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入群体验两周主编深度领读!
就一个中心城区即有1400万人口的的超大规模城市而言,今天的东京是一个异常宜居的城市——安全、清洁、功能齐全、充满活力,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连接着各个保留了小社区亲密特质的街区。在这里居住的人都知道,东京的生命力流淌藏在最细微处——在纵横交错的小巷里,在狭小建筑的楼梯上,在小商铺和狭促的食肆中。建筑师豪尔赫·阿尔马赞(Jorge Almazán)和他在庆应义塾大学的同事们在新书《自然生长的东京》(Emergent Tokyo)中称东京为宜居大都市的典范,探究了它的运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也展示了人们对东京印象的演变。商论App内搜索关键词【书评】获取更多主题文章。
《经济学人·商论》2022-12-17
Tales of the megacity
超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东京的魅力能在其他地方复制吗?
外人曾对日本的首都嗤之以鼻。现在它有经验可教了
在它进入现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东京是个“人人都喜欢对它评头论足一番的世界城市”,曾就东京写过几本书的保罗·韦利(Paul Waley)评论道。在一个城市该像什么样、给人什么感觉、有些什么功能方面,东京不顺应传统观念,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这里没有象征着秩序和权威的整齐街道,只有形形色色蜿蜒曲折的街区。灾难几乎没有留下看得见的印记。它没有整体风格,也没有宏伟雄壮之感。建筑师豪尔赫·阿尔马赞(Jorge Almazán)和他在庆应义塾大学的同事们在新书《自然生长的东京》(Emergent Tokyo)中称东京为宜居大都市的典范,探究了它的运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也展示了人们对东京印象的演变。
... ...工业化和西方的影响开始改造这座城市。人们讨论过宏伟的奥斯曼式的重建计划,但从未实施,哪怕是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把这座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二战时美国的燃烧弹再次将东京夷平,战后的规划人员想要建立秩序,在江户堪比威尼斯的运河上建起了庞大沉重的混凝土高速公路。但是规划人员的触及范围有限,大部分重建都是自下而上随意发生的。
......《自然生长的东京》是对所谓“东京学”(Tokyology)的宝贵补充。阿尔马赞和他的团队用大量数据、实地报道和丰富的图片多方面解释了这个城市如何以及何以能够这般运作。市政数据帮助阐明了一些反复出现的特点,从熙熙攘攘的横丁小巷,到挂满霓虹灯招牌的“杂居”建筑。作者将东京的成功归因于平平无奇的政策选择,而非抽象的国民特质。比如,杂居建筑不拘一格的外立面并不像评论家曾经认为的那样,源于日本人对外观的满不在乎,而是因为每栋建筑要分别遵守不同的管理条例。法规并不要求业主让物业和其他建筑风格相融,而西方城市往往有这样的要求。
  • 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阅读完整文章,搜索“书评”获取更多主题文章
衍生阅读 | 东京中银胶囊塔的时代故事 于1972年建成的东京地标建筑中银胶囊塔的拆除去年正式启动,一场“保护修复行动”的长期努力以失败告终。中银胶囊塔是战后日本兴起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新陈代谢派”的典范,这派建筑师热衷于讨论技术和人类的关系,思考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蓬勃发展对城市设计的需求。设计师黑川纪章将胶囊方块称为“赛博格建筑”,其中“人、机器和空间构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这些想法正体现了那个充满变化和可能性的时代。保护行动的参与者指出,“那时社会上冲劲十足…社会更大胆,也承受得住这样的尝试。” 半个世纪后,中银胶囊塔石棉污染严重,很多房间不再宜居。它最终被拆除的命运也折射出一个更谨慎的当代日本。
《经济学人·商论》2022-05-01
An ode to Tokyo’s Nakagin Capsule Tower
新陈代谢,充分消化
一曲颂歌,献给东京的中银胶囊塔
还有那个更加乐观的时代
在东京新桥一片平平无奇的街区内,中银胶囊塔显得卓尔不群。这座模块式塔楼由144个相同的方形建筑模块参差堆叠而成,既彰显未来主义,也有对传统的含蓄致意。每个方块都有一扇让人联想到太空旅行和京都古建筑的圆形窗户。内里的生活空间包含浴室、床、书桌和各种家电。其建筑师黑川纪章的设想是,这些狭小的“胶囊”可为他所谓的“移动人”(Homo movens)提供居所,例如家住远郊而需要在东京的办公室工作至夜深的商务人士。
中银胶囊塔于1972年建成,成为战后日本兴起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新陈代谢派——的典范。其主要倡导者曾师从丹下健三,这位建筑师的作品包括广岛纪念1945年原子弹爆炸的公园和纪念馆。他们的设计理念是让建筑具有适应性和可替换性,能抵御战争和地震等威胁。可惜却没包括抵御疏于维护的威胁。4月12日,中银胶囊塔的拆除工作启动,此前争取保留该大楼的长时间努力终告徒劳。
新陈代谢派当年一心倡导要把建筑当做生命体而非机械物来对待,认为城市应该是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而不是需要规划和维护的静态构造。对比中银胶囊塔如今的命运,一切显得颇为讽刺。...他们的理念同时受西方现代主义和东方哲学的影响,尤其从日本的伊势神宫汲取灵感,该神宫自七世纪以来几乎每隔20年就会全面重建一次。新陈代谢派也体现了日本快速增长的年代里的那种精气神。这一派的建筑师不仅是在设计建筑:在他们手中,建筑成了一个在受战争蹂躏后重构日本身份的领域。... ... ...
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阅读完整文章,搜索“书评”获取更多主题文章
《经济学人·商论》限时特惠·季度低至¥99
99元季度订阅超值权益
商论APP核心功能
  • 3000+中英双语原刊文章
  • 2000+BBC主播原声朗读音频
  • 《经济学人》双语纪录片系列
商论主编领读:
  • 加入订户专享主编分享社群,每日获取主编晨读推送
  • 编辑精选《经济学人·商论》阅读指南
加入终身学习之旅:
  • 商论直播对话系列
  • 优先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与主编面对面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订阅季度商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