一方茶室。平时敞开,与其他的功能区相通,关起来就成了临时客房。

整个空间都相对空荡,更多的是留白,将视线引向空间的主角——自然。

形态优美的火棘果,搭配秋天路边常见的栾树果,有秋意,也满是张力
各个角落都围绕着花和大自然展开:不起眼的野花野草,甚至枯萎、被虫蛀过的植物,再拿回家来“变废为宝”,做成花艺作品。
疫情居家,每天就在这里吃饭、看书、喝茶、画图,像是坐到了树下,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夫妻在家造植物园:
200㎡四合院,留给600多种植物
80后北漂夫妻小武和欣琦,在北京闹市的胡同内,改造了一个200m²的四合院,有小院、露台、流水,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种植物。
居家隔离时,一家三口也不觉得苦闷,“大家渴望的露营,我们就在家里实现。”
600种植物的小院,四时不同
为养很多植物改造的家
小武的收藏:孔雀翎丝苇
小武收集植物十几年了,经年累月,家里植物“泛滥成灾”,他舍不得扔,只能找更大的房子,发现还不够,又找带院子的,就这样一步步升级。

阳光从天窗照入
温室内部和上方
首先要考虑的是光线,每个房间至少有一个天窗,引入自然光。
很多植物没法在室外过冬,小武牺牲了卧室的部分通风,在户外做了一个玻璃房温室。

露台上,主要养喜欢强光、耐旱的植物。在屋脊上做了阶梯,增大使用面积。
儿童房的外面是一片小竹林,做了大开窗,起风时,竹影摇曳。
‍‍‍‍

摘核桃‍‍
能戏水
很多人第一次见小武家都很震惊:北京还能出这样的“桃花源”,大家下意识觉得北京的气候难养植物。

“其实只要愿意花些心思,都是可以实现的。”
上海夫妻在39楼:
造湖石、悬山、小森林
2016年,建筑师潘凌飞一家三口,住进上海一栋高层住宅的39楼。
因为向往传统中式院落中家人相互感知、却不打搅的“声息相闻”,90的商品房,他化平庸为神奇,在2间卧室间“掏”出圆洞门。
喜欢植物,又造了一墙“湖石悬山”,高高低低的观叶植物站满了阳台,就像小森林。


拆掉厨房原有隔墙,布置3米长、面向客餐厅的岛台‍‍
在厨房忙碌时不再“面壁”,眼前有“景”
把厨房“敞开”,边煮饭,还能和家人边谈笑。
在2间卧室掏出圆洞,圆洞的移门打开时,两个房间里的人能看到彼此,也能一眼瞟到厨、客餐厅的情形,可以及时关照家人。
儿童房的圆洞门
卧室的圆洞门
家中各个角落遍布适合室内生长的热带蕨类:槲蕨、狼尾蕨、波士顿蕨、长叶肾蕨……
阳台造景和盘踞的猫
阳台上一墙“湖石悬山”,高高低低的观叶植物站满了阳台,就像映衬着城市景观的小森林。
植物、光影、房屋、院落、圆洞,一家人在就像生活在有屋檐的“院子”里。
“别墅是极其贫乏的住法”:
北大教授做了个一亩之园的试验
知名建筑师、造园家董豫赣一直心心念念,要在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别墅之间一较高下。
2018年开始,他一偿所愿,在江苏徐州做了居住试验:造“一亩园”溪山庭。

北看溪山庭
山水之间的家‍‍‍‍‍‍‍‍‍‍‍‍‍‍‍‍
溪山庭北边有较大的池塘,南边是个废弃窑坑,水多,是理想的造园条件。占地一亩,建筑面积是400多平方米。
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利用风景,他把山堆在了中间,房子围绕这个山展开。堆山的同时,外侧连接南北水系,并引入内院,建筑一半临水、一半接山。
最南侧远离山和水,设计了一系列小庭院。保证每个房间基本都有2-3面比较不错的风景。

