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Celia、Chris、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前几天大半夜里,闺蜜找到我,说自己气坏了,给我丢来一张截图。
她说,这是她之前加的一个网友群,她看了气得睡不着觉,气完又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背后也被人这样对待?
我看了也很上头,这种“把女朋友照片当福利”的行为,根本没有把女性当作完整的、平等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对方当作一种可以用来炫耀的谈资和工具。
本质上,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对人的“物化(objectification)”。物化在亲密关系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对女性的物化,网上司空见惯类似的言论——
近些年,男性的物化也开始得到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此片段在正片中已被删除)
生活中,默认一起吃饭就一定该男性请客,过节不给女朋友发红包就是“不爱了”等观念,依然非常普遍。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化,它在亲密关系中都有哪些表现?女性和男性分别是如何被物化的?物化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异性恋亲密关系中的物化
亲密关系中的「物化」都有哪些表现?
物化(objectification),指的是将人更多地当作具有某些功能的物品来看待,而忽视ta的人格和尊严。先来看看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被物化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 Ta好像只关注你的外表、身材、金钱,或是某些方面的能力;
  • 你感到ta并不是真的关心你,不是真的在乎你的感受;
  • 你感到自己是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只要能够满足ta的要求,谁都可以替代你成为ta的伴侣;
  • 你总是在关系中感到焦虑,因为达不到ta对于“好女人/好男人”的标准;在和ta相处的过程中,你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尊严;
  • Ta不关心你真实的喜好、想法和观点,即使你向ta展示,ta也视而不见; 
  • Ta经常会为你贴标签,把你划入某个分类,或是为你打分;
  • Ta只会在需要你满足ta某一方面需求的时候才找你,例如发生性关系时,或是清空购物车的时候;你听到ta在谈论朋友或同事时,更多地在谈论人际关系的“用途”,而非谈论双方的互动和感受。
当物化发生时,被物化的一方不再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不再具有原本多元的价值,而是听从于社会比较后制定的、单一的价值标准。作为主体“我”的经历、体验、想法和感受,都变得不再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被环境及他人物化,人们也会逐渐无意识地“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Fredrickson & Roberts, 1997),将自己视作物品,为达到社会及他人认可的标准而忽视内心的感受。
物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比如,在企业里,老板可能只看到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工具价值,将员工“工具化”,为盈利所用;而员工的生活、情绪和感受,全都要让位于工作成果的产出。
在亲密关系中,男女两性都有可能被伴侣物化
在亲密关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将物化简单分为两个方面:
  • 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是指将另一半仅仅作为承载性欲的物品来对待;另一半不再拥有完整的人格,而是被看作一具身体或身体部位的组合。
  • 功能化,是指将另一半作为满足自身某些需要(除性以外)的工具;和对方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方具备某些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
通常,在谈论亲密关系中的物化时,侧重谈论的是男性物化女性的情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男女两性都有可能被伴侣物化(Zurbriggen et al., 2011),并因此受到伤害。
对女性的物化
对女性的性物化,首先表现在过度关注女性的外表和身体,以主流审美为参照,挑剔女性的外貌和身材,比如从男性凝视的角度给女性“打分”
其次是过度关注女性的性经验,认为没有性经验的女性才是“一手货”,有被男性独占的价值;而性经验越多的女性,被认为是越没有价值的。
对女性的功能化两种具体表现在:1)强调女性为男性提供情绪疏导、支持和陪伴的价值。女性成为了男性的情绪容器,处于附属地位。女性作为个体是失声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表达。
2)强调女性作为符合社会主流定义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价值,而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愿望、梦想和追求。即使女性原本就想要结婚生子,在一段功能化的关系中,她想要成为怎样的妻子和母亲、她个人婚育后想要的发展是什么,都是不被看到的。
对男性的物化
在对男性的性物化方面:近些年“男色”“男声”逐渐成为消费品,当女性开始用“小狼狗/小奶狗”“小鲜肉”等词汇称呼自己的伴侣时,也无形中对男性伴侣进行了性物化。
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消费男色的女性依然未能逃离男性统治的社会结构,对男性的性物化,是部分女性找回主体权利过程中的一种反击策略(Tasker & Negra, 2007)。
换言之,针对男性的性物化现象,本质上依然从属于父权的逻辑;而针对女性的性物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压迫。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完全等同的。
在私人的亲密关系情境中,对男性的功能化更为普遍,也更严重——
1)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物质利益的价值,将男性当作“提款机”。比如,女性在约会时要求男性买单、送昂贵的礼物;再比如,认为男性必须赚钱养家,否则就是无用的、无能的。
2)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服务的价值,功能化男性的体能优势。包括采取操纵或要求的方式,将男性伴侣当作外卖员、电脑维修工、保镖,等等;一旦伴侣做不到这点,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
3)要求男性在亲密关系中以女性为中心、服务于女性,进行“求生欲测试”。只能做出符合单一价值的标准回答,否则就是“不爱她”。而男性自身对爱的表达和理解,在这一语境下也变得不重要了。
亲密关系中的「物化」可能导致许多糟糕后果
1)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会增加女性患精神疾病风险
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当男性以主流的审美挑剔女性的身体时,女性会更容易被外界那些物化女性的声音所影响,对自己的形体感到更加不满意(Ramsey & Hoyt, 2014),认为自己“不够好看”而被伴侣嫌弃是正常的。
