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流浪地球》的开篇,有一个描绘日落的情景。
那时候,地球刚刚停止自转,东半球即将进入十几年的黄昏,此后不分昼夜。
那一次的日落,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最后半天边只剩下一丝映出的光芒。
凄凉、绝望,这是刘慈欣对末日景象的描述。
但说完这个场景后,他接着写了这么两句话:
“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
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
“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坦白讲,多少灾难里英雄拯救人类的故事,可能都不及这样一个婴儿的平静诞生,显得动人。
刘慈欣科幻真正的光芒,也许就在这样的细微之处。
而这种刘慈欣式的“人文关怀”,也被导演郭帆完美地呈现在电影之中。
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
作为监制的刘慈欣兴奋说到:“中国的科幻电影今天正式启航了。”
时隔4年,《流浪地球2》再次归来。
4年不短,有人已永远离开。
4年不长,却足以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出一个新高度。
《流浪地球2》
#01
不只是视效爽片
-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刘慈欣《流浪地球》
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能拍成什么样?
2019年大年初一,导演郭帆让我们首次看到了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塔、恢弘的行星发动机。
4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2》带来了更震撼的视效奇观:
“人类历史最高建筑物”太空电梯,首次出现在华语科幻电影。
连接地球和宇宙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密密麻麻的钢铁支架、精细的零部件,组合到一起,到处可见满满的重工业质感。
仅靠预告片里的短暂展示,就获得大量网友的赞誉:
“震撼到起鸡皮疙瘩”
“每一帧都是细节”
“太壮观了”
还有黑客和基地人员的“无人机大战”,想象力十足的月球发动机,碾压许多世界级的科幻电影。
不只大场面,细节同样令人惊叹。
宇航服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第一部中没出现的潜水服,也以其精细的做工,让片中深水工作的场景极度逼真。
参与影片角色之一的沙溢,曾多次公开赞叹: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变形金刚”。
然而,《流浪地球2》从来不是“变形金刚”,它也从未满足于一个“视效爽片”。
正如影片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
因为中国人觉得,地球是我们的“家”。
恰似《流浪地球》原著中,刘慈欣反复地说的一句话:
“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这是“我的地球”。
里面有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有着刘慈欣式的人文关怀。
或许,这才是《流浪地球》两部曲被影迷接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02
“最大刘”的科幻电影
-
“回家的路上,我们看到荒芜已久的大地上,野草在大片大片地钻出地面,各种花朵在怒放,嫩叶给枯死的森林披上绿装……所有的生命都在抓紧时间焕发着活力。”
——刘慈欣《流浪地球》
作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2》讲述的是“太阳危机”到来之前的故事。
地球的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还未建,人类还在摸索着如何自救。
联合政府制定了多项方案:“方舟计划”“移山计划”“逐月计划”“数字生命计划”······
原著的争议集中在:是坐着飞船离开?还是带着地球一起流浪?
但《流浪地球2》做了更深的探讨:数字生命计划 or 移山计划?
是将人的记忆和意识上传到数字生命世界实现“永生”,还是和地球一起寻找4.2光年外的新家园?
这是决策层的判断,更是末日下普通人的选择。
刘培强,是移山计划的支持者。
《流浪地球》第一部中,刘培强从小与儿子分离,在空间站十几年未曾与家人见面。
《流浪地球2》则讲述了他背后的故事。
刘培强在参加航天员选拔时,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后来与之生下一子取名刘启。
几年后妻子意外患癌,刘培强一边培训,一边悉心陪伴。
然而,在地下城生存资格抽签时,只有他一人中签。
为了保护家人,刘培强只能进入领航员空间站,这样家人就可以直接获得地下城生活的资格。
但这导致他十几年无法与儿子相见,甚至因为“抛弃”患病的妻子,被儿子多年误解。
面对人工智能MOSS冰冷式的面试提问,刘培强说:“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
这里没有什么英雄大义,只有一位普通丈夫,在末日危机下一心保护家人的愿望。
而另一位人物图恒宇,是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
多年前,他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去世,爱女心切的图恒宇,一直无法走出女儿去世的阴影。
作为一名数字工程架构师,他很早就参与到数字生命计划中,并用自己的能力,赋予了女儿两分钟的数字人生。
● 图恒宇马兆交流“数字生命”计划
只有和屏幕里的女儿聊天时,他才会笑。
然而,数字生命计划被叫停后,图恒宇的研究被迫停止,这也让他14年没有见到女儿。
所以,当他违例重启项目见到女儿时,失声痛哭:“爸爸太想丫丫了,特别想,特别想。”
他想给女儿“完整的一生”,他从未想过放弃,甚至成了一种执念。
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无尽的不舍与思念。
刘培强和图恒宇,一个是航天员,一个是工程师,命运几乎毫无交集。
但他们危机之下所坚持的选择,却都是出自对家人的爱。
这也是影片表达的内核之一——
人类在末日下的选择尽管会不同,但保护自己重要之人的心,并无二致。
但《流浪地球2》所表达的,还不止于此。
当末日之下,人类赖以生活的文明,不得不向生存让步,普通人往往不得不接受一种被动的命运时,影片还隐喻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人,是什么?
