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妈妈”这几年太火了。在网上的描写中,她们的身影似乎不是穿越在各大补习班中,就扎在家长群里,热烈地讨论鸡娃的话题。今天要说的这位海淀妈妈是一个履历很强的海淀妈妈:北大硕士、500强企业高管,如今是全职妈妈。带娃多年的她颇有心得,甚至写了一本书,记录她与儿子的求学旅程。
文|苏枫
From 惊蛰青年
微信号:wakinglism
海淀妈妈安柏,是努力的中国家长的典型代表之一。
49岁的安柏,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曾任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为了家庭,她选择当一个全职妈妈。
她的儿子小名叫花生,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安柏没有买海淀的学区房,花生也没有过人的天赋,而且,家长普遍存在的困扰——陪写作业的无奈、选学校的纠结、考试落榜的失落——她一个都没逃掉。
安柏在花生小学四年级时才突然意识到形势紧迫,开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学备战,她把多年的职场经验用于教育,两年后成功“上岸”。
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上岸:一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一书,在书中探讨了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是毫不犹豫地投入激烈竞争,还是保持淡定心态“佛系”育儿?
作为杭州小升初、北京幼升小的亲历者,安柏发现,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对于重点校升学,其实家长大多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那一面,没看到的部分才最关键。
“我们身处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作为家长,只能以自己理解的确定性与之对抗。”柏说。
01.
你不能“佛系”很久,
也不能“鸡血”很久
耶鲁大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写道:“除了非洲塞伦盖蒂草原旱季时,口渴的动物抢水喝的水坑,世界上最危机四伏、你争我夺、血流成河、龙争虎斗的地方,就是曼哈顿私立贵族学校早上与下午的家长接送区。”
在号称“全宇宙补习中心”的北京海淀黄庄,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疯狂场景——
在这里,全世界最长的地铁10号线与全北京最拥挤的地铁4号线正面交锋,晚高峰总是来得特别早,持续时间也特别长。
其中一个原因是,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不只是因为这里坐落着清华和北大,更因为被称为“海淀六小强”的六所公立中学也集中于此
海淀黄庄,“全宇宙补习中心”
在教育“高原”上,有像“六小强”这样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像柴达木盆地的普通学校,所以海淀妈妈时常会焦虑:努力有可能上高地,不努力也可能掉盆地。
海淀最牛的六所公立中学,也就是“海淀六小强”,分别是:人大附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
海淀区承包了全北京50%以上的清华、北大的录取名额,而“六小强”又承包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录取名额。
要进入“六小强”高中部,一个大大提升成功率的方法是:在小升初时考入其本校或其民办学校,也就是“六小强”集团校的初中部。
目标明确,安柏开始行动。
那些把“六小强”定为目标的北京妈妈,她们的孩子长到10岁时,都做了什么?
1岁,一开口说话,就开始中英双语教学;
3岁,能自己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
4岁,开始学乐理、学钢琴、学画画;
5岁,奥数学习,思维训练,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
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进奥数创新班,女孩第二乐器跟上,男孩练一项球类运动;
7岁,钢琴过八级,英语过KET(剑桥通用五级考试即MSE的第一级);
8岁,看完《西游记》和《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
9岁,钢琴过十级,学古诗词和古文,学完或背完初三课本,第二乐器过七级,球类运动进入区队或者拿到市级比赛名次;
10岁,拿到奥数比赛一等奖,英语拿到PET证书(MSE的第二级)。
“目标明确,你可以开始一步步长大了。”
这并不夸张。一般来说,能通过点招进入“六小强”的孩子,就进入海淀排名前5%、北京排名前1%的孩子的行列
经过英语、奥数、特长轮番折腾,安柏的儿子最终成功“上岸”。“上岸”是家长群中的术语,代表冲刺重点学校成功。上岸的本意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登陆到坚实的大地,隐喻家长的心态和认知从焦虑摇摆成长到坚定从容。
面对升学压力,家长焦虑是正常的,但这种焦虑往往来自一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是可以在寻求“上岸”时找到保持情绪克制和心理平衡的方法论的,正如安柏提出的两种方法:一个是降低欲望,也就是心态佛系;一个是提升行动力,也就是行动鸡血
安柏说:“焦虑经常来自认知死角和思维误区,探讨教育需要全局意识和长期主义。作为一个妈妈,真正的佛系不是行动上无所作为,而是保持内心宁静,只问付出,不问前程。”
但能够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毕竟少之又少,很多海淀家长早已认清了现实:
孩子不是“牛娃”,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过度“鸡娃”,毕竟能够挤进前5%的孩子通常有着过人的天赋或超负荷的付出。
02.
特长,就是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经常有妈妈问安柏:“孩子的兴趣有用吗?”
