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亲戚的套路问话,如何霸气回怼?
临近过年,各种和亲戚斗智斗勇的攻略又焊死在热门话题上了。
从早期犀利的papi酱,到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歌曲《春节自救指南》,人们和亲戚之间的恩恩怨怨,每年都会以不同形式上演……
图源:Papi酱
无论面对什么类型的亲戚,都能找到或优雅,或霸气,或凡尔赛式的回应方法,让人大呼过瘾。
图源:微博
如今多年过去,几百吨的“怼亲戚攻略”依然在社交网络长盛不衰。
数百万、千万万次的话题讨论背后,藏着网友们一年年愈挫愈勇的挑战欲。
而相比往年,今年伶牙俐齿的网友格外多,堪比爽文的“过年专享辩论队”突出重围,被无数有苦说不出的人们奉为“嘴替”。
“过年回家准备借张嘴,专门帮我怼亲戚。”
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将近1亿/图源:飞瓜数据
“亮相吧,
我的过年怼亲戚嘴替”
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过年的车票和群里的红包,已经不能调动起激动的心情了。
直到和一屋子不太熟的亲戚们坐在一起——
“你现在这工作不咋样呢,还不如回县城。”
“这么大岁数还单身呀?我在你这个年龄孩子都生两个了。”
当熟悉的问候声响起,是不是一下就被带入到过年的情绪里了?
图源:微博
平时在生活里进退自如、拿捏分寸的年轻人,经常提到的困扰是——
一旦和亲戚们坐在一起,就再也无法回避他们对自己收入和年终奖的刨根问底。
尤其“有些亲戚说话表面春风化雨,实际含枪带棒令人窒息。
图源:papi酱
当礼节性的探亲,变成了“讨厌没有边界感亲戚”情节再现名场面,过年就变成了一场争夺话语权的战争。
“过年不是休假,过年是过关。”
好在今年的互联网上,涌现出一批专门怼亲戚的“嘴替”精准扶贫,帮网友们排忧解难。
面对人多势众的亲戚,他们充分打开思辨能力,在千万网友面前展开了一场场怼亲戚的模拟演习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再说两个字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你遇到多管闲事乱打听的亲戚,“反击硬怼型”嘴替能化险为夷——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够买房子吗?”
“您退休金有多少啊?够吃药吗?”
这一招讲究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矛盾转移把战火引到对方身上,让对方吃瘪闭嘴。
如果遇到爱攀比炫耀的亲戚,“出其不意型”嘴替有办法机智应对——
“你上班多少钱一个月?你姐现在一个月赚2万。”
“好,那我要加她微信,你推给我。”
图源:抖音评论区
这一招讲究避免正面交锋另辟蹊径,通过插科打诨的方式让对方哑口无言。
图源:微博
而如果你想让烦人亲戚彻底退避三舍,“毁天灭地型”嘴替申请出战——
“你怎么还不找对象?”
“算命的说我30岁之前结婚会克亲戚。”
图源:微博
这一招虽险胜算却大,一旦说出口,起码能换接下来三年的耳根清净。
在短视频平台上,形形色色的互联网嘴替,用最温柔的语气说着最狠的话。
他们拥有化被动为主动的能力,掌握令人哑口无言的怼人密码,网友直呼:
“姐,过年把嘴借我用一下。”
图源:抖音评论区
事实上,由于每年怼亲戚的需求太旺盛,嘴替无处不在。
在热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周雨彤面对亲戚盘问,对答自如的片段,也被网友封为经典嘴替。
一招用魔法打败魔法,轻轻松松在1v3的对决中完胜。
图源:《我再他乡挺好的》
而吴青峰在多年前直播中的怼亲戚教学,每年都会被网友翻出来重温。
粉丝:请看到的大声朗读全文并背诵
见招拆招,冷静自若的嘴替们,成了过年期间拯救年轻人的“活菩”。
把嘴替视频放进收藏夹,又担心自己发挥不好的网友们纷纷表示:
“别说了,把你的嘴挂小黄车,我这就下单!
这届年轻人,
怎么线上线下两幅面孔?
