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春节将近,又双叒叕到立flag的时候,一时间“今年一定要实现去年没有完成的前年立的flag”的之类的调侃在各种短视频,朋友圈里随处可见。有些人觉得这种“一立就倒”的flag方式过于玩笑化,背后反映的是这届年轻人缺乏自律,不肯坚持的隐忧。但K哥不这么看,flag一立即倒的又何止这届年轻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1858年9月19日立下“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的flag,但旗子刚飘一天,托大文豪就在9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托尔斯泰的flag倒了而认为他摆烂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年轻人的flag不牢,就认为他们缺乏自律。相对这点,K哥反倒觉得那些异化的“看上去很努力” “伪自律”形式,更容易把年轻人拖垮。
01
自律不只是花里胡哨的“仪式感”
K哥一位年轻的前同事,在朋友圈里减肥打卡,刚开始每天的标配就是几张杂粮蔬菜图片,或者一些全身专业装备,健身运动的美照,再配上一句诸如“自律的一天,从远离碳水开始”之类的文案。总体上给人一种坚定执着、积极向上的感觉。我也曾不止一次的为她点过赞。
大约过了两周,这位同事发圈贴了一组和朋友大快朵颐吃火锅的图片,这次的文案是“感谢自己的坚持,火锅犒劳一下”。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能理解,但此后再没见她发过轻食或健身的朋友圈。倒是经常看到她约饭或者到网红餐厅打卡的朋友圈。很明显,这位同事在展示了各种节食、运动的仪式感后,就慢慢放弃了自己当初标榜的“自律”,重现回到了以前的常态。
真正的自律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自觉自发地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景中重复做同一件事,并能为此抵御外界的各种干扰和诱惑。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自我提升需求下的自我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基于人设和仪式感,收割别人羡慕、称赞、认可的过程。
《人民的名义》中侯勇扮演的赵德汉,清廉的人设立得极稳,从穿着住所到交通工具,再到大蒜就面的伙食,各种简朴的“仪式感”也是非常到位,但这些丝毫都不能改变这位“自律”的赵处长是位贪官的事实。他所做的一些,都不过是“晒”给别人看的伪自律。
伪自律更侧重表现和形式,沉溺于向外界展示所收获的快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缓解、转移自身焦虑的方式。伪自律也许可以暂时欺骗朋友圈和别人的眼睛,但却改变了真相和结局。
02
自律的真伪,取决于有无内驱力
电影《无问西东》中,主人公吴岭澜很有文科才华,但为了实业救国,不管自己极差的物理成绩,毅然报考理科。梅校长有意将他转至文科,却受到他的抵触。原因是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最好的学生都应该读理科。梅校长劝他应当面对真实的自己,并在回答他“什么才是真实”时说了一段经典的话:“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校长所说的“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其实就是内在驱动力,这也真是自律和伪自律的本质差别。想想那些以“自律”之名做的事,有多少是发自内心,有多少是模仿别人、或是迎合别人的期许?
