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成品玻璃镜子,全球销售额超100亿美元。70%以上的玻璃镜子在中国生产制造并销往全球。
市场很大,但入局机会点看起来并不多,“镜子产业链简单,产品创新特别少,新入局者往往偏离镜子本身属性。比如,深圳的魔镜选择了健身内容加智能化战略,定位金子塔尖的5%消费者。”上海睿光新材料科技的创始人李强说。
2019年,睿光团队花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研发出了非玻璃、轻量和不碎的纳米镜。
为什么非要去做一面材质“特别”的镜子?
玻璃材质、重、坚硬、易碎几乎是镜子的默认属性,危险被忽视了。2019年,上海徐汇区的飞洲国际商场,一面120公斤的镜子脱落,导致一位六岁女孩受伤离世。2018年,新加坡樟宜机场,三岁半的福建小男孩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故。
为了减少因镜子造成的人身伤害,2015年李强从一家“小而美”的外贸企业出发,探索起第二曲线,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信念冲进镜子市场。然而产品研发出来,亟需解决的问题却有足足一箩筐。
新产品如何批量生产?如何推向市场,而且是全球市场?应该击穿哪一点……
李强说,过去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产品定位有问题,直到2021年12月参加了混沌创商院。
“来到混沌创商院学习的第二个月,我意识到我们的产品被成本结构禁锢住了,是被迫选择做高端,导致营销端遭遇诸多阻力和困难。
“低端颠覆模型,让团队心态有了巨大的反转。刚开始我们觉得这个模型不适合我们,那时候虽然我们的产品成本结构不对、售价高,导致获客艰难,如同老牛拉破车,但我们内心是自豪的。我还跟创商院的同学说,我的产品在淘宝上的均价是1060块钱……
……
前不久,李强做客混沌直播间“创商让改变发声”。
如何从价值属性出发,打造一款新产品,并且不断“颠覆”成本,真正让用户收益?如何让公司的业务实现70%的增长?如何从零开始,到冲上日本亚马逊销量榜,进驻日本线下最大的零售店Nitori?
以下内容根据直播分享整理:
分享嘉宾:李强 上海睿光新材料科技创始人 混沌上海创商院17期校友
教练:王崟海 混沌上海执行社长  混沌创新领教

一个外贸人,两次创业,两条第二曲线

第一次创业:“小而美”

2013年我第一次创业,当时的初心就是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追寻平衡,创造一个小而美的业务团队。我做了一家外贸公司,主要销售建材和户外产品。做外贸公司,就是经验加感性的选择,完全没有采用像混沌思维模型一样的系统理论进行梳理推导。
当时我问自己,作为一个外贸人,应该怎么去创业?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欧美的成熟市场,在我前十年的工作中,我的客户资源更多聚集在欧美市场;第二个选择是新兴市场,比如东南亚、南美洲。欧美客户对产品的要求特别高,新起步企业无法承担这种高风险,所以我们把创业的方向放在新兴市场。
在新兴市场,我们选择做熟悉的、品质可控的产品。公司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户外充气游泳池,业务做的很好,完全符合当初小而美的定位。

第二次创业:“更好地活下去”

