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5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曾经很好奇一件事,为什么明明是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出来的,我们说的中国话要叫做“普通”话。
结果今年春节,遇到了一部名为《中国话》的纪录片,才发现原来在这样看似矛盾的表达之中,蕴含的正是中国语言的和谐之美。
01
繁与简,留存与流传共舞
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认为汉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字一个音,人、之、初……但《中国话》第一集中就讲到,其实古汉语中也有很多多音节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古诗现在读起来会感觉不押韵。
节目里有一段用古汉语发音方式阅读的《诗经·郑风·子衿》,韵律动人,但是比现代汉语读起来要长很多。
其实汉语经历这样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并不难理解。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要在一个更广范围内更快流传,简明是必要的。
要知道,普通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同语(官话),东周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共同语,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等,其实就是用雅言记录下来的。
历代也都会推行自己的共同语,但那是真正的“官”话,仅用于朝廷工作和文学创作。直到普通话的出现,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民层面的“共同”,普遍而通用。
不过,很多古汉语的特点,都被方言保存了下来,普通话本身,也吸收了很多这些带着腔调的方言词汇,留存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
一声“噫”!是孔子哭颜回,有范仲淹登岳阳楼,还听得河南姑娘在街口的一句感叹。
02
远或近,是脚踪不是距离
方言,就是“一个地方”的人说的话,“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翻过一座山,可能就听不懂对方讲的话。但有趣的是,如果一个山东人第一次去几千里之外的四川,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听懂相当一部分的“四川话”。
《中国话》里一位可能都听不懂对门邻居方言的扬州厨师,却诧异地在昆明同行的方言里听到自己熟悉的词语和表达。
原来,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所使用的方言,早就随着人们迁徙的脚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这种迁徙,很多时候并不会留下书面的文字佐证,也因为时间久远,并不为普通人所知。但是那些藏在方言中的一个个相似处,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蹦了出来,打破了陌生,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应。
03
少或多,不是西风压东风,
只为搅它漫天雪
追着纪录片看,就会发现,中国话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从来不是一种方言对另一种方言在使用人数多少上的压制,也不是同化并最终让其消失的过程,而是在被最广泛接受的基础上,两种方言彼此靠近,彼此丰富,最终搭建起彼此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实现的是“沟通”。
在青海贵德县有一种当地民歌,歌词总是一句汉语一句藏语,意思相同。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极其形象的名字,叫做“风搅雪”。
不是风吹散了雪,也不是雪压住了风。风借雪成势,雪乘风飞舞,天地间一片茫茫。在一句一句的反复吟唱中,说着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理解了彼此,开始了交流。
这种出于人自身的对于沟通和交流的渴望,才是一种语言能够形成和传播开来最根本的原因。
以前,茶要入藏,只能靠马帮用马驮货,经过四川、云南,进入西藏,相当不易。为了能够交易,在一些很少与外界接触的少数民族村寨,那里的百姓学会了西南官话并逐渐融合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茶马古道”这个名字,其实是发现了这个规律的现代语言学家定名的。
04
客与主,换的是身份,
不改的是初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地区迁徙而下,到了广东、福建、江西交界处定居,他们将自己命名为客家人,为的是告诉子孙后代,我们从哪里来。
到了今天,福建、广东一带早就是客家人的家,“客”这个字,已经不再是他们的身份了。
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有祖屋,有祠堂,有几代人的经历,有现在热腾腾的生活。他们早就是那里的主人,客家话也早就成为了当地的“官话”。
从中原到福建,他们是来自异乡的客人;从更远回福建,他们是归家的主人。
回想当时带着乡音学习普通话,似乎也有那么一些去别人家做客的心情。后来,去了更远的地方,普通话就变成了统一的“乡音”。在省会读书时,我们是某地人;在首都工作时,我们是某省人;在国外相逢时,我们是中国人。
05
变,是不变给的底气
既然是“官话”,普通话就要有一个标准,它不能是变幻莫测的,否则,人们就没有了判断依据。
同时,作为普通话,又要能够跟得上这个国家人民的步伐,不能停滞不前,那样就既不普及,也不能沟通。
辞典的编纂,就是站在这样的矛盾中起舞的存在。
网络让新词的诞生和传播速度变得飞快,但不是所有的新词都会被收录进辞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经历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仍然保持甚至扩大了使用范围。
到最后,新词“不变”成为了辞典变化的依据,新词变得“普通”了,才拥有成为标准和参考的底气。
06
特殊的普通,源远流长
一路观看下来,似乎真正理解了这个“普通”。
普通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特殊,是因为它不像其他方言一样,只在某一个区域内使用;说是方言,因为它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又吸收融合了众多方言的特点而诞生。
这些方言的根,也是普通话的源。
普通话这种特殊的“方言”,它追求的,就是要在各有特色的方言中够“普通”,普通到每一种方言都能在其中找得到自己的印记。
“普通”两个字,是一种希望,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容易地掌握,可以彼此交流知识,沟通情感。
用普通的共通话,包裹起一颗颗特殊的方言种籽,将星罗棋布的村庄,连成线,织成网;将一条条溪流,汇成河,聚成海。 
“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岁首年终的日子,看到这里,让人不禁红了眼眶。
— THE END —
MORE
灼见热文
◐◑《满江红》,开年第一爆!全程高能,全员反差!
◐◑《流浪地球2》终于来了!第一部的“遗憾”终于补上了……
◐◑大学老师没有累倒在课堂,却“死”在假期
◐◑至今还没“阳过”的人,真的是“天选之人”?他们的经历给出答案
◐◑我国已监测出1例本土XBB病例!过年回家如何防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