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25日9时50分,
兔年春节档票房已突破40亿元。

其中,

《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

均贡献超过10亿。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中,
片尾全军吟唱《满江红》的澎湃时刻,
把情绪和浪漫主义推向高潮,

这首词也无数次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但随着电影上映,

《满江红》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

又被网友拿来讨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岳飞画像

事实上

这场100年来老生常谈的公案,

本身就充满悬疑感。

01
发现案情:出现时间不对
最早提出疑问的,
是晚清民国时,
大学者余嘉锡先生
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指出两个疑点:
第一,
岳飞死后,
其孙岳珂曾整理岳飞作品,
并没有把这首词收录进《岳王家集》中。
如果该词作者确为岳飞,
为什么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会被漏掉?
第二,
这首词直到明代才出现。
明嘉靖十五年(1536)
徐阶为岳飞编的作品集《岳武穆遗文》
收录了这首词,署名岳飞,
才广为人知。
徐阶从哪里得来这首词?
杭州岳坟有一块石碑,
上面刻着这首词。
这块石碑是明代弘治年间立的,
由浙江镇守太监下令,
浙江提学副使赵宽题写。
为什么几百年里,
宋、元人的文集、题咏、书画以及引用中
都没有提到过这首词,
它却突然在明代出现?
来历不明!
在余嘉锡这样的大学者眼中,
这是致命疑点,
而且属造假的常见“手法”。
署名杜牧的《清明》等名篇,
假托名人的作品,
正是这样“破案”的。
因此,
余嘉锡认为,
《满江红》是明代人写的,
假托岳飞为作者。
02
深入推理:位置不对
上世纪60年代,
杭州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夏承焘,
写了论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
结论是:
赞同前辈余嘉锡。
夏承焘(右一)与方介堪、马公愚在孤山
他提出,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句与岳飞实际经历不符。
贺兰山缺,
在词中指的是外侵者,
现实里的贺兰山位于宁夏。
而岳飞生前与金国交战,
转战两湖、河南一带,
两地相距甚远。
岳飞精通地理兵法,
文学素养、政治素养都很高,

“这首词若真出于岳飞之手,
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夏承焘先生提出,
《满江红》作者应是明代将领王越,
或者是他手下幕僚。
一是因为宋代的外部威胁是金国,
在河南一带。
而明代的外部威胁是鞑靼,
恰恰在西北贺兰山。
同时,据《明史·鞑靼传》,
弘治十一年(1498)王越率兵击败鞑靼,
时间与杭州石碑出现的时间一致。
03
反质疑:泛指,不行吗?
余嘉锡和夏承焘之后,
不少学者也持相同观点。
比如文史大家张政烺先生,
从《满江红》词意和风格上,
认为应是明代文人所作,
其他还有孙述宇、吴战垒等。
但是,

词学大家唐圭璋、
宋史学家邓广铭等学者则持相反观点,
认为《满江红》就是岳飞的词,
对上述“疑点”进行“反质疑”。
比如,
夏承焘认为“贺兰山缺”是个“疑点”,
但持“岳飞作者说”的学者认为,
贺兰山应理解为对敌国的泛指。
正如“长安”“天山”这样的地名,
“长安”作为汉、唐的首都,
在宋、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
一直指代首都。
北宋时期,
范仲淹曾经驻守西北、抵御西夏。
比范仲淹晚100多年出生的岳飞,
了解宋与西夏的国仇,
以贺兰山代替北方金国,
有何不可?
此外,还有个重要证据是,
1986年,
浙江江山县曾发现《须江郎峰祝氏族谱》,
其中记载了岳飞在绍兴三年,
写给祝家先人祝允哲的《满江红》。
与今天流传的《满江红》文字略有不同。
04
反“质疑”的持续套娃
针对“反质疑”,
有学者继续提出反“反质疑”的新论据:
贺兰山这一地名写入诗词,
从唐代到中华民国举不胜举,
但是所有的用法,
都是指宁夏的贺兰山,
没见过泛指北方的。
而祝氏族谱并不可靠。
祝氏族谱记载,
祝允哲为保岳飞给皇帝上书求情,
但文章的句子从官职、制度史考证,
混入了不少明清的制度,
资料不可靠。
极有可能是祝家后人修家谱时,
为了攀附忠臣的美名而作伪的结果。
对此,
又有学者提出反对观点表示,
岳飞《满江红》中的“贺兰山”,
不是宁夏的贺兰山,
而是河北磁县的贺兰山,
这里正是金和南宋的交战之地……
总之,
这一历史悬案迄今仍未解决。
《满江红》的“嫌疑作者”,
除了夏承焘考证出的王越,
还有人认为是于谦。
不过,考古不断有新发现,
新文献也会给学术研究仍带来新的进展。
不论《满江红》是否是岳飞写的,
它都激励了无数人。
正如清代学者陈廷焯说,
这首词,千年后读来,
仍然凛凛有生气。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你今天是怎样度过的呢?

评论区说说~
— THE END —
☀本文综合自央视网、央视新闻、小时新闻等。
MORE
灼见热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