长此以往,女性的精神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罹患包括焦虑、抑郁、体像障碍、进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Slater & Tiggemann, 2002; Tolman et al., 2006)。
2)伴侣的物化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忽视自我价值
当伴侣只重视我们的某一部分功能,而忽略我们内心的体验、思考和感受时,我们会感到对方对真实的自己是不感兴趣的,因此陷入自我怀疑,怀疑原本的自己对对方而言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为了博得另一半的欢心,我们会开始忽略内心那些不情愿的声音,分配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从多元的体验中获得成长,却转向对自己进行物化,努力提升自己在伴侣眼中某一方面的价值。
这种提升是以牺牲真实的自我为代价的。表面上看来,我们是在变得更性感、更贤惠或是更富有、更体贴,但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一直在隐隐地不安。因为一旦我们失去这些作为物品或工具的价值,我们也就会失去对方的爱。
3)双方对性生活及关系整体的满意度下降
性物化看似是以一方满足另一方的性爱为目的,实际却会对双方的性生活造成破坏。心理学家Laura R. Ramsey等人(2014)的研究指出,当伴侣之间物化与自我物化程度较高时,女性的性欲会被压抑。她们会更难觉察到自身的欲望,性能力会下降,更有可能遭到伴侣性胁迫(sexual coercion)。而男性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也会显著降低(Zurbriggen et al., 2011)。
除此以外,伴侣间的物化会使得双方对整体的亲密关系都更不满意。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的人忽略了伴侣的需要和愿望,直接引起伴侣对关系的不满;也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会加剧伴侣的自我物化,使得伴侣心理压力骤增,从而让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Zurbriggen et al., 2011)。
如何避免亲密关系中的「物化」?你需要“全人体验的爱”
在亲密关系中,想要避免对彼此的物化,我们需要建立有“全人体验的爱”的亲密关系。“全人体验的爱(whole-person love)”并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对关系状态的一种描述。
拥有全人体验的爱的关系,是两个主体间的一场相遇,而非主体对客体的利用。伴侣双方接纳原本的、完整的彼此,爱也基于双方真实的吸引而发生,亲密关系是安全的、不可替代的、平等且自主的。
如果你想要建立一段有着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1)对物化与自我物化保持警惕,懂得分辨哪些话语、评价是在物化一个人。你也需要真正理解,亲密关系不是买卖,不是关于物质与性的交易。消费主义塑造的“完美女人/男人”的幻象的确具有诱惑力,但接近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距离有全人体验的关系更加遥远。
2)练习自我接纳,确立自我价值感。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有缺陷的、有违他人期待的部分。去了解功利价值之外的自己,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好奇心、梦想、恐惧和欲望。你要相信,这个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3)自我坚定。那些物化你的人,可能会为你布下甜蜜陷阱,来获得ta们想要的东西。在实际与人交往、约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对方试图说服你:“别的女人/男人都这样,为什么你就不能?”“你不答应我就是不爱我”。要敢于坚持自身的原则,戳穿这些谎言。
(公众号后台回复「坚定」,了解“自我坚定训练”的6个心理学技巧。)
作家Vironika Tugaleva在谈论当代社会中对人的物化时,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谜。你越是觉察你自己,这个谜一样的你也就越有趣。寻求真相的回报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奇迹,是爱。”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关系中探索自我,联结彼此,建立全人体验的爱。
以上。
点点「在看」,对亲密关系中的物化say no~
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前提,是我们要在认知上真正地尊重这段关系,尊重在关系中的那个人,也尊重自己。尊重双方都是是一个真实的、有自己喜怒哀乐、有自己需求的人,而不是用某种套路或技巧可以应对的“问题”
经营亲密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系统性认知与能力。那么,如何拥有一段高质量、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呢?这里郑重为大家安利——
KY主创4个月精心打磨
首期上线收获上百人好评
「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 · 8天共练营」
现在报名 立享春节特别优惠100元
原价299元,现在仅需199元
春节后立即开营(2月6日)
新的一年送给自己一份
在爱与被爱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超值礼物🎁
名额有限,扫码下图立刻购买👇
References:
Fredrickson, B. L., & Roberts, T. A. (1997).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2), 173-206.
Ramsey, L. R., & Hoyt, T. (2014). The Object of Desir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9(2), 151–170.
Slater, A., & Tiggemann, M. (2002). A test of objectification theory in adolescent girls. Sex Roles, 46(9/10), 343–349.
Tasker, Y., & Negra, D. (2007). Interrogating Post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Bibliovault OAI Reposi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olman, D. L., Impett, E. A., Tracy, A. J., & Michael, A. (2006). Looking Good, Sounding Good: Femininity Ideology and Adolescent Girl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85–95.
Zurbriggen, E. L., Ramsey, L. R., & Jaworski, B. K. (2011). Self- and Partner-objectific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sociations with Media Consump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ex Roles, 64(7-8), 449–462.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