第二次创业是在2015年,动力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创业初期,公司第一年业务量接近100万美元,第二年接近300万美元,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我意识到一个很真实的问题,作为一个依托国外买家,在中国开发产品进行采购的企业,业务完全依赖于海外大买家的业务状态。如果他们的业务好,采购量增加,我们的销售业绩就上升。如果海外买家业务不好或者他们要增加供应链,我们就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对自己、对团队负责,2015年我们尝试了两条第二曲线,都是从原有企业第一曲线里衍生出来的:
Art stone,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作为一家从中国采购商品销往海外的出口企业,我们发现中国的市场在快速增长。是不是应该尝试做进口贸易,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把海外好的产品引入到中国?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通过合伙人拿到了德国一个产品Art stone的中国独家代理。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策和思维模型很质朴,压根没有去评估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外界风险,完全是凭着美好设想进行操作的。
对于Art stone正版在中国分销,我们并没有资源和经验,却依然一头扎了进去。这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因为我们把业务能力最强的一个合伙人压到这项业务上,他付出了特别多的努力,推动了业务增长,实现了每年的盈利,但收获和投入是不成正比的。所以,2022年我们关闭了这项业务。
睿光创业的初心,减少因镜子造成的人身伤害:
另一个尝试就是成立上海睿光新材料。
2015年,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在使用大尺寸的镜子。传统的大镜子重且易碎,极易造成人身伤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立足于此,我们大概花了四年半时间,发明了非玻璃、轻量和不碎的镜子。
研发产品的过程特别曲折,比如很多材料问题和工艺问题就是解决不了。我们曾经也动摇过,也暂停过。
但我们的核心团队对于玻璃镜造成的风险,一直十分在意。2019年12月,上海徐汇区的飞洲国际商场,一位六岁的女孩跟父母去逛街,一面120公斤重的镜子掉了下来。2018年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一个三岁半福建小男孩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故。
这样的悲剧其实很多,但消费者没有选择。
在大家的认知当中,镜子就是很重、很坚硬、很易碎的产品。如果我们放弃做这件事,轻量不碎的镜子可能永远不会造出来。所以我们就一路坚持,直到2019年6月13日,非玻璃、轻量和不碎的镜子正式研发出来,我们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和初心,就像当初自己写下的那些话一样,“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人的喜悦和健康与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某种奇异的联系和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碎的镜子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把睿光的成长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研发,从2015年到2019年6月。第二个阶段是破冰成长,2019年7月到2021年12月。第三个阶段是迭代突破,2022年1月到今天。

1)无知者无畏

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做贸易的,没有生产制造经验,产品研发出来后,大家的喜悦还没消退,就迎来了诸多现实问题。
第一个问题,像这样一种全新的产品,怎么去批量生产?生产应该用什么设备,场地应该如何规划……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而且要在保密的情况下有效解决。
第二个问题,2020年全球大宗物料价格全面上涨,怎么去控制成本?因为成本结构不理想,新品镜子售价较高,于是我们被迫将产品进行了高端定位,先卖给中国和发达国家5%的高端客群,但这样的做法对么?
我们过去都没怀疑过这样的定位是否有问题,直到2021年12月参加了混沌创商院。学习之后,我和我的合伙人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反思。

2)镜子市场特征和发展

我先简单介绍下镜子市场与业务现状。
1.成品玻璃镜子的全球制造商,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零售额超300亿美元),市场巨大。
2.传统的玻璃镜不是一个行业,是不同的三个产业形成上中下游关系。上游是平板玻璃制造,中游是镜面镀层,下游是边框生产和成品组装。所有的传统玻璃镜子,都是由这三个产业组成的。
3.50%以上的平板玻璃产自中国;70%以上的玻璃镜子在中国生产制造并销往全球。
成品玻璃镜市场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1.同质化竞争特别严重,创新特别少,镜子成品制造商的核心能力为镜框生产(实木,MDF,塑料,金属)。
2.成品镜子加工商大型企业少,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大约在五个以内。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
3.产品不聚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4.新入局者偏离镜子本身属性。比如,深圳的魔镜选择健身内容加智能化的战略,它的定位也是金字塔间的5%消费者。

3)利用供需连分析睿光所处的市场

刚开始我们做睿光的业务,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信念,我们相信这样的产品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但直到进入混沌后,我们才觉得很遗憾,为什么没有早点来报名学习。
我的老朋友Andy一年时间里跟我推荐了三次混沌创商院。他说当业绩压力增大,你会专注解决业务问题。但是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认知是比一切业务问题都更重要的事情。
睿光的市场定位是做大型镜子,中型镜子和小镜子不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当大家提起大尺寸的镜子时,会认为它是用来做穿衣镜或者做瑜伽镜的,通常是这样的用途。我们的镜子是轻且不碎的,甚至可以做成折叠便携的镜子。美国的一位水彩画的老师将轻且不碎的镜子固定在头顶,形成了头顶屏幕,这样教室里面所有的学员都可以看到他是怎样创作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利用供需连分析睿光所处的市场,我们会发现睿光存在的两个市场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大众市场,一个是专业市场。
首先说大众市场。对需求端来讲,镜子是普通的、附加值低的常见使用品,使用者大多数是普通的家庭消费者,用途大多是穿衣镜、门后镜等。有90%的使用场景是可以通过普通玻璃得到满足的,只有10%的场景是普通玻璃不能满足的。我们作为供给端,面临着诸多竞争者。
还有一个市场是比较特殊的,比如我刚刚提到的直播课使用。在这种场景下,供应端变成我们没有竞争对手了。在这些专业的使用场景里面,连接端也不一样了,经销商都是比较专业的器材进口商。所以在专业市场里面,供需连完全不同。

