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  书
何为“重”?
接通神话世界,重就是勾芒,少昊的叔叔,太昊氏的佐官。
《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太暤,其神句芒。”高诱注:“太暤,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暤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又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暤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
句芒是伏羲氏长子“重”,泛指司日或木星之职的氏族部落(非指一人)。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主持木星的观测,东方属木,因而又称木官,也是春官。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意思是说,重即帝颛琐时代“绝地天通”的重黎氏的一支,世掌天时。 
《尚书·大传》:“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搏桑之野,帝太昊,神句芒司之。”
《淮南子·天文训》更进一步指出:“东方木也,其帝太暤,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太暤以木德王,为青帝,成春皇。 
在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战国楚帛书乙篇中,也有相关的详尽记载。
帛书中确认了重、该、修、羲是伏羲女娲的四子。伏羲委派他们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测量星辰、太阳的周天行度(日躔度次),获取各自测定的数据,据此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另据《尚书·尧典》载:“分命羲仲,宅隅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按照朱熹等人注说,东方日出之处的旸谷,为羲仲封国之都,隅夷为羲仲测候春分节气之处。
2
“旸谷”何在?
连云港、日照一带,地处欧亚大陆东端,古称“隅夷”“郁洲”,“少昊之墟”所在地,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东方日出处的“旸谷”。
连云港与登封西周测景台地处同一纬度(北纬34度天齐线附近),是先民测量春分日影的最佳纬度带。
历史上,海州城南锦屏山濒临大海(300年前海岸线就在锦屏山脚下),易于校准水平面,又是太阳最早光顾的大陆,自然成为远古祭日观象的理想场所;七千年前遗留下来的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上古人类留给今人的“东方天书”(苏秉琦语),正是这一时期天象的全景刻录。
考古学者认为,闻名中外的将军崖岩画留存的人面刻划,是勾芒后裔对勾芒的祭奠,这就是《吕氏春秋》所说“死祀于东方”的东夷列祖之一。
3
“重”的核心字根是“東”(参见拙作《千字文溯源|東》)。重与东音义趋近;且郁、隅、羽、夷,音同义近。
因之,重与东、夷,必有隐秘的关联:“重”是“東”字造字取象的神话原型,“東”是“重”的构字要素;《说文》:“夷,从人,从弓,东方之人也。”许慎所说的“东方之人”,大概指的就是“重”——“执规而治春”的太阳神句芒
▲将军崖岩画A组人面像及人形符号(见右图头像下为
字形)
甲骨文
(重),由
(人)
(东)会义合成,金文
也是由
(人)、
(東)構成,另有一款金文
(重)由壬、东合成,描述的都是“句芒”测影定向、沟通人神的物象场景。
(图片来源:国学大师网)
4

由“重”构成的汉字,都隐藏了“东方之人”春神勾芒的意象。
比如,動。《说文解字》:“动,作也。从力,重声。”由“重”“力”合成的“动(動)”,金文写作
(动),篆文写作
(动),描述的是“逐影行走”或“亲力亲为”的“重(句芒)之道”,即太阳运行、观象授时的勘定、测绘。
再如,董。由“重”构成的“董”,是一个晚出的字,因与“句芒”观象测影、奉天守时有关,故有置放(立竿)、监管(守时)、循正道、涵养于内等义项。陕州古文字学者、师友董书堂先生又名“董东栋”,大概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古籍中,“蕫、董、东、重、童”通用。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至于由心(忄)、董合成的“懂”,则会义为对日躔规律了然于心。
《说文》:“重,厚也。”重即厚重,与“轻”相对,释为沉重、重大、重要、重视、重量、重任、重托等义;“重”又可以读chóng,作“重复”解,引申之则有重逢、重合、重霄、重围等,重还可以作副词用作“重新”解。
按董书堂先生的解释,重的厚重、重复义来自于“怀胎”“孕妇”的意象。但“怀胎”与“孕妇”并非“重”的本义,而是重的核心字根“东”的字本义的间接延伸。“东”为“辰”“春”,喻义为万物萌发。因之,辰、春引为“娠”,故有孕育之义。

据《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这里的“权”,实际上也与“重”所观察的天象有关——“权”即北斗七星之一的“天权”,有权衡、衡量的意思,即称量过了,才知轻重。由此,又可以引申为“重要”“重视”。
5

本文认为,“重”的初文
,从人(
),即“东方之人”句芒;从东(
)的投影
,指立竿测影,构画经纬,确定方向。(参见千字文溯源|量」,有删节)


排版 | 朱端堂
撰稿 | 朱孟仪
创意策划|洙泗斋主
图片加工|我仪图之

邮箱34889445@qq.c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