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501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退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当你在24岁前就已经登顶,看尽无限风光后,那一刻又何尝不能确认:其实从任何角度来说,我的余生已经被紧紧封住了。登顶之后,未来无论怎么走,在我面前的,都是一条无比清晰的——下坡路。
1997年,我24岁,做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退役。这时候的我,已经拿了4枚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乒乓球排名第一,领先第二名200多分。这意味着即使我每年只出来打一回比赛,也可以靠积分延续世界第一的位置。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也曾经跟我约定,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领奖台上,第三次给我颁奖,然后一起“退休”。
然而,当时的主治医师告诉我的教练,如果我再以这样的高强度继续训练,那么我的下半生可能会坐在轮椅上度过。
24岁,我选择了退役。接下来的问题是,24岁以后的人生,我该怎么走?如果世界冠军是运动员可以触摸的实力边际,那么我人生下一站,要探索什么边际呢?
人这一生最宝贵的是时间,如果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极致,那么你可能会到达无限风光的险峰之巅。
14年的运动员生涯,我的人生几乎只有三点一线:训练场、食堂、宿舍。极致的简单,极致的专注才能成为世界冠军。
当这种生活的惯性被打破,迎面而来的各种陌生事物和不确定性,令人充满惶恐。果不其然,我退役后被任命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任职,谁曾想在一个最不缺世界冠军的会议室里,我大受刺激。大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法语,而我是唯一一个需要带翻译的,常常因为语言问题无法加入讨论。在新的领域,我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怎么办?
于是我决定先过语言关,当时的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渣”,从世界的巅峰一下子沦为清华最差的学生。很多人劝我,你去当乒乓球教练,或者去体育系统任职,不是都比读书更简单吗?可是我不喜欢墨守成规,顺理成章的路反而没有意思,我热爱挑战的个性让我跟读书这件事情又杠上了。
这个瞬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回想起小时候那个不服输的我,曾经因为身材矮小,我差点被河南省队和国家乒乓球队拒之门外。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自己实力的边际。
感谢我的父亲和教练张燮林,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我的“缺点”,用信任和鼓励点燃我的斗志。他们说:正因为个矮,所以来球对你而言都是高的,就有了扣杀的机会。你的定位就是一个进攻型的乒乓球选手。
找准了定位,才能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以至于当时世界女选手里很少有人能扛得住我前三板的进攻,我成了球场上的“初代大魔王”。为了成为进攻型选手,我训练时在身上和腿上绑30斤的沙袋,这样就能跑得比别人更快;每天比别人多挥拍几百次,这样就能扣杀时力量更强。
我当时为什么要在腿上绑30斤沙袋?那是由于我身材原因,遇到那种会大范围调动我的选手,我就会跑不过来。这是根据我的定位,制定的训练方法,运动员需要训练步伐,但这样的负重训练没多少人能做到。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盲目追逐一万小时定律,千万不要以为不管什么事,做到一万小时就能成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家长让孩子刷题,搞得家长、孩子双方都身心疲惫。
从运动员来讲,真正影响最终水平的,是你训练的质量——简单点说,就是别傻练,先找到自己的优劣势,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提升。每个动作都有精确定义的目标和计划,而且要有有效的反馈和复盘。做有针对性的严格训练,正确的努力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所以不要被成见打垮,找准定位,找到合理的方法,劣势也会变为优势。同样的,“学渣”又怎样?24岁从零开始学习并不晚。
社会对运动员有一种偏见:
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肯定不是读书的料。但我用了11年时间,从清华本科,读完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以及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是因为我更聪明吗?其实不是,是我找到了训练和读书共通的方法。
以学英语为例,起初我也觉得背单词很枯燥,难以坚持,没学多久,我开始大把地掉头发。
后来我把背单词这件事,想象成在训练场练球。我告诉自己:到书桌前,不管怎样就是要背20个单词。这跟运动员用条件反射去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一样。把背20个单词想象成在训练场上练正手击球500个。到最后,如果坐在书桌前却不背单词,我还觉得难受。然后我的头发目前看起来也还算茂密是吧?
无论是打球,还是读书,过程中要克服的困难比比皆是,顶尖高手是靠什么在关键时刻拿分的呢?大家知道,运动员的技力很重要,就是技战术水平,力量、速度、反应等。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能力——“心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包括抗压能力、发挥的稳定性、自信心等。心力才是顶尖高手的核心武器。
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公式:实力=技力×心力。两者中,心力是经常被严重低估的能力。无论是运动还是读书,我发现太多人将努力花在了提升自己的“技术”上,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遇到关键比赛的关键分,高手之间的技力相差无几,就看谁更自信、更稳定。
那个时候如果你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其实是没有用的,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大脑会自我质疑“凭什么你是最棒的?”所以,在那些关键时刻,自我鼓励的方法,是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具体来说,“打好这一分球”比胜利更重要。大脑不会180度大转弯,所以每打好一分球,就向自信的方向转30度。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自信。
读书也是一样,激励自己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困难会越来越小。这是体育带给我的精神馈赠。如果说做运动员,让我看到了自己体能的边际,实力的边际;那么退役后转型做学生,让我看到了自己智力的边际,学习的边际。
当下,我正在拓展新的人生边际,我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在创业这条路上,人才济济,我又要从零开始,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两年身边很多朋友表示事业上遇到了困难,很迷茫。其实我也一样。说实话,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冲击非常大,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推迟举办,这样的冲击对所有做线下业务的都是煎熬。做运动员时自己倒头就能睡,如今带团队,有时会睡梦中突然醒来,陷入焦虑。

其实我不怕归零,年轻时无论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我都拼尽全力做到了极致;我只是想知道:这一回,再次从零开始,我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极致?我的使命又到底是什么?创业路上一定是艰难险阻。
我的好朋友老萨在1980年刚接手国际奥委会的时候,就一栋小别墅,20来个雇员,存款仅有20多万美元,当时的奥运会主办方都是“赔本赚吆喝”。是老萨任职期间,首次让职业运动员能够参加奥运会,首次推出了“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计划、电视转播权、特许经营、门票销售等模式。终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实现盈利,破天荒地赚了2.5亿美元,由此改变了奥运会的商业模式。
萨马兰奇先生生前一直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他曾不止一次对我说,奥林匹克想成为世界性运动,没有中国的参与绝对不可能实现。他希望让体育运动超越国界、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如今的中国,在竞技体育这一块已经做得很好,但萨马兰奇先生和我说的,让体育改变更多人的生活,这个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全民健身。而这又需要背后整个体育产业的推动。
回想起萨马兰奇当年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看清了自己的使命: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会有更多人通过健身提高生活质量,我的目标就是要推动中国的全民健身,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享受到体育带来的益处。
体育教会了我要永远拥抱不确定性,赛场如人生,充满着变数。我们只能在变数中寻找确定,在不确定中寻找彼岸的那个结果。就像打球教会我的,想赢就不要怕输。每一次输球,都会让我变得更好,每一次失败都只是这场球失败,而不代表我这个人失败了。
没有天生的赢家,也没有天生的输家。我这一生,别人记住的是我在赢球,但我自己记住的,却是一次次的清零后我都能重新站起来。虽然今天我依然面对不确定性,但人生就是谁能适应变化,谁就能掌握胜局。
当年,24岁的自己,能够勇敢地走出“舒适圈”,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如今,任何事情从现在做都不晚,人生不过是一场加长版的球赛,当无可躲避之时,“挥拍”就好!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