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届奥斯卡提名已出,有一些意料之内,也有一些出乎意料。
《瞬息全宇宙》获11项提名领跑,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剪辑等。
《西线无战事》《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分获9项提名。
而之前大热的《分手的决心》却未入围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名单。
最终结果将在3月12日颁出。
在奥斯卡提名之间,究竟有什么玄机?
去年,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滨口龙介、简·坎皮恩等的作者电影之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终意外颁给了苹果发行的温吞圣丹斯系小片《健听女孩》。
这再次印证了学院奖平庸至上的不变定论,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学院扩展人数的大背景下,一些受众群体极广的影片,以其朴实的制作、叙事和情感,往往会对经过精心公关的所谓“颁奖季”电影造成不小威胁:
仅以流媒体公司为例,在近几年为不少作者影片“冲奥”付出了巨额公关经费,但始终和最佳影片无缘的网飞。
随着今年一系列作者影片的口碑失利(伊纳里图的《诗人》、鲍姆巴赫的《白噪音》等),也逐渐抛弃了这一自我贴金的策略。
《健听女孩》导演夏安·海德 
至于更加“传统”的颁奖季电影——传记片、社会题材片等,早已进入到了一种自我模仿,自我循环的怪圈内。
冲奥影片和商业IP大片的运作一样,是一门基本与艺术无关的生意,在奥斯卡奖的大众地位逐渐降低的今天,好莱坞的电影人们依旧需要奖项来为自己争取业界的认可与资源,这也是行业奖项的最终目的。
流行电影的归来
POST WAVE FILM
首先,颁奖季影片与否,学院每年都不会忽视那些真正现象级的作品。
今年没有几部影片能如《瞬息全宇宙》那样成为影迷讨论的焦点——这部在去年三月上映的独立制作在收获了700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后(A24公司票房最成功的影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今年颁奖季的头号热门。
它以11项提名领跑全场:杨紫琼成为了第一位提名奥斯卡影后的亚裔女演员,在片中饰演丈夫的关继威,在获得金球奖和评论家选择奖后,也基本锁定为最佳男配角的头号种子,扮演女儿的许玮伦和扮演税务局大婶的杰米·李·柯蒂斯也分别获得了女配角提名。
这部看似恶趣味风格的影片,无论是多元宇宙的科幻设定,对各种类型片的戏仿,或近乎短视频风格的碎片化影像,完全戳中了时下的种种热点。
而在推销了无数种天马行空的可能性之后,这个落脚于母亲与女儿、家庭与事业的故事本身并无太大新意,但无疑成功抓住了普世的情感,因此得以成功将大批观众吸引到电影院,这依旧是绝大多数颁奖季影片所不具备的优势。
同样,《独行侠》的最佳影片提名再一次提醒我们,将观众吸引回影院依旧是好莱坞当务之急的任务,相比于卡梅隆缺乏惊喜的《阿凡达:水之道》,《独行侠》的票房大爆无疑是后疫情时代北美影市最振奋的事件。
作为一部成熟古典的好莱坞“主旋律”,《独行侠》并不像80年代的原作那般充满军宣色彩,它用简洁的情节与单纯的人物,完成了一次对机器的赞歌,同时也赞扬那些守护着机器的人们。
观众们走进影院欣赏实拍的飞行场景,以及汤姆·克鲁斯玩命的特技,正是在观看好莱坞这个机器当下工业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发挥电影院本身最大的魅力。
去年5月,汤姆·克鲁斯在戛纳获得一尊终身成就奖金棕榈
《瞬息全宇宙》和《独行侠》,加上《水之道》,以及票房同样成功的《猫王》,是学院在流媒体时代继续为大银幕体验正名的方式。
遗憾的是,乔丹·皮尔更具原创性的《不》在颁奖季则没有那么好运,相比于卡梅隆的原地踏步或者《独行侠》的怀旧情绪,皮尔对于科幻片和西部片的新构思既继承了类型片的传统,又加入了对电影创作本身的反思,继续确认了皮尔这位作者的才华与成熟。
在流媒体这边,网飞出品的德语片《西线无战事》凭借其热度半路杀出,在英国学院奖中收获了创纪录的14项提名后,不仅在国际电影奖上呼声超越了《驴叫》《阿根廷,1985》《分手的决心》(意外掉出国际影片提名)等片,也意外进入了奥斯卡奖的提名阵容中,包括最佳影片、改编剧本、剪辑等,一共提名9座小金人。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反战小说在1930年就被美国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如今的这部改编视听风格更加精致,战争场面也更加宏大血腥,因此也沦为一部主流战争片——
从颁奖季的走势看,与其说它会是今年的《1917》,不如说它是今年的《健听女孩》:主题鲜明,老少通吃,如果去年的情况值得参考的话,不该小看这类影片的夺奖实力。
艺术电影的内循环
POST WAVE FILM