横山堂北侧外观
横山堂,一侧看山,一侧看水,摄|曾仁臻

客厅斜水阁
按照三室两厅来布局,横山堂是餐厅,南侧与山隔水相望,北侧临水。
“堂”是园林中最重要的空间,用了对称的坡屋顶,屋顶两面都安装了滴水装置,造“下雨”的场景,还可以降温。
斜水阁是客厅,与西山斜交,可以直接从客厅跨入山中。

主卧竹里
山间
山上的三间卧房,朝西的次卧,西向临溪,名溪舍;中间的儿卧,北对山巅,名山间;东南角的主卧,远离山水,自带竹石幽庭,名竹里。
地下室框景 摄|钱亮
从地下室看山
山的深远不尽
地下室也是董豫赣和朋友们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朝向山的北墙,根据山势设置窗洞,框出一幅幅山景。
南侧的高窗外,建筑师堆了一个小小的石壁,形成穿过这个房子还是山的意向。结合角落里的滴滴答答的水声,“特别像在山洞里待着”。
武汉夫妻用20种百年老木造房:
中国人自己的味道
2016年,在城市打拼多年、搬家数次的70后夫妇朱俊亿和肖亦,来到武汉郊外一个岛上,花费5年为自己造一处退休养老的居所。
他们依据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造了个“全老木”之家。满世界搜寻来20多种木材,绝大多数都有百余年的历史。
朱俊亿一家三口

满是老木的家
朱俊亿出生在一个朱姓的村子里,整个村落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子,从房屋到家具都由当地的工匠完成,买下房子后,夫妇两便起心动念要造全木的家。
2020年初,武汉疫情,隔离在家,他决定开始着手设计,就开始在网上四处搜索资料学习,到处找老木头。
历经波折,前后购入将近40次,收回的老木种类超过20种,楠木21立方米,铁力木7吨,栎木45立方米,绝大多数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家中的梁柱,为楠木

收来的老栎木,和它曾经所属的傈僳族民居
栎木做的活动家具
铁力木制作的柜体
结合不同木头的特性,家里承重结构的梁柱基本采用楠木,铁力木用来制作固定家具,活动家具都是楠木和栎木做的。
朱俊亿还画了几十张图,设计自己想要的家具,共有50多件。
设计图纸

供桌,对清代样式进行了极简处理

改良后的罗汉塌
花器,以前农村用来储存粮食的米桶
“这是我们住过最‘旧’的新家,也是最自在的。就喜欢它的不完美,它的虫眼、裂纹,家越住越好看、越有味道。”
漂泊10年,
她贷款回顺德改建四层祖宅
顺德老城区内,房屋密密麻麻,其中一栋长条形的白房子,格外醒目,路过的人总要停下来看几眼,这是顺德人陈艺儿一家三口的家。
2019年,女儿两岁,先生老何经常出差,她常独自带宝宝。又做少儿培训画室,一时间精力不济。
“能不能有个空间解决所有问题”?——先生老何有工作室,她有画室,小朋友有玩耍的空间。
第二年,她卖掉商品房,贷款50万,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改建祖宅。
自成天地的家
设计师何钢荣是老何的朋友,考虑到街道拥挤、隐私性较差,就将空间打造得更为封闭和向内,“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乐园”。
四层的白房子,进门先见到一个灰、白、绿的小庭院,一下就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

进门庭院 摄|左小北

错层楼梯
一栋仿清水混凝土的结构柱,连着木质楼梯,通往二楼的生活区,层高在这里开始错落。客厅上方悬挂着女儿信手涂鸦的作品,老何的工作室在另一侧。
陈艺儿的画室

转至三楼,这栋房子最有趣味的错层楼梯,连接着两间卧室,又通往四楼画室,一家人待在不同空间,能时时保持互动和交流。
四楼最为开阔,天窗和大面积玻璃窗,让空间显得格外明净。天气好时,躺在沙发上,还能看到蔚蓝的天和游移的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