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时常有人会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人们也很难讲清,年味的愈发寡淡,是因为不能看到漫天烟花,还是因为年夜饭桌上长辈们的“关心问候”。非但快乐变少了,还多了很多争执与疲倦。
“工作找得怎么样?”“对象找了么?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从升学到工作到婚恋到生子,长辈们孜孜不倦地刺探大家的生活,可谓是把精神攻击拉到最大。除了暗含“比较”的发问,“过年”还意味着无趣的春晚、形式化的四处拜年、给不完的份子钱、参加不完的酒宴。
对年轻人而言,“过年”仿佛是换了个工作接着上班,付出体力劳动、忍耐负面情绪,不一样的大概就是过年没有工资报酬:谁让你过了收压岁钱的年纪呢?
过年行为大赏
可明明小时候过年又是真的快乐,那时春节有各色年货、各种活动,处处喜气洋洋、欢声笑语。
1.年货少不了
自古以来,每逢新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置办年货。湖北人早早的就晾晒了腊鱼腊肉,年夜宴时就能品尝到满载阳光气息的腊肉炒菜苔。豪气的东北人则溜达到市集,称上各式馅料的粘豆包。而对于上海人必不能少的是熏鱼,毕竟戚薇在《向往的生活》中被一份熏鱼好吃到哭出来,可见熏鱼的重要性。
除了各色地方硬货,另一个年货热点是零食水果。巧克力金币、徐福记酥糖、开心果杏仁依旧存在超市的货架上,但坚果大礼包、4J车厘子等新“年货清单”也层出不穷。据调查,互联网购置年货25-34岁的人占据了43%:传统年货依旧有人爱,而年轻人会更爱追逐消费潮流。
2.习俗少不了
汉朝以后,南北经济文化交融促使年节习俗愈发一致。《四民月令》中提及,“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在古时,祭祀祖先是春节的重要项目。
自此,逐渐发展出“守岁”、“拜年”、“放爆竹”、“贴门神”等活动。21世纪以来,为迎合民族逐渐增加的对幸福娱乐生活的需求,有了“春节联欢晚会”等新活动,与此同时,娱乐生活也向环境保护政策低头,“禁鞭”后,放爆竹则少了许多。
同时,地大物博同样带来不同的过年习俗,北方人会往他们挚爱的饺子中包上硬币,寓意着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期望:发财。而中部人则选择烧上一盘盘鸡爪,蕴含着同样赤裸的寓意:抓钱。只能说,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在各区域和各年龄段都得到一致认知的话,那必然是国人会将追逐财富列为新年期望之一。
对传统文化异常尊崇的南方,则是将“节日气氛”四个字刻烟吸肺了。盛大的宗族聚会中,还有必不可少的民族传统:舞狮,在潮汕地区甚至还有极具地区特色的“英歌舞”。如果“过年”有选秀舞台,广州必然能稳住出道位,争一下高位出道。
可即便是各色水果零食、鸡鸭鱼肉,再捎上丰富活动,大家依然过年意愿一年比一年低,快乐一年比一年少。年轻人也分不清,到底是因为过年本身乏味了,还是因为大家都长大了。
年味的丧失
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说过,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了意义。
对于普通人而言,谈民族身份与归属感、文化认同与自豪也许过于宏大。“过节”更是一年中一次较长的休息、和久别重逢亲友的一次重聚、以及一次本能的肉体洄游。
但升学、工作将人们带到天南地北的同时,他们的返乡也带回不同地域文化及时代认知。而年龄、地域、时代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让现代人逐渐品尝不到记忆中的“年味”。
1.人性注定只会期待“美好”与“特殊”
小时候,“过年”是特殊的日子,虽然已经不再像更早时候那样物质匮乏,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但这段日子是“新的衣服、漫长的假期、家长无限的忍耐力”这些美好的东西的象征。比如就有网友分享故事:小时候她因为谈玩,弄丢了刚收到的几百块压岁钱,但父母却没有往常那么严厉,只是说,“过年,让孩子开心点。”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假期却并不意味着休息,小孩要写作业,大人要社交后补调休,以前会期待的零食玩具衣物,现如今都是平日里就唾手可得的事物。更重要的是,社会急剧发展的同时让人们都异常急躁不安,很难具备从前那样慢节奏生活下的包容性,哪怕是过年这种喜庆日子也难以消解矛盾的“硝烟味”。
可以说,新时代中的“过年”,不如说是一场“上刑”。
2.原子化社会失去社区的共同记忆
在小时候,社区中的家庭单位是紧密连接的,在平日大家会一起生活、工作、学习,虽然私密性更低,但连接感更强,在过年时,大家会一起去筹备年货、进行娱乐活动。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大家的集体记忆是共通的,归属感会使得节日的氛围更为浓厚。
但到如今,社会更加的原子化,年轻人更追求“边界感”与“个人隐私”,往往对于共享个人经历及信息这种事情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大家即使回到生长地,但关于“社区”的共同记忆却依旧非常稀薄,难以产生深厚的“回巢感”。
3.新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
而对于小家庭,内部的密切接触意味着不同年龄及时代文化的激烈碰撞。接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年轻人,“父权压制”“男性凝视”“尊重个体”一套又一套,父母们也很疑惑,人到中年了,“长幼有序”“勤劳上进”“早睡早起”怎么还错了呢?
