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大地上,追思古格,去感知和触摸西藏文明的古老面孔,守护我们一线生机的精神安宁。
图文 | 熊昱彤
阿里是天上。阿里位于西藏的西部,3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也是人间。阿里广袤厚重的土地上,孕育过神秘璀璨的古象雄文明和本教文化。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覆灭后,在象雄的土地上,绝地诞生了又一个伟大的王朝——古格。
日落后的土林,满目苍凉,投射着难以言状的神秘气息,是要把人带回到悠远的古格时代?
让我们回到吐蕃王朝猝然崩盘之前最后的岁月。
公元9世纪,外患内忧、天灾疫病威胁着辉煌了二百年的吐蕃王朝,而王朝统治者内部矛盾更是空前激化。
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几百年间,佛教和西藏本土宗教本教之间不停地发生着宗教斗争,此时灭佛,彼时灭本,几起几落,难分胜负。
在吐蕃最后一任赞普(国王)朗达玛执政时期,佛教和本教之间在政权和教派上的对立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两教拼杀的结果就是统治者朗达玛将佛教灭法。公元842年,朗达玛被佛教僧人刺死。
本教寺庙孜珠寺
朗达玛死后,吐蕃社会积弊总爆发,青藏高原一时天下大乱。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争夺王位,自相残杀,混乱持续了三十多年,吐蕃王朝最终覆灭。
约930年,以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为首的吐蕃王室后裔,不堪战乱,向西迁移,来到了今天阿里地区的普兰,也就是圣湖玛旁雍错和神山冈仁波齐的所在。幸运的外来者受到了普兰土王扎西赞的厚待,后者还招他为婿,立他为王。
冈仁波齐
吉德尼玛衮不愧为吐蕃王室的余脉,王者的超凡能力很快在边远之隅锋芒毕露。他发展经济、征伐掠地,文韬武略齐备。到吉德尼玛衮去世时,古格、芒域、拉达克等地都已在阿里统治之下。
“阿里”意为“领地”,即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的领地。年迈的吉德尼玛衮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三:拉达克、普兰和古格以及古格以西、拉达克以南的区域这三个地方,三个儿子各辖一地。三子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衮占三围”的故事。吉德尼玛衮的次子扎西德衮占据的象雄故地即今天的札达一带,日后发展成强大的古格王朝。
阿里扎达县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土质莽林
我来到古格王都脚下时,天还没有亮。黑暗中,札不让王都遗址像一个庞大的战舰,影影绰绰地矗立在阿里高原黎明前的蓝调天幕下。一轮银亮的满月,正缓缓从遍布黑暗洞穴的残垣断壁后落下去。
札不让遗址位于象泉河南岸,四周土林环绕中拔地而起一座陡峻的山丘,城堡就依山而建。山丘的高度大概有300米高,阿里高原本已海拔4000多米,这恐怕是当年世界上最高的都城了。
古格王都札不让遗址
景区门口的民警告诉我冬季遗址免费开放。从山脚开始,沿着回转上升的石头台阶,我开始往山上爬去。
土山底部布满无数蚁穴一样的洞窟,这是古城中的百姓生活区。很多洞穴仍能清楚看出当年的结构。中间的大洞是家庭公共活动场所,饭厅有土筑灶台。里面套着的小洞是卧室,还有储藏室,有“三居室”甚至“五居室”。洞穴都很浅,大的也就三四米进深。洞内能辨出土夯筑起的台面,当年案上摆放着锅碗家什,抑或是佛龛贡品?
高原炫目的阳光射进洞内,尘埃下浮出了古格人当年的生活风貌。每一个黑暗的洞口里面都曾有过火热的日子、深入人心的信仰,又发生过多少如烟的往事!
