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小温
新年好呀,给大家拜年了!
春假期间将推送“我们怎样过春节”系列。写这个系列的起因是,大家一致感叹了一番现在的年味太淡了,那些仪式感的东西似乎没有了。大概是长大了,又或者是离家远了,总是在回忆小时候的春节时才津津有味。所以,就借着影视剧里那些过年的桥段,来说说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春节记忆。
《你是我的荣耀》里乔晶晶回宜兴过年,刚到家就被拉上了麻将桌。
大明星技术堪忧,点炮、不懂听牌,还被于途突如其来的“我到家了”扰乱心绪,随手就把摸的牌稀里糊涂地打了出去,急得坐一边帮她看牌的爸爸吐槽她“败家丫头”。
在一年一次的团圆氛围里,所有手足无措都会被原谅,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中国人对麻将是认真的,日常休闲搓两圈,逢年过节打点“小麻将”,最怕的不是输钱而是“三缺一”。
全国各地麻将玩法不同,但在时间节点上,春节期间绝对是“全民搓麻进行时”。小时候过年围观大人打麻将的画面像是有魔力,一直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
以前一到除夕,好多亲戚都会聚到我爷爷家里团年。一屋子人吃完饭准备打牌,直接把饭桌收拾收拾变成牌桌。
“收拾”的任务通常是交给我这个小学生——
触感跟毛毡很像的绿色麻将桌布,给它铺到擦干净的方桌上;再从柜子里拎出装麻将的蓝色塑料盒子,还挺重,每回都得花点儿力气。盒子侧放,锁扣打开,一百多块麻将哗啦啦地倾泻而出。

至今都没明白大人们是怎么通过掷骰子确定的座位,等我跟茶馆老板似的把茶水端过来,他们已经坐下开打了。
我就拖条凳子坐我妈背后,一边吃花生喝可乐,一边安静看着。
经常一圈结束,其他围观的人会笑着调侃桌上的“你刚才咋个不打那张”,一连串的操作说明听得我云里雾里,但在对于麻将热爱有余而水平不足的我这里,简直不明觉厉。
(《溏心风暴》)
新年麻将局的重点不完全在打牌。一年到头没怎么见面的亲戚朋友,好不容易聚在一块儿,此时就是闲话家常最好的时机。
“你最近工作怎么样?”“小孩期末考试成绩还行吧?”中间夹杂着谁的儿子娶媳妇了,谁的女儿又嫁人了,X还在闹离婚、很有钱的那个Y犯事儿家里破产了之类的消息。
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真真假假的八卦,都逃不出这张小小的牌桌子。
其实当时的我看不太懂麻将,也并不清楚大人们嘴里的八卦主人公到底是谁,但麻将碰撞、热闹交谈的声音缠到一起,头顶那盏明亮的白炽灯照得我昏昏欲睡,记忆里的场景变得暖烘烘的,安心又幸福。
等到我上高中,作为过年保留节目的家庭手搓麻将,早已经升级成了去茶楼打机麻,我也终于有了一年一次的上桌机会,有时候是和家里人“斗智斗勇”,有时候是和几个发小“菜鸡互啄”。
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是跟家里的老人打小麻将,哼哧哼哧打了一下午还输了30块钱。大方地从压岁红包里抽出张100块放到桌上,长辈们乐得不行让我把钱收好。
再往后到读大学、工作,朋友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有了各自的生活,“三缺一”成了常态,几个人只能等偶尔空闲下来,在手机上用电子麻将消解烦闷,但总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所以即便是年味变淡的现在,我还是特别期待回家过年。
大家终于从天南海北回到最熟悉的地方,曾经看着家长打牌的我们,都长成了能在牌桌上谈天说地的大人。吐槽怎么被甲方压榨,无奈七大姑八大姨今年也依旧关心自己工资多少、又在旁敲侧击感情状况。
聊着聊着,一不小心给对面点了个炮也是开心的。输赢有什么重要呢,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刻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