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星球  作者 | 拙棘
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有严格的形式规范、固定的写作套路。这些套路几乎已经成了论文的固定得分点,“答”得不好不一定扣分——外审专家、答辩老师往往没空细看你答得到底好不好——但不踩得分点必定扣分。
我们可能会说,这种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论文形态已经使论文成了新的八股文,所谓的好论文,无非就是“完成度很高”的论文,该摆的姿势都摆了;能让人思绪澎湃、身心通畅的好论文在这套体制下几乎完全消失了
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也有些过头了。事实上,至少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我们的论文写作不是规范过了头,而是远远不够规范,很多人根本没搞清楚论文和社论、论文和教材、论文和随笔杂谈的区别在哪。
论文写作的形式要求挺符合学术创作的基本逻辑。我们且以套路最多的论文导论部分为例,来具体论证这一点。
论文导论大概由四部分构成:主题介绍;文献综述;方法论介绍;谋篇布局交代。当然在学位论文中,很多人会专门辟出一节来介绍文章的创新点。
导论发挥衔接作用:一边是既有的研究成果、读者的日常困惑,一边是这篇文章正文部分的具体论述。导论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何在(主题介绍);之前已经有哪些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了,这些研究得失几何(文献综述);这篇文章将用什么方法(方法论介绍),以什么样的论证路线来处理这个问题,最终想得出什么结论(谋篇布局交代)。
导论内在地包含一个选题的正当性论证,它具体回答了“这篇论文为什么值得写”。这一论证主要由两个论点组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价值;这个问题还没有被研究透彻——并非一切有价值的问题都值得研究,因为它可能已经被人研究透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献综述其实不只是“述”,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谁在几几年写了篇名为xx的文章”;“述”完还得“评”,即分析、评点这些文献得失几何,从而说明哪些问题自己已经没必要啰嗦了,哪些还得再说说,哪些流行观点其实是错的。只有这样,这些被梳理的文献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全文的论证。
不难看到,这些“规定动作”很重要。只有做好这些动作,我们的学术思考才能以严密系统的状态展开。主题介绍逼迫你想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要研究什么,它为什么值得研究;文献综述能够使你摆脱个人化、零散化的思考状态,进入特定学术共同体、学术脉络之中,站在既有研究的肩膀上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论介绍有助于明确自己的研究类别、研究层次;谋篇布局交代促使你反思自己的整体论证结构是否清晰简洁、逻辑通畅。
很多人之所以反对这些规定动作,只是因为他们只想随便说两句漂亮话,发表些自以为高明的感慨感悟。这些规定动作对他们散漫的文人性情施加了限制,逼迫他们付出更多智力劳动,有几分见解说几分话,使他们无法偷懒,无法云山雾绕、装神弄鬼。
当然,很多时候,这些形式要求确实容易套路化,变成脱离实质的单纯形式,沦为形式主义;很多论文完成这些规定动作确实只是为了踩得分点,为了提升论文的“完成度”。
事实上,我们完全没必要傻乎乎地一步步踩得分点,板块化、踩点化的写法方式非常呆板。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叙述安排、整体文风。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规定动作流畅、自然地做出来,把这些刻意分割的板块化入作为融贯整体的导论之中。
有些时候,我们也没必要每个点都去踩一下。比如,某些文章特别是理论文章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地写什么方法论介绍,理论研究没什么值得特别介绍的方法论,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写。再比如,文献综述不必一味求全,有些垃圾文章根本不值得专门述评下。
总之,形式是为实质服务的,形式很重要,但它归根到底只是呈现实质内容的手段。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学术星球”。学术星球是学术界影响最大的自媒体之一,近来尤以原创深度短文大受欢迎。
其原创文章,言学界不敢言、不便言之观点,往往鞭辟入里,给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推荐关注↓
学术星球近期原创文章:
硕博脱单,用理想岛!
截至2022年10月28日,硕博自助相亲平台,微信小程序理想岛VIP认证用户超90000人!其中,来自985及全球前100强高校用户占80%
理想岛VIP核心功能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
关注公众号后,可直接登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关注理想岛,提升认知维度。
▼长按二维码 关注理想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