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身材在聚光灯下,被讨论、被审判、被裁决,这似乎已经成为她们理所应当的职责。
胖了,矮了,黑了,都将成为戳盖在她身上的罪证。
但这些目光朝着娱乐圈女星蜂拥而去的同时,也望向了每一个普通的女孩。
刘亦菲这两年肉眼可见地勤快了。
在35岁这一年,一直活跃在古装剧里的她甚至拍了人生中第一部现代剧,《去有风的地方》。
距离她上一部电视剧《梦华录》播出不足半年,当时刘亦菲被全网夸赞“仙女下凡拯救古偶”,但这一次,迎接她的却是铺天盖地的嘲讽和羞辱。
这部电视剧上映后因为节奏缓慢,剧情寡淡,让很多人感到失望。
但真正令刘亦菲跌落神坛的,是两张暴露她身材的剧照。
这张图的穿搭勾勒出她并不纤细的双腿和腰身,脖子上的纹路也犯了内娱美女必须骨感纤瘦的大忌。
旋即而来的,是无数的一星差评和身材羞辱。
网友的放大镜一寸不落地扫过女明星身上每一寸皮肤。
她的腰是“水桶腰”,她的腿是“大象腿”,她的肩膀和身体是“虎背熊腰”,脖子有了细纹,成为她莫大的罪证,让她一夕之间从“神仙姐姐”沦落到“不配做演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白幼瘦成为内娱的准入证书。
有人说 ,“别提什么缓解身材焦虑,我和208w共情不了。”
但白幼瘦审美横行内娱,观众就真能捞着好了吗
这不是刘亦菲第一次被嘲笑胖。
在之前很多次的公开活动上,她穿礼服的身材都一次次被网友评价为“胖出新高度”。
刘亦菲也不是第一个在娱乐圈因为身材受到诟病的女明星。
如果你愿意回忆,会发现对女明星的挑剔是全方位从她身体上碾压过去的,甚至不放过一根头发丝。
当她们越过了那一道以“身材管理”为借口的红线,嘲讽便蜂拥而至。
马思纯变胖,腰上的肉被人说是“游泳圈”。她的身材与《第一炉香》原著中的葛薇龙不符合,网友嘲笑她演的是“大炼钢铁”。
有人说保持身材本身就是演员的职责,但问题是,他们审视女明星的逻辑已经远远超过了职责的范畴。
杨幂对身材的管理,在业内已经算出名的严苛,生孩子之后,3个月内光速整理好身材复出。
如此尽职尽责,还是会因为“腿不直”被拉上各大标题与其他女星互相倾轧。
已经淡出电影圈的巩俐,脱离“演员”这一身份之后,依旧有无数镜头对准她露出的肩膀和脖颈,人们遗憾地说,“原来张艺谋的缪斯发福了,也照样难看啊。”
同样的事,放在欧美圈也不少见。
以性感著称的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被拍到遛狗的图片时,扑面而来的评价也是腿粗、肥胖、又丑又老。
有人说,选择了明星这份职业,就注定得承受这些非议和评价。
但我不明白的是,同样一份职业里,为什么女明星要承受的身材羞辱比男明星多得多。
雷佳音的大头围会被人宽容地玩成一个无伤大雅的梗,但马思纯会被骂脸大,配不上男演员。
李易峰胖得脱离角色,依旧能演剧本里“相貌极俊”的男主角。
秦海璐在戏里为了呈现角色中毒后的状态,特意大量喝水让自己水肿,却还要被人嘲讽太胖了。
你告诉我,这不是双标?
斯嘉丽会因为身材变胖而被人挑剔辱骂,但小李子的沙滩图却成为“快乐肥宅”的象征。
粉丝乐见其成地说,“没有颜值是好事,这下可以完全用演技说话了。”
但你可以想到的是,如果一个女明星发福、衰老,基本等于宣告演艺生涯的终止,遑论拿下奥斯卡奖。
娱乐圈对男明星的外貌有多宽容,对女明星的身材就有多刻薄。
你还觉得,这真的仅仅关乎所谓的职业特质吗?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投射在女明星身上的目光不仅严厉,也逐渐变得单一了。
在内娱,美丽只剩下一种标准。
放眼近几年的节目,新生代小花都是千篇的一律的可爱甜妹,想尽办法激发人的保护欲。
要直角肩,也要A4腰,进能反手摸肚脐,退可锁骨放硬币。
一个王菊已经足够成为娱乐圈单一审美的突破口,但依旧要被人指责太黑太胖。
85花能突围的少之又少,一把年纪还要在电视剧上装嫩,营销“少女感”,又是为了讨好谁?