4)追问本质问题,新产品如何实现全球普及

在以上两个市场里,我们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击穿大众市场,我们要提供极高的性价比。满足专业市场,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产品研发和渠道上寻求突破。
所以,核心问题的表象是业务如何增长,客户在哪里,订单在哪里。本质问题是一个新产品如何实现全球普及。
如何定义普及?
第一,普及不是要占领或者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第二,普及不是简单的替代大尺寸玻璃镜子,替代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我们的产品更多的是去满足那些需要一面安全镜子的用户,比如他需要在家里锻炼,但室内空间有限,这就需要可移动的镜子,我们要为客户解决空间使用的问题。
目前,全球最成熟的镜子市场是日本市场,我们要在全球去做普及,选择要去击穿的也是日本市场。到底睿光应该如何击穿?击穿哪一点?

5)什么是睿光的“一”

来到混沌学习后,我们一直追问睿光的本质是什么。从企业端来讲,睿光的本质是创新材料和新镜子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而镜子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于是继续往下挖,最终分析出来,我们产品是要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而且是超出预期体验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极致的性价比。
性价比是功能和情感价值除以获得成本,分子是超出预期的体验,更轻、更美观和更多功能;分母是获得的成本。
那我们的击穿点应该如何选择?
我们选择的是击穿产品的成本,功能和情感价值是比较个人化的,很难用参数去评估,而获得成本是直观、可控的。
成本一旦被击穿,可以把我们过去定位在5%的高端市场扩大到30%甚至50%的用户群体,从而极大地拓展企业的成长空间,为更多用户创造更好的生活。
如果有一种镜子,极致轻薄,安全不碎,和普通镜子一样方便购买,价格更加优惠,那实现全球普及是必然的结果。
通过对本质问题的追问,我们意识到,过去我们一直想解决的是业务增长问题,但它只是结果,核心问题是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

6)如何击穿成本?

其实从2019年到2021年,我们一直在努力降低成本,但两个阶段的目标不太一样。此前,降低成本是为了维持价格,那几年生产材料上涨了80%,包装材料上涨了60%,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不涨价。那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做的很棒。
可是,当我们发现因为产品价格的显著差异,产品只能卖给5%的消费者,又觉得自己的工作做的非常不够。
来到混沌学习的第二个月,我意识我们的产品被成本结构禁锢住了,因为成本结构不对,被迫选择做高端,导致营销端遭遇诸多阻力和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将手术刀抛向成本结构,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
比如,我们的产品有一个步骤是需要加热的,过去都是人工为主加热,我们想把它改为自动化加热。刚开始团队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逻辑上也行不通。我就问团队成员,给一位合伙人打电话问他们,“加热的本质是什么?”我说,加热的本质是热量的传导,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用烤箱一样实现自动化加热呢?通过“一”思维追问事情的本质,我们定制了自动化设备,将加热环节的效率提高了15倍。
另外,在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我们的团队也在做大量的产品工艺改进,实现了产品成本的大幅下降,为解封之后业务的快速增长打下了一个坚定的基础。
我们击穿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在最成熟的日本市场,我们希望进入20%以上的家庭,做到线上和线下全面普及。实际上,日本亚马逊9月5日销售的第二至第四名都是轻量不碎镜子。我们在线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能,最近几个月我们开始进入日本线下最大的零售店Nitori,这也是我们全新发展的一个起点。

