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群战略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中,凡能奋楫争先者,无一不是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发展要素上占据内在优势。
2017年,东莞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2019年2月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滨海湾新区更是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滨海湾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的定位,明确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历史性的重大机遇,与东莞黄金内湾的先天禀赋发生碰撞,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滨海湾。
进入2023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迈向“第二个五年”的起步之年,凤凰网广东记者走进滨海湾,观察新区建设五年之变,聆听高质量发展澎湃涛声。
开放滨海湾: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中国看湾区”,这一说法正在演变成一种现象,与之相呼应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有研究文章提出,立足大局新形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要把大湾区所具有的创新动能发挥到最大,是中国自身从高速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过去五年,滨海湾新区在平台能级提升、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重点发力,以改革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提升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东莞制度型开放高地。多个重点平台陆续获批: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省级高新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平台……澎湃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以1个对标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配套改革为统领,开展10大改革创新项目、30项对标深圳改革,打造新区“1+10+30”特色改革品牌体系,全面改革不断深化。
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滨海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据介绍,自成立以来,滨海湾全面对接港澳特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积极赴港澳组织重大招商推介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资讯科技联会、香港创科发展协会、香港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澳门出入口商会、澳门工商联合会等1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品质滨海湾:3大板块基础建设全面统筹
2017年以来,滨海湾新区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建设规划,统筹推进三大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掀起开发建设高潮。构筑品质之城,滨海湾坚持高标准规划,打造“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生态格局,对标深圳湾超级总部,高品质推进人才房、外国语学校、国际医院、文体公园等公共配套建设。
首先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发力,加快内联外畅建设步伐,先后启动21个道路桥梁基建项目,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交通网络推动区位优势叠加释放。
交椅湾板块“五纵两横”骨干路网建成,道路总长约20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拉开城市骨架,总投资约45亿元,“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框架格局基本成型,不仅将加速人员资本流转,同时也为进出滨海湾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022年6月30日,滨海湾大桥正式通车,交椅湾与沙角半岛两个板块来往的时间缩短至5分钟。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依山傍水的滨海湾新区,被东莞寄予“未来城市”标杆的远景。
据了解,滨海湾先后启动12个公园绿化等环境提升工程,交椅湾新建公园绿地超过40万平方米,全力打造蓝绿交织、水城交融、清新明丽的滨海新城。
目前,滨海景观活力长廊(龙涌至苗涌段)、滨海景观活力长廊(东宝河堤段)已基本建成,成为备受市民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同时,以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建设为抓手,串联起苗涌、沙涌生态长廊、文体公园、威远岛森林公园等生态项目建设,全力优化生态景观、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推动“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生态格局落地实施,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新区城市品质。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同步推进,紧紧围绕群众住房、教育等需求,着力于安置小区、学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据介绍,总计可提供3000个公办学位的镇远中学已基本完工。滨海湾外国语学校已动工建设,将建设成为48班小学、48班初中的新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可提供4500多个中小学位。
威远岛土地整备安置小区(一期)开工,交椅湾板块人才房启动前期工作,新区住房建设专项规划正在出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建立。
数字滨海湾:多元化产业空间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除了高标准建设国际滨海新城,滨海湾更将重心工作放在培育创新动力、发展数字产业上。
为了让数字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滨海湾精心部署了数字产业总部、专精特新专属平台、成长型数字产业社区、定制空间等四重多元产业空间,全方位满足数字企业发展需求。
据介绍,针对数字产业总部项目,滨海湾新区将调整优化交椅湾板块产业用地布局,打造“两区(高端制造业总部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四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专精特新产业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六个千亩”优质产业空间,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链主”企业,形成“总部+基地”“总部+高端制造”“总部+研发”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据了解,滨海湾目前已经引入OPPO、vivo、小天才等一批知名企业,OPPO全球算力中心已投入试运营,OPPO智能制造中心也将2023年中旬投产。
针对专精特新类数字产业项目打造“专属空间”。依托正中科学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两大产业平台项目,规划900亩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重点招引数字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入驻,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打冠军”。

针对成长型数字企业项目,滨海湾已建成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打造“办公+服务+社交+生活”全景式双创社区,重点引进培育高技术创业企业、科创金融服务业和商业配套服务业,吸引优质企业创新、优秀人才创业。
据了解,目前社区已经入驻了一批数字产业相关企业,成立了国家版权产业服务中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并配套银行金融、商业酒店、餐饮休闲等生活服务,进驻社区尽可享受“零租金”入驻、“零成本”创业。
同时,针对数字产业项目个性化空间需求,在滨海湾可通过联合竞买供地、国企开发低成本空间定向销售等多种方式,提供“总部+生产”“总部+人才公寓”“总部+研发办公”等“定制化”空间需求。
据介绍,结合数字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项目需求,精准匹配产业空间。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寸土寸金,但只要是数字产业领域的优质项目,滨海湾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需求。
活力滨海湾:人才战略引领新区创新发展
日前,《滨海湾新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将达13.6万人,占总人口的六成,为高水平建设“开放新窗口、城市新名片,产业新空间、增长新引擎”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打造“滨”至如归人才发展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品牌活动,优化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全天候、全领域、全环节、全生命周期支持;
——实施引智创青年荟萃、港澳人才双创、党政人才赋能等“海”纳百川重点人才工程,助力各类人才在滨海湾成就更好的自己;
——建设“湾”里鹏程人才发展平台,各类孵化创业平台梯度全,与国际接轨离岸跨境孵化创新多,大湾区大学、“一园两基地”加持成果转换快,汇聚优秀人才集聚滨海湾。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互促进,全面推进和区域特色共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优化,统筹新区人才发展。
据了解,滨海湾已搭建了完善的特色人才政策体系,聚焦人才引进发展痛点难点,从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子女入学、就医、出入境便利等方面谋划扶持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港澳青年等来新区创业就业。
已颁布出台的《关于支持港澳人才在滨海湾新区创新创业的暂行办法》,从创业支持、培育支持、金融支持、载体支持、个税补贴、工作补贴等方面给予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全方位支持,覆盖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全流程各类需求,港澳人才可最高获得31万元+15%个税优惠扶持,港澳人才创业企业可最高获得约2800万元扶持,切实解决港澳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未来滨海湾:畅想“黄金内湾”的无限可能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珠江口“黄金内湾”,从加强区域开放合作到培育内在创新动力,一幅面向海洋、面向未来的滨海湾新区发展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这是大湾区的历史使命,也是滨海湾的时代选择。
滨海湾正朝着着力打造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人才集聚最“多”的新区奋力前行。
2023年,滨海湾新区已申报14个市重大项目,预计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6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亿元。
着力打造与城市副中心定位功能相匹配的高品质环境,实施新区推进深度城市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新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水平,打造高品质建设示范标杆与深度城市化样板区。
东莞把2023年定为“招商年”,全面激发新一轮大招商、全民招商热潮。滨海湾新区将以“开跑即冲刺”精神状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
继往开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滨海湾新区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建设新时代的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全力打造国际化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
潮涌滨海湾,下一个五年,更值期待。
作者|吴林松 编辑|贾莉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