著名学者李玫瑾曾说过,只有对他人进行“心理抚育”后才有教育他人的“心理资本”。由于缺乏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的包容理解,当前时代下的亲子关系很难进入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更多是“认知的傲慢”与“身份的傲慢”之间的互相说服,大家都不认为对方有教导自己的资本,自然难以形成和谐的节日气氛。
冲突高发的婚恋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年味”
上个世纪,“年味”可能是一盆白面馒头;千禧年初,“年味”可能是大家庭的一场团聚;而如今,信息化技术增加拓宽了人们的娱乐手段,物质丰富保障了人们的口腹需求,“年味”也会有新的变化。
1.刻板复制过去只是一场“刻舟求剑”
物质精神逐渐丰富的年代里,试图依从“旧模式”的过年中获得小时候的快乐,无异于等待一场“入室抢劫”的爱情。每个时代及年纪都有各自精神娱乐主诉,小时候的“年味”是不写作业不会被骂,长大后的“年味”可能就是给家中小孩送习题册。既然“年味”的核心是一年一度团聚式快乐,那么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打麻将,也可以是一家人奔赴海南,享受一个温暖的春节。
让“传统文化”变化出让人精神愉悦的舒服形式而不是一场“禁锢”,主动为这段日子点缀上特殊的快乐,这样才有新的能量去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
2.战术性对待认知鸿沟
年龄及时代的鸿沟固然存在,年轻人“过年”时的首要任务是放弃妄图几天的相处就能改变另外一个成年人的三观的想法。我们大可像个成年人一样对待认知鸿沟,比如魔法攻击!
当代年轻人想必都熟练掌握 “敷衍学”及“满嘴跑火车”,如果都不会就当个“回避型人格”吧!
微博网友们就分享了很多“乱讲”技巧:
“你做什么工作的呀?”“在别墅里给人当住家保姆。”
“你收入多少啊?”“勉强能活,有时候要去钱大妈(连锁生鲜超市)捡垃圾吃。
“谈对象了么?”“谈了,就是对方不肯离婚,说孩子都十岁了,离婚了对小孩不好。”
与其被上位凝视,不如“下克上”扭转地位,用戏谑与敷衍回击旧文化对自己的刺痛,把对甲方、对领导、对导师的方法灵活运用在亲戚身上,收获快乐,一步到位。
也许春节慢慢离我们记忆中的样子越来越远,但正如始终遥遥挂在天边的圆月一般,哪怕世间再多变化,我们的亲人与朋友会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有笑有吵如月有圆有缺,正是这些脉脉的感情支撑我们走过每一年的起起落落。“年味”有浅有深,每年的快乐有多有少,但春节串联的“人的羁绊”却是始终不变,所以,不管明天会如何,祝各位至少现在能快乐,不管明天的喜乐哀怒如何,祝各位始终有人牵挂有人陪伴。
新年快乐!
安可时刻
2023「社会学了没」共读会正在筹备中,共读会倡导:2023,一起学习社会思维,升级内外关系。
一年深度共读12本书,每月一本,包括四大主题:社会中我、美好关系、社会心理、社会趋势,每个主题3本书。
如果你对【2023社没共读会】感兴趣,欢迎加入共读会的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共读会的信息。
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共读会交流群。
作者:顾堪
编辑:蒋冰心
你可能还喜欢:
听说点在看的人明天就能收到压岁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