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烟花三月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让人愤怒的视频:
女孩阳了,发烧难受而哭闹不止,爸爸失去耐心,把女孩打了一顿。
女孩确实变得乖顺了很多,可一提到爸爸,她就感到很恐惧,不停地问爸爸在哪里,害怕爸爸靠近。
那个暴力的爸爸,已成为她幼小心灵上的一道阴影。这个贴着退烧贴、戴着口罩、抽泣着的女孩,太让人心疼了。
孩子生病后,没法像大人那样清晰地表达出哪里不舒服,只能用哭闹对抗身体的不适。
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温柔和耐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

可如果等来的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暴力,孩子不仅要承受病痛带来的折磨,还要承受最亲近之人给的伤害。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世界上最丑恶的武力行为就是大人打孩子,这是恃强凌弱。”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打一顿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看似立竿见影,可它造成的伤害会伴随孩子一生。
时代在变,孩子也在变,而父母却不变,依然把“棍棒底下出孝子”当成金科玉律。
这是孩子的悲哀,何尝不是父母的悲哀呢?
一个在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不相信他长大后会孝顺父母。

暴力教育
没有教育,只有伤害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难以养出有出息的孩子”这些口口相传的育儿认知的背后,没有智慧,有的只是父母的无知和懒惰,有的只是孩子的悲鸣和创伤。
巴西著名作家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的代表作《我亲爱的甜橙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5岁小男孩泽泽渴望爱与温柔的故事,也是作者童年的缩影。
泽泽出生在一个孩子众多的家庭中,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却依旧换不来富足的生活。失业更是让爸爸的脾气变得暴躁,泽泽但凡有让他不顺心的行为,都会引来他的一顿暴打。
泽泽调皮捣蛋、骂人逃学,爸爸把他打得失去知觉,很长时间下不了床;
泽泽喜欢哼唱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并不理解歌词的含义,爸爸因为歌词不入流,将他打一顿;
泽泽看到爸爸因为工作愁眉不展,决定唱一首歌让爸爸开心一下,然而泽泽的歌还没唱两句,得到的又是一顿毒打。
旧伤还没有好,新伤又来了,泽泽没有一寸肌肤是完好的。
但和身体的疼痛相比,他的心更痛。
他开始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什么想讨爸爸欢心还是换来爸爸的责打?
之后的泽泽一改活泼、好动的天性,变得沉默寡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坐着发呆。

后来,他遇到了忘年交老葡,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盘托出,也把最终的决定告诉了老葡。
“你说什么啊孩子,你要杀了你爸爸?”
“没错,我已经展开行动了。不过,我并不是要用左轮手枪‘砰’的一下打死他,而是在心里杀了他。
因为只要你停止喜欢一个人,他就会在你心里慢慢死去。”
身体上肉眼可见的伤口,经过时间的洗礼会慢慢愈合,可那种痛楚的记忆早已深深刻入孩子的灵魂,不死不休。
要想让孩子从身心都远离父母,只要不断打骂他就可以了。
看过一位匿名网友分享的成长经历。
4—12岁,他平均每星期都要挨打两次。其实他并没有犯严重的错,只不过是上厕所时间久了,回家晚了半小时,没有和爸爸的同事说再见,反驳爸爸的观点等,可这些都是爸爸揍他的理由。
12岁以后他开始用冷暴力对抗爸爸,他不愿意和爸爸说一句话,父子二人处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暴力教育,没有教育,只有父母的情绪发泄,只有对孩子的伤害。处在恐惧和仇恨中的孩子,根本无法正视问题所在,也不会有所改正。
可是,没有孩子生来仇视父母,是父母的暴行把孩子纯粹的爱玷污了。