女明星在红毯上卯着劲把自己塞进最小码的礼服里,不惜勒断肋骨,连上节目吃饭都要带着称。
白幼瘦,已经成为内娱审美的一条铁律,凝视着所有女性的身体。
这不是跟明星共情,也不是纵容内娱对“声台形表”的一再突破的底线。
我想说的是,之所以我们要反对内娱单一的白幼瘦审美,是因为这种标准最终会反噬每一个普通人。
审美是在这样自上而下的氛围中被塑造的。
对女明星身材苛刻的眼光,最终会转移到我们身边的所有女孩,乃至我们自己的身上。
有人在网上对女明星进行身体羞辱,就有人会把同样的目光转向生活中的女同事、女亲戚,甚至只是一个网上的陌生人。
就像岳云鹏在节目上会对李斯丹妮“开玩笑”:
“我觉得你不太适合跳舞,因为我近距离看,发现你的腿很粗哦。”
同样的声音甚至会被乘以千百倍的恶意,出现在另一个普通女孩照片下的评论区。
像小牛杨这样的大码女孩,照片会被发到贴吧里被人大肆嘲讽,有人甚至会追到她的微博,就为了喊她一句“新型坦克”。
就像女明星在红毯上瘦成排骨胸,迪丽热巴背后那对错位的肩胛骨,被吹捧成美丽的蝴蝶。
也会有无数人在社交软件上跟风,把自己饿成皮包骨,最后硬生生饿出厌食症,被送进医院生命垂危。
与此同时,正有数不清的教程在告诉女孩们怎么拗一个妨碍呼吸的姿势,就为了能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角肩”。
还有无数的经验帖,教女孩们怎么掩盖自己本来的个性,又要怎么显得更幼态、更可爱、更柔弱。
我们从这种审美中学到的,就是怎样以一种更残酷的目光去审视女性的身体。
这种目光像一只无所不在的巨大眼睛,时时刻刻悬在女孩们的头顶,成为新时代隐形的“三从四德”的规训。
挂在服装店的招牌,带着自以为是的幽默,明码标价了每一种身材在他人眼中的价值。
这张牌子不止挂在商场的更衣间,也挂在很多人的脑子里。
随便在哪个上班的话题下一搜,你都能搜到一堆在职场因为身材瘦到困扰的女孩。
有人因为被主管夸了一句“聪明”,就被男同事内涵胸小。
也有人因为太胖,坐同事的电动车后座被别人吐槽。那些话传到她耳朵里,“脑子一下子就炸了”,这个女孩在帖子里说,“我真的恨死自己的身体了。”
在这双巨大的眼睛下,焦虑像空气一样蔓延。
那些无处不在的视线投在她的身上,化作一只手,掏空了她的自尊。
可美丽与否,这件事究竟是谁说了算
女性只要娇小柔弱好推到,就是美,这种标准,是谁规定的?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过,“男人的存在是由他的行为构成,而女人的存在是由别人如何看待构成。”
白幼瘦指向的弱小审美,实则映射了整个社会对女性“天生弱小”的期待。
这种审美视线最早被学者称为“男性凝视”,但这种视线并不专属于男性,因为这种凝视无处不在,从电视机荧幕转移到现实世界,从娱乐圈转移到日常生活。
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正在内化这种男性视角的观察。
像其他人所期待的那样, 她将自己束缚进一层又一层壳子里。
这种无时无刻不投射在女性身体上的刻板目光,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移开?
被忽略的两个人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过审美多元的年代。
当年不是锥子脸的陈红能在《大明宫词》里诠释整个大唐的端庄与气度。
那时候,圆肩膀的王祖贤也没人讨厌,不用弱不禁风,也能演绎秋水盈盈、见之忘神的古典美。
十几年前的选秀节目,舞台上的爱豆就那么素面朝天,那时候没有什么腮红打膝盖,也没有千奇百怪的比心方法,但所有人都自然、真诚,没有顾忌地想唱就唱。
而现在,你很难在电视剧里再看到丰腴的美人,即便是刘亦菲,也不能胖。
十几年前《甄嬛传》里华妃的圆脸,被人觉得娇憨可爱。但现在蒋欣站上舞台,迎接她的却是一片“太胖了”的挑剔。
放眼望去,偶像剧的女主都像批量复制的小白花,一样的瘦弱,一样的可爱,成为现代审美的标准答案。
规整,但乏味。
与此对照的大背景,是近10年整个社会对女性美的定义,正在急剧地收缩。
有时候偶尔看到千禧年前后的电视剧,我会惊讶于当时的女性穿着的斑斓和大胆。
而现在,热依扎在机场穿个吊带,都能被网暴上热搜。
穿的多了、穿的少了;长得胖了、长得瘦了。所谓的时尚在圈子里来来回回地打转,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些顺着风向凝视在女性身上的目光。
永远严酷,永远密不透风。
不是没有人觉得这不对劲。
这几年,身材焦虑和外貌焦虑的话题已经不知道被提起过多少次,每个人提到body shame,多多少少都能说上两句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这些话题我们也已经讲过太多,说实话,已经有些讲累了。
有人会说,讲累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讲?炒冷饭没意思。
小in想说,只要审美风向还在对女性造成压迫,只要男性凝视没有消失,这些话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看看现在的内娱审美风向,没有对女性变得更宽容,反而日渐收紧。
依旧有层出不穷的电视剧和网红博主在教你怎么才能更瘦,怎么才能更白,怎么才是算是真正的“女明星”。
为了盖一层遮羞布,还要发明一种新话术继续麻痹受众:这不是身材焦虑,也不是刻意迎合男凝,变美只是为了取悦自己。
可是他们忘了,“美”难道只有一种标准?
取悦自己,只有通过变白变瘦才能达到?
在小红书搜减肥和美白,你会发现笔记量以百千万计。
但是,为了体重秤上的数字和怎么再白一个度焦虑不已,这不是取悦自己。
因为减肥去催吐、绝食,让自己的身体受伤,这一点也不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会停止讲述身材焦虑的原因。
因为那只巨大的眼睛一直存在,希望女孩变得更白、更瘦、更幼齿、更弱小无力的幻想一直未曾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深陷其中无法走出来,就是因为约翰·伯格说的那句话:
“女人的存在是由别人如何看待构成的”。
我们把定义自己是否美丽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上,在别人的眼睛里寻找自己美丽的证据,就意味着永远掣肘于他人的凝视。
我希望所有女孩都能从这种凝视里走出来,从那些目光中得以逃脱。
这才是避免身材焦虑的根源所在。
有一天,我们不再凝视别人,也不再凝视自己。
书中的话也必将改写:
女人不是由纤细的腰肢和白皙的皮肤构成。
女性也不因他人的观看而存在。
她就是她自己,她就是美丽本身。
监制 - ins生活
作者 - 西部牛奶
微博 - insGirl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