七天春节假期很短,但从腊月二十开始,很多人就开始搞心理建设。
揣着嘴替视频反复练习,等待着在不久之后亲戚团聚的年夜饭上迅速落实,舌灿莲花,震惊四座。
图源:抖音评论区
但,这样的场景大概率只停留在想象中。
现实情况是,过年怼亲戚的热闹场面,大多数只是闭门自嗨。
收藏夹里几百吨的怼亲戚秘笈,根本没勇气转发出去。
图源:抖音评论区
它们全部隐匿在互联网的结界里,亲戚们根本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有无助的怨种们。
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嘴替,年轻人只能无奈表示:想学,但不敢。
图源:作者供图
其实,从信心满满的猎杀时刻,到迅速败下阵来认怂,这样的结局并不难预想。
对很多人来说,比起逞嘴上的一时之快,更怕……挨揍,或者成为“不合群分子”。
毕竟一年只回一次家,在顾及自己情绪之前,更重要的是不要破坏家庭和睦。
“能做的最多也就是默默拉黑、屏蔽或者删除对方这样。”
图源:《武林外传》
而更多人经过多年实践,早已看透了另一些亲戚们的常规行为模式:从不认输,也不道歉。
于是相比找一个嘴替,干脆不回家的“断亲”也成了社交平台上讨论的热门话题。
临近年关,年轻人总结自己回家的日常/图源:微博
有人退出了亲戚群、家庭群,既不用接受亲戚们的评判,也不向他们汇报自己的现状。
有人远离家乡工作,拒绝了父母安排的相亲,在真正办婚礼时只邀请了四位亲戚到场。
图源:《那年我们》
亲戚甚至父母不参与自己的人生进度,隔绝了具体的生活细节,也隔绝了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他们在无奈中,宣告用这种形式“夺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图源:微博
然而,现实生活不是爽文,经历逢年过节“修罗场”的年轻人明白:
看似爽感的视频、话术和生活方式,实践起来要么没用,要么还可能招来更多的麻烦。
前阵子,爆红网络的“把姑姑拉黑了”视频中,就一语道破了网友们的心声:
更真实的现状是,长辈们往往从根本上,就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图源:微博
不同代际人们之间的性别意识、个人意识等差距大。
长辈们通常秉持着传统观念,而年轻一代,则更强调自我的重要性。
放在平时,大家生活在不同城市没有交集,但春节团聚打破了这种地理屏障。
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精神需求,在春节时期狭路相逢,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显现了。
图源:微博
如果想要做出改变,答案通常指向基本是:双方同时做出改变。
只要还想回家过年,单纯的“”或者“”,恐怕都并不能改变现状。
可既然如此,年轻人为什么还追捧嘴替,只是为了过过嘴瘾吗?
现在的年轻人,

为什么需要“过年嘴替”?
其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并不怂,甚至很勇。
他们有时敢在朋友圈挂不付尾款的客户,有时敢对跑路的投资人口诛笔伐,也敢当面拒绝老板的加班要求……
但亲戚和家人的存在,就像盔甲缝隙中的软肋。
面对他们时,用最犀利的话去回怼,结局可能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图源:微博
于是私下越憋屈,才越需要靠互联网嘴替们给的安慰。
拍出类似情节的视频中,那些无法回避的打压式教育和无边界对话,被赤裸裸地再现。
在分析总结中,很多人开始明白,给出尊重并不是因为对方是长辈,而是因为对方是值得尊重的人。
大家在年复一年相同的场景下,反复试错和改进着让自己舒适过年的方法。
图源:微博话题
怼言怼语需要嘴快、脑子快,真的很难做到,那就尝试“装聋作哑”。
“要是真无法应付,那就小怼一下,无伤大雅。
深谙“糊弄学”精髓
时代的变化、个体间的差异,注定年轻人与上一代或上几代的不合拍无可避免。
而年复一年的对战,其本质不是“冷漠”,更不是“对立”,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词——
孤独。
保持着旧思维的亲戚们,往往用追问的方式发起话题。
图源微博
在没有分寸的追问中被撕扯着隐私的年轻人们,更是孤独的。
很多人甚至会焦虑失眠,出现“春节综合征”。
类似的情况不是个例,年轻人们多少都有相同的困扰。
于是大家在互联网上寻找嘴替,寻找可以共享同一种情绪的“同盟”。
就像每到年底,不少年轻人都会到作家蔡澜的评论区准时报道。
其中有关于这些问题的困惑,也有自己的困扰和不解。
关于人生意义的,关于爱情婚嫁的,关于未来阶段性目标的……
有人说,在蔡澜先生的评论区,你可以看到如今年轻人困扰的集合体。
2022年精神内耗一词火遍全网,蔡澜的回答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治愈”
难题很棘手,但又往往不可以被一蹴而就解决。
困扰之中,每到过年回家,父母亲人七大姑八大姨们以“爱”的名义,将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抛来时……
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试图“断亲”“叛逆”,不如说其中还有许多成分,是无措和自我领地被侵犯的无奈。
图源:@蔡澜微博评论区
而嘴替们的出现,让人感觉如同是在读着“平行世界才会有的爽文”。
不管是春节恐归族,还是现实断亲族,大家都能在分享彼此故事和心声的过程中会心一笑。
“你懂我!”
嘴替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本共同之处在于理解
“如果不是这些互联网嘴替,我可能整个过年期间都会被笼罩在憋屈里。”
因为嘴替的存在,人们内心想的、但又不能轻易宣之于口的内心诉求被表达了出来。
种种怼亲戚的快言快语,也让人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图源:微博
怕话术不会被真正使用,但那种感受到有人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感觉,不输任何爆款解压视频。
当然,在过年嘴替走红的当下,也不必把如今的年轻人们“妖魔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整年的他们,提起过年、回家,仍有着深深的期待与希冀。
某种意义上,年轻人们按下的赞,不只是给嘴替,也是给内心那个需要被了解和拥抱的真实的自己。
看完、爽完,他们还是会回到现实生活中,感受过年的氛围、享受过年的乐趣。

毕竟,对于他们而言,过年本身就是“红糖水”,是不会改变生活本身的、甜蜜的安慰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