稍高一些的位置,开始出现了寺庙建筑,殿堂都锁着门,只有屋顶的经幡在漫舞。
山坡上建有碉楼堡垒,这是王都的军事防御核心地带。快要到山顶了,路突然消失了,通向山顶的道路隐没入地下。我走入漆黑的山洞,靠手机微弱的光源引路,钻过忽高忽低、上下盘旋的狭窄通道。原来这是一段暗道,足足有几十米长,这是通向山顶王宫的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都的御敌工事如此牢固,可以想见古格王室的日子也并不总是岁月静好。
王宫背靠悬崖,伫立在札不让山的山崖顶端,高耸入云的王宫所代表的王权也像这绝壁一样不可逾越。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土林逶迤,天边雪山连绵。当年,古格国王也是这样站在山巅,居高临下地俯瞰他的领地,他的百姓。
无人机视角下可见古格王都依山迭筑、气势恢弘。王都四周土林环绕,就像万千卫兵,默默守护了700年。
古格王都这种直立的建筑结构,清晰直观地勾画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王宫、寺院和民居,自上而下,布局有序。王权至高无上,王权大于教权。
在广阔的阿里高原上,山崖上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年代久远的洞窟,有的已经坍塌、损毁,只剩下短短的残墙。在札不让遗址下面的波林村外,山岩上存留着一排排的洞窟,有的洞被村民加上了木板门、安了锁,显然是作为储藏室了。在阿里这样海拔高、气温低、少有树木的自然条件下,窑洞这种因地制宜的居所,冬暖夏凉,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可以满足人类最低的居住要求。
札不让遗址下面的波林村
在山上游走了一个多小时,多数时间都只有我一个人,在寂寥宁静的废墟间上下爬行、沉思、远望。满目疮痍的古城,处处散发着神秘的信息。
古格的僧侣并非与国王平起平坐,这样的格局明显不同于“国政以本教护持”的吐蕃时期,然而宗教在古格也占据着相当高的地位,这次,是佛教。
1992年6月的一天,一队野外考古人员在一个藏族放羊小女孩的带领下,意外地在壁立千仞的山崖上发现了画满精美壁画的山洞,从此,东嘎-皮央,这个淹没在苍茫土林之中数百年的博大佛教洞窟群重新出现在世人眼中。
从札达县城往北,车子穿行在灰黄色土林中,迎面扑来形态各异的一片片莽林,在厚重的天空衬托下更显荒凉而死寂。
距扎达县城约30公里处,在一条河谷里,东嘎和皮央,两个遗址一东一西,相隔不过几公里。像札不让遗址一样,东嘎-皮央遗址也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石窟和窑洞鳞次栉比。密如峰巢的洞窟,布满了长达一公里左右的山崖,有不少洞窟已经坍塌。
皮央遗址海拔4100米,我气喘吁吁地往山上爬着,一边在想着不知能否有幸见到传说中的精美壁画,正好巧遇皮央遗址74岁的文物管理员任钦旺达。腿脚不太便利的老人拄着拐杖费力爬上山,为我们打开一道道洞窟的门锁。
皮央遗址
手电光亮起,黑黢黢的岩壁像是被施了魔法,佛、菩萨、供养人、曼陀罗、佛经变相等等精美绝伦的画面,瞬时从黑暗中被唤醒,带着或绚丽浪漫或清冷俊秀,从千年的时光中向我走来。画中人物传神的表情、鲜艳华丽的衣带、灵动跃然的姿态,瞬间给观者带来绝对的精神震撼和视觉冲击。精美浩繁、自由洒脱、超凡不羁等等词汇一起涌入我的脑海。环望四壁,人好像走入了一个梵音袅袅、钟磬和鸣的佛国世界。 
壁画原料选用了当地所产的天然矿物颜料,并掺入大量动物骨胶,因此这些壁画色彩依然鲜艳、生动,穿过千年的时光,熠熠生辉
东嘎-皮央遗址大概建于古格王朝早期的公元11—13世纪。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年代呢?
