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备用号“织造短评”的文章,一些生活小故事会记叙在该号,欢迎读者朋友们关注——

正文
年前和爱人在一家餐厅吃饭,邻桌坐来了一对年轻朋友;餐厅环境比较安静,因此他们的对话可以听得很清楚。
下面以此为切入点,开启本篇的故事。
男孩女孩大致是22、23岁的年龄,应该算00后;男孩的教育背景不清楚,但女孩确定是刚刚在国外读完三年或四年本科,想回家乡青岛找份工作;另外女孩家应该不在市内几区(或者女孩不愿意工作了还跟父母一起住),谈话中他们聊到给女孩租房子的问题。
男孩:你留学这几年已经花家里不少钱了。
女孩:这不就想回来找个活干嘛。
男孩:A君托关系去了一个学校当老师。
女孩:找关系进的那都是民办学校,没什么意思。
男孩:公立的光靠找关系进不去啊。
男孩:B君也找到工作了,每月7000。
女孩:他(她)家里很有钱吗?他(她)爸妈给买好房了吗?
男孩:不知道。
女孩:7000块钱每月能干啥呢,3000拿来租房子。
女孩:3000现在能租到什么地方?
男孩:台东或李村吧。
女孩:然后每月出来吃两顿饭,一次500,又去掉1000……
男孩:要不你再读个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现在有线上+线下的课程,线上腾讯会议就能可以,线下在济南和上海有开课的点。
……
再往后的没怎么仔细听,而且除了就业、住房、教育类的话题笔者也跟不上00后节奏。
OK,接下来简单剖析一下他们的对话。
首先需要肯定一点,作为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他们愿意接受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并为此思考和忧虑,就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一旦他们有个工作干着,7000也好5000也罢,其实就已经慢慢融入了社会,由“诗和远方”过渡为“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二点,也是对笔者个人的启发,孩子到了毕业工作的年龄都会对父母产生一定的期许,比如女孩那句“他(她)家里很有钱吗,他(她)爸妈给买好房了吗”;对于具备条件的家长,其实可以未雨绸缪一下。
第三点,单身女孩对于租房的要求比男孩高很多,一个月入7k的男孩估计最多最多肯拿出2k来租房,而女孩则会毫不犹豫拿出近一半的收入来租房。
另外,女孩的人均餐饮消费倾向于“少而精”,宁可少下几顿馆子,餐厅也一定要精致高级,不能像沙县小吃那种。
第四点,关于男孩建议女孩再在国内读个线上哥大硕士的说法,笔者表示强烈怀疑,希望他们能核实一下是不是哥大附属的培训学校,类似北大青鸟那种。
另外,按照笔者的理解,这类线上+线下课程混个文凭的培训多为在职教育性质,目的更多是为了帮一些在岗的人刷学历、晋职称、定级别,就像在职读MBA、在职读硕士或早些年函授/夜大的模式。
而对于第一次就业的青年朋友来说,此类文凭的含金量极低,只能说聊胜于无,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与金钱。
有时想想,社会上不同经济实力/收入水平的人,很有可能维持了同样的日常消费水平。
举个例子:
A君(单身)月入7k,无房无贷,7k的收入全部拿来消费;就像上面对话中的女孩一样,可以为这7k的收入编排每月两顿、一顿500的吃饭预算,按两位算相当于人均250元,属于轻奢水准的餐厅了。
B君(单身)月入1w7,有套300万的房+200万贷款,月供一万;扣掉房贷,他每月可支配的收入其实与A君类似,如果B君将A君支付房租的部分当成储蓄,那么二人外在的消费水平将完全一样。
C君(已婚,妻子的收入覆盖其本人开销)月入2w7,有套300万的房+200万贷款,月供一万,另有一娃上幼儿园;C君希望每月储蓄下1w,然后剩余部分3k拿来支付娃的花销,其余4k作为家庭正常消费;这样算下来,C君与B君、A君的消费水平也处于同一水平。
D君(已婚,妻子的收入覆盖其本人开销)月入10w,有套500万的房+部分贷款+若干存款,另有一娃上幼儿园;D君希望在不置换的情况下再购入一套800~1000w的房产作为改善,以满足未来可能的二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排除掉娃的开销,D君的月支出与A、B、C君相比也不会有明显差距。
由此可见,对普通人来说,消费这件事情跟个人/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期望认知等密切相关,并非完全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社会如同大浪淘沙,只要勇敢地迈进来,剩下的便会由岁月洪流裹挟着前进。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小资习惯会逐渐被改变,直到与自己的收入、社会地位相匹配为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