在电影生态的另一边,所谓“颁奖季电影”则发展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倾向,从《塔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到《悲情三角》,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阵容中,充斥着自我封闭,自我内耗的创作。
托德·菲尔德的《塔尔》极大概率会让凯特·布兰切特第三次拿下奥斯卡影后,讽刺地吻合了影片自身对艺术家的看法,而布兰切特饰演的指挥家形象有多成功,这部电影自身就有多失败:
艺术创作在这里只和逐利有关,音乐沦为符号,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描写公众人物的陈词滥调。
影片冰冷的外表让人想及哈内克等欧洲电影节“精英”的风格,似乎这样便能令其上高雅之堂,但它的一切都与音乐或者创造力没有关系,它仅仅是借艺术之名,消化着文化界近几年流行的新概念,比如“取消文化”、身份政治、性别权力等等。
布兰切特的表演是影片唯一的可看之处,但塔尔这个角色和影片自身,正像这些概念一样空洞乏味,沦为一连串的观点输出,好似影片的文本自身,就已经是对它自己的颁奖季公关,正如《悲情三角》中游乐园项目似的讽刺那般,看上去洞穿了世界真相,实则是最保守的表达,但这种自满的感觉或许对一部电影获奖已经足够。
如果说“文化界”的乌烟瘴气令《塔尔》或《悲情三角》沦为一种自我消耗,《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则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岛。马丁·麦克唐纳这部讲述两位至交好友突然决裂的故事,和他上一次入围颁奖季的《三块广告牌》一样,充斥着沾沾自喜的冷暴力。
从第一场冲突开始,整部影片便在被预设好的情境下头也不回地向着死胡同走去,想象力是奢侈的,让位于作者呆滞的残酷,而麦克唐纳的影像也变得愈发干瘪,在扁平的风光摄影之下,人物也在自我扭曲中与周围的环境内耗,倒是动物更有灵性。
科林·法瑞尔或许是最佳男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布莱丹·格里森、巴里·基奥恩以及凯瑞·康顿也全数入围最佳男/女配角,但我们已经看了无数遍这样裹足不前的“奥斯卡级”表演获得嘉奖。
从行业关心的女性作者问题中,也能看到颁奖季体系中的局限性。在前年和去年,赵婷和简·坎皮恩两位女性导演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奖后,今年女性导演的作品完全缺席了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
这并非巧合,因为只需要看看今年的几部被重点公关的影片,就能发现好莱坞对女性题材的想象力有多么的缺乏。
不论是玛丽亚·施拉德的《她说》,还是萨拉·波莉的《女人们的谈话》,都像是为了一种直白的女性主义叙事而拍摄:
前者聚焦韦恩斯坦事件中的两位《纽约时报》女记者,后者则关于一群保守村落中的性侵犯幸存者,两部影片最终只有后者得到了学院的认可,让最佳影片的阵容不至于又一次被男性导演霸占。
影片固然有其现实意义,但假如好莱坞体系认同此类题材作为“女性主义”作品的标准“配置”(上述两片均由布拉德·皮特的PLAN B公司制作),对更广泛的女性作者来说可谓毫无益处,它做的只是让主流环境下所谓“女性电影”的范畴变得更加狭隘和隔离。
相反,去年一些口碑更为出色的女性导演作品,比如夏洛特·威尔斯的《晒后假日》,则没能获得学院的支持,虽然保罗·麦斯卡的影帝提名令人欣慰。
自相矛盾的权利
POST WAVE FILM
今年颁奖季最好的作品,无疑是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但影片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它被许多评论误解的地方。
当然,它容易被误认为是颁奖季中常见的那种“电影情书”,同时它也容易被看作只是“另一位白人男性导演”充满怀旧的童年自传。斯皮尔伯格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便在于,它既可以是那一类电影,但又完全不属于那种典型。
在还原儿时自己的迷影之爱的同时,斯皮尔伯格敏锐地意识到恐惧与迷恋之间的共生关系,而对电影的迷恋,或许首先来自于对失控的恐惧(看到火车相撞,或者看到一个家庭秘密)。
在近几年众多的导演自传中,或许还没有一部像《造梦之家》那样,如此童趣又清晰地展示了“导演思维”的诞生:
用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故事,斯皮尔伯格展示了属于电影的矛盾性,关于我们为什么爱上电影的注视,又为什么对电影的注视而产生担忧。
影片展示给我们,电影如何让生命中的事物变得敏感,正如斯皮尔伯格的类型片语法,让一次家庭出游或者聚餐变得充满运动感;
而对类型片语法的向往,也是片中年幼的萨米对梦想的向往,直到他意识到,摄影机并不只在制造西部片或战争片中的神话,它也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不被肉眼察觉的秘密,让我们对其产生敬畏,产生道德感。
米歇尔·威廉姆斯观看萨米家庭短片的场景,或许是今年最动人的表演,只需一个沉默的特写,电影展示了艺术的语言能带给我们的连结,看似静止,又极不稳定。