刘培强给家人生存名额,图恒宇给女儿完整的数字生命,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坚持推动“流浪地球计划”,也许就是其中一种回答。
它是一种对活下去的渴望,是一种危难之中自我选择的勇气。
纵然现实无法改变,纵然前途渺茫,但“只有我可以来决定,我以何种姿态”去走向前去。
同样的话,刘慈欣在原著中也说过。
“如果你们还不相信,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向来都是一以贯通。
人物、身份、选择或许都不同,但对人性的悲悯,永远不会缺少。
就像是影片中,刘培强离别之前,他对患病的妻子深情告白:“老婆,我今天就是特想你,特别想,特别想。”
#03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刘慈欣《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2》曾经发布过一张“沧海一粟”的主题海报。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小白点。
更别说作为“沧海一粟”的人类,终究成为历史的过客。
那么,是否有人想过:
如果有一天人类注定难逃危机,那么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是什么?
导演郭帆曾回答过这个问题:
“作为普通人,其实我们能做的, 就是陪伴在别人身边。”
正如影片中刘培强在妻子病床前的说的话:“我在呢,我一直都在呢。”
有网友评论,这是刘慈欣式的临终关怀。
一如原著中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中,太阳最后映出的光芒。
这在两部《流浪地球》中,浓缩为一句频繁出现的话: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如何理解这句话?
影片里有两个场景。
在《流浪地球》中,我们看到了35亿人在地下城的生活。
在那个压抑、密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的生存,是靠着电玩、麻将、游戏、舞狮、VR小电影、榴莲味蚯蚓干。
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看到了大街上迷茫的人,看到了癌症、车祸等破碎的家庭。
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一点也不耀眼。
在末日危机之下,他们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在延续人类文明的优先级中,他们也只能往后排。
那为何,还要用浓重的笔墨去呈现地下城的生活,去呈现刘培强、图恒宇对家人的执念?
也许,这正是其中传递出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人类的文明如何定义,从来不取决于少数精英的选择。
无数平凡的人,他们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人类文明本身。
导演郭帆多次说过:“科幻电影不只有硬核,也有温度”。
这是他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一直坚持的东西。
 导演郭帆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就拿重量级的视效来说。
为了让《流浪地球2》的科幻写实更令人信服,郭帆团队特别邀请20位科学顾问组成专家团队,共同书写了十几万字的世界观,让《流浪地球2》的故事更加扎实。
原著中,太空电梯、月球发动机等场景,只要寥寥数字,但拿到屏幕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102个科幻类主场景,超过900000平米的置景面积,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制6000镜视效镜头,95000件道具、服装制作······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不只是志在一部影片,更志在完善和积累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经验。
为此,《流浪地球2》拍摄时,郭帆从北京电影学院请了二十多个实习生进到剧组,专门给自己挑刺、记录错误。哪里不科学,哪里有问题,立马改正。
他说:“希望让观众看科幻片的时候减少违和感,竭尽全力还原得更真实。我们不敢说突破,但我们一直在探索。”
 制片人龚格尔与导演郭帆
这无疑再次证明,创造未来的,是人类自己,再牛的科幻,需要人来实现,而我们相信希望,说到底是相信人类自己。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时候要叫我一声啊······
在一个需要重拾希望和信心的当下,我想,这就是《流量地球2》给我们普通人带来的最大意义——
相信希望, 相信自己。
 -END-
撰稿:笔下长青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2》预告片
,部分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