安柏的回答是:“兴趣就是一个人的情趣和热情,对于升学,兴趣恐怕作用不大。”
如果写简历,写孩子热爱弹琴、热爱奥数、热爱足球或者其他,除了体现家长和孩子愿意广泛尝试的热情,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就是说,只有把兴趣发展成特长,才能成为孩子的竞争优势
“培养孩子,需要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同时也是在平衡兴趣和特长,兴趣还是要保留的,因为对人生有用,而不是对升学有用。”
对世界的好奇、对事物的兴趣是应该被保留的,因为对它们人生有用
对于培养孩子的特长,安柏的经验是:“第一需要的是天赋,你要顺势养育,要看清楚孩子本身是什么人;第二是孩子本身对这个事有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很难坚持;第三是选择和策略,比如在音乐特长方面,尽量选择稀缺项目,而不去选择太多孩子都学的钢琴,那很难学出来。”
除了必要的天赋、启蒙和金钱,培养特长,需要投入的时间特别长——长时间的大量练习。
“真正的热爱,是付出辛勤和努力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否则只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感兴趣阶段。付出了辛苦,收获了进步,带来的幸福,是轻松的愉悦感无法比拟的。”安柏说。
在育儿方面,中国家长正在陷入疯狂和两难:一边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边苦笑着说孩子是“碎钞机”“吞金兽”
安柏发现,“过度养育”这种情况并不止发生在中国。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萨比诺·康里奇和弗兰克·弗斯滕伯格的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如今,美国父母在养育子女上的支出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
“直升机父母”是那些有着过度养育倾向的美国家长的别名——天天在孩子上空盘旋,一方面保护,一方面监督,执着于孩子的成功,把育儿变成了产品开发。
到底是在育儿,还是在满足父母的欲望?

《纽约时报》发现,直升机式的环绕监管还不够,更粗暴、有力的“铲雪机父母”出现了:
“焦虑地守在孩子身边、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的直升机父母已经是20世纪的产物了。如今,富有的家长更像铲雪机,为孩子提前扫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让孩子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丧失机会。”
过度养育,不仅教养方式变得更激烈,时间也拖长了,从原来的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延长到高中、大学,甚至就业后……
安柏发现:“被过度开发的孩子,看起来功能强大,但是缺少一个关键性能——独立运作。父母表面上给了孩子最好的安排,却没有给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所以现在有一种心理疾病——空心病——在城市广泛流行,这是有原因的。”
过度养育,有可能会侵蚀孩子应有的独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安柏提出了“冰山理论”
“90%的冰山是藏在水下的。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其实是水面上的10%,比如成绩和排名。教育的关键拼图应该是水下的90%——孩子的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这些是最关键的,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如果下面这块做好了,上面10%也不会有问题。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清楚,但是世界需要富有生命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看到水下的90%,家长才不会为短期的成绩、升学这些表象迷惑,而是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内驱力上,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确定。
好的教育不是让人越活越窄,拼图本来很丰富,生命本来很辽阔,只有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性。”
好的教育不该让人越活越窄,而要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何确立孩子的核心价值?安柏提出:“可以画三个圈,孩子喜欢的、孩子擅长的、有社会价值的,这三个圈的交集叫做甜蜜点,就是孩子的价值和竞争优势所在。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和孩子一起确定战略目标,舍弃对目标不重要的事,聚焦更能发挥孩子优势、塑造孩子价值的事情。”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看到并接受孩子的真实,做到“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03.
我是个海淀妈妈,我不需要铂金包
陪读妈妈,在全职妈妈中是社会交际最贫乏、情报系统却最发达的一群人
自从辞职回家,安柏整个身心都被孩子的教育大事占据,在不明朗的小升初选拔机制下,她得研究各个学校的入学机制——怎么做简历,什么时候组织考试,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如何取得考试资格,要不要考“坑班”,哪个机构的辅导班更对口,等等。
她关注了小升初公众号、论坛,加过课程群、家长群,还考察过“坑班”,研究过PET和FCE(即MSE的第三级),给花生报名参加奥数竞赛……
在陪孩子写作业、监督孩子刷题、接送课外班、搜集情报以及研究攻略的日程表里,想再塞进吃饭和聚会,基本没有可能。
 “一个女人的成长,有时候就是活成以前自己瞧不起的那种人……”安柏说。母亲的坚强和脆弱、梦想和焦虑,其实都一样。
海淀妈妈也许活得轻松些,她们把精力集中在提升自己和孩子上。虽然这种提升看起来不够高大上,可能就是读古诗学古文、考托福和雅思、刷数学题、大量阅读和写作,但在海淀妈妈心里,外表光鲜只是浮云,拥有真才实学才来得踏实
“外界对海淀妈妈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海淀妈妈土、苦和‘鸡血’,我只好笑笑。既然选择了低调和踏实,总要放弃一些东西。毕竟,有人活的是面子,就有人活的是里子。不全是阶层的区别,更多的是理想不同、道路不合。”
海淀妈妈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信念与坚持
安柏说:
“我是个海淀妈妈,所以我不需要铂金包。海淀妈妈不用英语装门面,却能看懂整本英语著作;
她们了解民办校和公立校的区别,调查过各个教育机构的差异,不认为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合适的;
她们清楚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讲究心理学,有坚持也有妥协,懂得取舍,因材施教;她们认为过多地打扮、包装自己是浪费时间,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看书和研究教育上。”
纽约上东区妈妈和一半真实一半臆想的顺义妈妈,可能代表着一种标准——孩子要最优秀,自己也要最光鲜。
安柏说:“不管是纽约上东区、北京顺义、北京海淀还是上海浦东,如果放任自己的贪婪,哪里的妈妈活的都是一种原始生存状态,遵循的也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和塞伦盖蒂水坑边抢水喝的动物没太大区别——她们还是花园大道、温榆河、黄庄、陆家嘴的灵长类。”
作为陪伴者而默默努力着,她们肯定有煎熬,但未必会没有快乐
当然,安柏记录下的仅仅是自己的经历,她只是众多海淀妈妈中的一种类型,她全力托举着孩子进入名校,同时抗拒着内心的过度焦虑。
对于大多数妈妈而言,她们有焦虑,但很快能够释然,毕竟能够登上金字塔尖的孩子只是凤毛麟角
于是,她们不放弃冲击名校的梦想,默默陪伴着孩子努力,对于最终的结果,她们并没有那么执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