暴力育儿的父母
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教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炫富。
暴力育儿的父母,很难养出感恩的孩子。因为一个遍体鳞伤的孩子,是学不会用爱和真心温暖别人的。
作家王朔的童年被父母用暴力、专制、冷漠涂上了黑灰色。
他调皮捣蛋,父亲就狠命打他,直到打不动为止。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他逃学,换来母亲狠厉的一巴掌和痛骂:“小小年纪不学好,不好好学习就给我滚!”
王朔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疾风骤雨般的呵斥和责打,所以,长大后,他根本无法和父母正常相处。
他把对父母的矛盾感情写在《致女儿书》中:“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这段文字真实又扎心,是受够父母暴力对待的孩子的内心写照。
习惯用暴力方式育儿的父母,只能逼迫孩子在长大后对父母避而远之。
邻居家的哥哥就是这样被父母打远的,哥哥上初中时迷上了打游戏,成绩滑坡厉害,伯伯、伯母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
当晚,哥哥被伯伯用皮带狠狠揍了一顿。可是,哥哥还是偷偷溜去网吧。从此,伯伯隔三岔五都会教训哥哥一顿,哥哥身上的伤没有断过。
伯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出手惩戒犯错的儿子,希望让他记住教训、懂得道理。
可是,他不知道他扬起的手,落下的鞭打,只会变成儿子挥之不去的噩梦。
最后,哥哥的成绩没赶上去,念完初中,他就揣着路费去了离家很远的城市打工,平时很少往家里打电话,过年过节基本也不回家。

年老的伯伯只能感叹自己命不好,养出的儿子不孝顺。
有这样一句话:
“所谓父母子女,其实就是‘因果’关系。
父母如何教化子女,子女便如何反馈父母。”
有些父母,直至晚年凄苦无依时才幡然醒悟:子女的孝心也是有前提的。
在爱和温柔浇灌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开出柔软明艳的花朵,回馈给养育者芬芳和甜美。

父母子女一场
双向奔赴才是最美的样子
眼科医生陶勇与父母之间就是一场双向奔赴,令人动容。

小时候的陶勇也有男孩子调皮搞怪的一面,犯过大大小小的错。
他爱看武侠剧,对里面的妙手神医着了迷。一些捣烂的药草就能让伤口愈合,几颗药丸就能让人起死回生,他也想拥有这种救死扶伤的能力。
为此,他还大胆付诸实践,弄来民间偏方配药给同学治癫痫,威逼利诱同学喝下,结果被对方家长找上门。
他当时吓坏了,怕父母会狠狠惩罚他。然而并没有,母亲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要是对医学感兴趣就要好好学,不能信这些偏方,不但救不了人,还会贻误病情害了人。
陶勇把母亲的话刻入心里,也将对医学痴迷的种子埋下。
还有一段时间,陶勇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全部换成了游戏币,一放学就疯了似的跑去游戏厅玩。

他经常会看到别的父母冲进来,把小孩子连打带骂地拖走,无数次担心自己也会被当场抓获。
但让他担惊受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父母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换了一种教育方式。
一天,父亲坐在他身边,递给了他一张纸,上面列了一排清晰的日程表,包括吃饭、上学、写作业、看电视和睡觉,甚至打游戏。

父亲说,这是帮他订的计划,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商量。如果他能按这个表执行,其他时间父母给他自由,不再管他。
陶勇喜出望外,为了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他很严格按计划执行。

半年后,他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渐渐对游戏失去了兴趣。

陶勇一直感念父母给他的温柔且坚定的教育,让曾经犯错的他认识到错误,并从根本上改正,才有了后来学业有成、工作出色的他。
得益于父母的教育智慧,陶勇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和谐。
一有时间,他就会和妻女一同回家探望父母,和他们话话家常,吃一顿团圆饭,让父母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作家冯尘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
的确如此,孩子年幼时,父母给足温情和关爱。父母年老时,孩子回馈孝心和顺意。
这些都是父母的棍棒下,永远也无法出现的美好画面。

作家显克维支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父母不是“施暴者”,孩子才不会沦为“受害者”,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愿父母多一些耐心,多用温柔的手,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力量,也拥有爱人的能力。
唯有如此,父母子女之间,才有“你养我小,我陪你变老”的双向奔赴的愿景。
*来源: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力量,也拥有爱人的能力
你也“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