斯皮尔伯格或许不需要第三座最佳导演小金人(虽然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一部导演的教科书),影片在北美的票房失利(斯皮尔伯格职业生涯最低)似乎也预示着,当代的观众不再需要如此传统的情节剧制作和如此传统的“造梦”。
但在这个议题先行和自我消耗的当下,《造梦之家》所展示的敏感与多义,即便是某种自相矛盾,正是电影在未来所需要的东西。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
完整版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
《阿凡达2:水之道》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猫王》
《瞬息全宇宙》
《造梦之家》
《塔尔》
《独行侠》
《悲情三角》
《女人们的谈话》
最佳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造梦之家》
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瞬息全宇宙》
托德·菲尔德《塔尔》
鲁本·奥斯特伦德《悲情三角》
最佳女主角
凯特·布兰切特《塔尔》
米歇尔·威廉姆斯《造梦之家》
安娜·德·阿玛斯《金发梦露》
杨紫琼《瞬息全宇宙》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致莱斯利》
最佳男主角
奥斯汀·巴特勒《猫王》
布兰登·费舍《鲸》
比尔·奈伊《生之欲》
科林·法瑞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保罗·麦斯卡《晒后假日》
最佳女配角
安吉拉·贝塞特《黑豹2》
周洪《鲸》
凯瑞·康顿《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杰米·李·柯蒂斯《瞬息全宇宙》
许玮伦《瞬息全宇宙》
最佳男配角
布莱丹·格里森《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巴里·基奥恩《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关继威《瞬息全宇宙》
贾德·赫希《造梦之家》
布莱恩·泰里·亨利《桥之彼端》
最佳原创剧本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瞬息全宇宙》
《造梦之家》
《塔尔》
《悲情三角》
最佳改编剧本
《西线无战事》
《利刃出鞘2》
《生之欲》
《独行侠》
《女人们的谈话》
最佳摄影
《西线无战事》
《诗人》
《猫王》
《光之帝国》
《塔尔》
最佳剪辑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猫王》
《瞬息全宇宙》
《塔尔》
《独行侠》
最佳国际影片
《阿根廷,1985》 阿根廷
《亲密》 比利时
《夏日细语》爱尔兰
《西线无战事》 德国
《驴叫》 波兰
最佳纪录长片
《火山挚恋》
《生生相息》
《美人与流血事件》
《碎片之家》
《纳瓦尔尼》
最佳纪录短片
《小象守护者》
《上岸》
《你如何纪年?》
《玛莎·米切尔效应》
《家门口的陌生人》
最佳动画长片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穿着鞋子的贝壳马塞尔》
《穿靴子的猫2》
《海兽猎人》
《青春变形记》
最佳动画短片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
《飞行的水手》
《冰商》
《MY YEAR OF DICKS》
《鸵鸟先知》
最佳真人短片
《爱尔兰式告别》
《伊瓦鲁》
《在她们眼中》
《NIGHT RIDE》
《红色手提箱》
最佳艺术指导
《西线无战事》
《阿凡达2:水之道》
《巴比伦》
《猫王》
《造梦之家》
最佳视觉效果
《阿凡达2:水之道》
《西线无战事》
《新蝙蝠侠》
《黑豹2》
《独行侠》
最佳音效
《西线无战事》
《阿凡达2:水之道》
《独行侠》
《新蝙蝠侠》
《猫王》
最佳原创配乐
《巴比伦》
《西线无战事》
《瞬息全宇宙》
《造梦之家》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最佳原创歌曲
《Lift Me Up》-《黑豹2》
《Hold My Hand》-《独行侠》
《This Is A Life》-《瞬息全宇宙》
《Naatu Naatu》-《RRR》
《Applause》-《女人的故事》
最佳服装设计
《巴比伦》
《黑豹2》
《猫王》
《瞬息全宇宙》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最佳化妆发型
《黑豹2》
《新蝙蝠侠》
《猫王》
《西线无战事》
《鲸》
作者丨TWY
奇怪电影地图测绘

编辑丨三水    排版丨石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推 荐 阅 读
《流浪地球2》不完美,但足够震撼!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