7)睿光的“一”思维V1、V2、V3

根据混沌的“一”思维模型,我们形成了睿光的“一”思维V1。
睿光的本质是极具性价比、轻量、不碎的镜子,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击穿一件事情,即击穿成本。实现击穿成本,需要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击穿成本这件事情做的好还是不好,需要有一个反馈,我们目前选定的是销量的增长速率。
关于睿光的“一”思维V2,混沌创商院一名同学追问我,是否要去击穿使用场景?
因为我们有大众市场和专业市场,击穿使用场景就是要找到一些行业用户无法用普通镜子解决的事项。这也是一个好的击穿点,它首先源于需求端,其次它是从产品主张到价值主张的一种迭代。击穿使用场景,实现消费者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睿光的本体理念,我们的初心就是想解决消费者日常使用的痛点,这也是睿光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动力。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美好生活的改变做出贡献。
8)我的“一”思维
从创业初始阶段,我就希望把美带给更多的中国消费者。
当睿光切实解决了消费者使用镜子的安全隐患时,我发现自己的初心一直没有变。在创业过程中,我扮演了很多角色,我是创始人,我是合伙人,我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
在众多人生标签里,我一直在努力,为自己、为团队、为别人创造一种美好生活。可能在我的内心底层,我就是一个利他的人。我努力创造出一个好的产品,不光可以造福自己,造福我的家庭,造福我身边的团队,甚至可以通过努力让全世界更多家庭获得安全,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如果用“一”思维做分析,我人生的“一”就是用一生时间去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作品。
我觉得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来自“上帝”的calling。当内心的杂念太多、纠结太多,就容易忽略来自“上帝”的calling。保持更纯粹更真实的内心,当“上帝”打来电话的时候,就不会错过人生的calling。
提 问:您是怎样与混沌创商院结缘的,为什么加入混沌创商院?
李  强:我们的贸易公司有三位创始人,其中一位是混沌创商院的老学员,他在一年里三次建议我到混沌学习,那时候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这位创始人属于认知比较高的人么?他的建议对我而言是有利的么?答案都是肯定的。所以我在2021年12月带着合伙人一起参加了混沌创商院。
提 问:在混沌创商院整个学习过程中,哪个思维模型印象最深刻?
李  强:低端颠覆模型,让团队心态有了巨大反转。刚开始我们觉得这个模型不适合我们,那时候虽然我们的产品成本结构不对、售价高,导致获客艰难,如同老牛拉破车,但我们内心是自豪的。我还跟同学说,我的产品在淘宝上的均价是1060块钱……
学习之后,我们意识到必须打破这个结构去为客户创造价值,将淘宝上的客单价降到了600元左右。这些都是低端颠覆影响我们的。
提 问:在混沌创商院,公司的业务增长了70%。取得这样的成绩,混沌创商院对您的帮助是什么?
李  强:混沌创商院帮助我们的团队提升了认知。哪怕是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在不停地做产品的研发迭代,做供应链的调整,这些都是为解封之后的业务开展积蓄势能。解封之后,我们的销售团队扩大了三倍以上,因为我们很笃定,在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肯定会把势能转换为动能,业绩必然会提升。9月份,我们去日本参展,业绩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提 问:在混沌创商院学习之后,身边的人会感觉您不一样了么?
李  强:肯定是觉得我不一样了。毕业之后,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强制训练自己,在看待每件事情的时候先追问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我应该用什么能力去解决这件事?反馈回来的指标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在工作中,身边所有主管都会被我不停问到,事情的本质是什么?现在再开会,大家已经习惯被我追问事情的“一”了。
提 问:您在混沌创商院学完之后,有在自己的团队里面做分享和同频吗?
李  强:学习后,我送了34个主管继续到创商院学习。虽然30多个人的学费有点小贵,但特别值。如果说我们为了开车更舒服,去买一辆豪华车,为了改善生活去买大房子,为什么不愿意花几万块钱去改造我们的思维系统呢?我觉得我们最应该投资的就是自己。
对团队而言,用同一套思维体系加深对战略的理解,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如果大家的理解不一致,在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就可能会被一些内耗影响效率。
提 问:混沌创商院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帮助你达到这种状态?可以分享一下吗?
李  强:从方法论上应该有两点。第一,“一”思维是基于哲科思维的一套思维模型。过去有很多问题困扰我们,我们花了三年时间也跳不出来、解决不了。现在使用正确的工具,用“一”思维挖掘出业务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解决了这些问题。我觉得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第二,大多数创业者都是行业精英,专注于业务层面,这样就导致个人的视线太窄,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在混沌创商院的课堂里有各行各业的同学,这种交流和学习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