吐蕃王朝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后,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前弘期就结束了,佛教在西藏中部地区被禁了约一个世纪。可以想见,当摆脱了上百年战乱纷扰的人们在遥远的阿里高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繁荣之后,人民迫切需要重新获得精神上的依托,古格统治者—原吐蕃王室后裔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宗教基础来稳定统治。这时,一位著名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人被称为拉喇嘛·益西沃,他是古格王朝最伟大的领袖。
益西沃是古格建国之君吉德尼玛衮的孙子,他本是国王,却放弃了王位,皈依佛门,被赐法号拉喇嘛·益西沃。益西沃奔走于阿里高原之上,四处弘扬佛法,兴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他还选派21位青年才俊去克什米尔和印度学习佛法。
转山者
围绕益西沃有个悲壮的传说:益西沃为了延请印度高僧来古格传法,带兵攻打克什米尔信奉伊斯兰教的敌国,以夺取黄金。益西沃不幸在战争中被俘,敌国要求用与他等身重的黄金赎身。益西沃拒绝了救赎他的行动,让他的子民用筹措到的黄金去弘扬佛法。益西沃终被杀害,舍身护法。古印度僧人、年近六旬的阿底峡尊者,被益西沃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于1042年启程前往古格弘法。佛教由此在西藏得以复兴,古格成为了当时西藏佛教最繁盛的地区,开启了佛教后弘期的“上路弘法”。
冈仁波齐
推测那个时期的东嘎-皮央,应该是古格王都附近的一个重要行政中心。在兵戈扰攘的年代,这里也或许曾是一个与札布让分庭抗礼的政治中心。随着古格王国步入文化、经济的强盛时期,越来越多的外来僧众集结于此,开窟造像,达官贵人争相成为这些洞窟壁画的供养人,来自印度、克什米尔和尼泊尔等地的工匠汇集到古格,修建寺院、绘制壁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古格壁画充满着浓郁的异域风情,流动着多元文化的精彩。
东嘎-皮央的考古发现从最早的十世纪益西沃时代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格鲁派时代,700年间,绵绵不绝。我不禁想到了敦煌,自从乐尊和尚首开洞窟,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敦煌繁荣的开窟景象,整整延续了一千年。难怪东嘎-皮央有“高原敦煌”之誉。
但数量众多的礼佛洞窟后来是如何被废弃并淹没在历史的沙河中呢?是否与40公里外的古格王城命运相连?
分分合合的历史大戏在古格当然也会照旧演下去,吉德尼玛衮的后裔也不可避免地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从10世纪开始到17世纪结束,古格王朝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16世纪末,繁盛的古格王国日渐衰落,古格与兄弟之邦的拉达克不断发生矛盾,两国甚至打了一场持续18年的战争。后来,带着十字架东侵的西方人在古格引发了激烈的宗教冲突,古格国王和僧侣集团本已激化的矛盾更加水火不能相容。拉达克人趁虚而入,围城札不让城堡。惨烈的激战过后,固若金汤的堡垒终被攻破,拉达克人抓住并废黜了古格国王,城堡内的百姓流离失所,僧侣四散,远走他乡。700年历史的古格王国覆灭了,崩塌淹没在了莽莽土林中。
拉达克人并未能长久统治古格。17世纪末,拉达克人被从卫藏挺进阿里的蒙藏军队逐回列城。
广袤荒凉的阿里高原,有着远古的深邃宁静。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大地上,今天的我们通过对象雄和古格的追思,去感知和触摸西藏文明的古老面孔,去守护我们一线生机的精神安宁。
主要参考资料:
张建林著《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白发布衣著《通俗西藏史》,喜马拉雅
德昆著《藏传佛教极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
金书波著《从象雄走来》,西藏人民出版社
才让太著《古老象雄文明》,《西藏研究》
马丽华著《风化成典 | 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中国藏学出版社
李初初著《古格遗韵》,长江出版社
于小冬著《西藏绘画风格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排版:田甜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