天天喊着要健身的人,却总是锻炼5分钟拍照2小时;标榜自己好读书的人,时常晒读书计划,买的书去一直未见拆封;发誓要坚持跑步的人,斥巨资买了跑步机,最后却在角落里吃灰,或者成了最昂贵的晾衣架…
这种情况为什么屡见不鲜?因为几乎所有的自律都是反人性的,都要和你的贪吃、懒惰、留恋舒适区做痛苦的斗争。真正的自律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想象中的样子,内心充盈着澎湃的动力和杜绝所有诱惑的勇气。而伪自律者却没有这样的冲劲,他们无法产生内驱力,无法为了达成所谓的“目标”持之以恒,只能通过流于表面的形式感和表演出来的“努力的样子”来迷惑别人、感动自己。
作家桐华曾说:“最终能让人成功的,还是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兴趣。”心中真正有爱,才能能克服自律之苦,甚至不以“苦”而苦,而是当成一种成长和享受。
03
自律由爱触发,自由生长
K哥年轻的时候曾加入过一个读书会,一开始还好,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书单,交流一下读书心得。但后来读书会的主持人提出了新要求,号召每个人每周必须读完一本书,每天还要做一次简短分享。主持人的初衷,是让大家的各种碎片时间可以更好地利用,更有价值,也可以通过读书会成员的互相督促,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潜力。
K哥最初也觉得挺好,总以为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只要自己足够自律,总能坚持过来。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时K哥在一线写代码,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为了兼顾自己“自律”的读书计划,有时候上厕所也要带着书,加班回去的地铁上还要拿出书来读,身心俱疲的状态下,硬着头皮读书,能有好的效果才怪,每页看完都记不住写了什么。所谓的读书分享,也不过是随便摘抄书中的句子应付。就这样坚持了一个礼拜,书没读完,还差点得了“厌读症”,看到书就有压力,读几行字就觉得头疼。
K哥自认是个爱读书的人,如今每年读近百本书已成为标配,轻松愉悦,一点不觉得有压力。但那个阶段、那种工作强度下的我,并不适合如此“自律”地读书,如果不是我及时喊停退出读书会,真可能对那种没有喜悦、只有痛苦的阅读留下阴影。
自律不是硬着头皮的表演,必须能触发内心的热爱,能身心愉悦、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长。要做到这一点,告别伪自律,K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回归初衷,找到力量的源泉
自律不是跟风,别人天天瑜伽,自己也天天瑜伽;别人每周骑行,自己也每周骑行。自律也不是自残,凌晨2点还在挑灯夜读;早上5点就开始闻鸡起舞。在这些“自律”的努力之前,一定要重新审视最开始的初衷,确认自己所做的,正是自己真正喜欢、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练瑜伽是因为我享受瑜伽的舒展和静谧;骑行是因为喜欢骑行的自由不羁和身心放松,仅此而已,与拍照无关,与点赞无关。唯有这样,才会有持续澎湃的激情和动力,你的自律才能长久且愉悦。
2、不断用成就“奖励”自律
所有的付出,在看到结果的那一瞬都会觉得欣慰和值得。严苛辛苦的长期自律,同样需要不断被结果和成就刺激。这就需要为你的自律,不断设置合理且有激励性的阶段性小目标,让这些小目标跳一跳就能被够着。比如,从熬夜刷手机,自律到10点睡觉,如果不能一下子做到,可以试着从11点入睡、10点半入睡,一点点开始,接近自己的最终目标。这些一点点的成就感,会成为你自律之路上的加油站,让你状态在线,一路前行。
3、自律不代表不能“偷懒”
自律这个词,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自带光芒,颇有神圣感。似乎自律就意味着言出必行、百折不挠,制定了计划,每天就必须如何如何,但凡有一点松懈、拉胯,就是对这个词的亵渎。但其实远非如此,自律的核心是不断重复,而未必是每天必须重复。
前两天看了一个新闻,一个极度自律的健身爱好者,阳康后不顾医生劝告,开始按照以前的习惯,进行各种负重训练,在一次撸铁时,直接栽倒在健身房,幸亏边上有人采取了急救,120也来的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自律的关键,是通过自觉、规律性的量变,促成某种想要达到的质变,而不是斤斤计较,让所有的一切都分毫不差的准时准点开展,这就过于教条主义,无形中拉高了自律的门槛,让更多人的望而却步,连“自律”的念头都不敢有。而事实是,如果确有客观原因,让我们无法在某一时间内继续维持既有的形式和节奏,那也无妨,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情况,换其它的打开方式,等条件允许的时候,再重新调整过来,继续累积量变,也同样可以实现质变的目标。
4、摒弃短期思维,愿意做时间的朋友
自律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三天速成五天出师,要摒弃短期思维,认为自律是三两天、三两周、三两个月时间的事,而是要有细水长流的准备,甘于默默地做时间的朋友。这话听上去挺有难度,但其实只要过了自律最艰难的适应期,后面就不再是痛苦,反而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享受,能体会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愉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场景,需要收起个人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情绪,带上面具,身不由己地扮演好各种角色。我们属实没有必要在去为了人设,为了别人钦羡的目光,而沉迷于让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伪自律。自律,要来就来真的,千万别让伪自律拖垮自己,不值得。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编辑 | 杂芜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